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栋 《行政论坛》2014,(1):62-67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管理存在着"主观定性控制方式",这种方式带有方法上粗化简单、思维上主观武断和规则上模糊不清等问题,对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政府改革转型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在按照不同类别、组织特性、结构及功能分类管理基础上而建构相应制度框架的"规范分类管理方式"正在摸索探索中。这是伴随社会组织规范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上的又一次重大的创新实践,一系列新的制度形式和机制模式也将逐渐完善成熟,并推动向现代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转型。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35)
在现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下,非法人社会团体的"非法性"制约了其在慈善、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也阻碍了基础非营利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建设合作型政社关系的构建。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国情,构建适合非法人社团的备案制度,将其纳入社会组织管理规范之中,实现法律地位合法化,以适应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和新型政社关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性约束,必将对我国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产生引领作用。虽然"双碳目标"可通过倒逼约束机制、供需联动机制和国际监督机制来推动我国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但由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惯性依然强大、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供需发展滞后、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制度支持薄弱,我国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依然困难重重。为更好地发挥"双碳目标"对推动我国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积极作用,应从稳固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强化绿色制度供给等三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形成社会合力,畅通绿色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联结,不断创新绿色发展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宗教突发事件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负面影响,我们应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在基层宗教组织与基层行政管理中,针对信仰尊重和加强管理、"以政干教"和"以教干政"、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等三重关系,实现"多方参与、分类管理"的社区自治形式,以消除宗教事件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新的社会治理方式已提上了政治决策者的议事日程,政府开始把民间组织或社会团体纳入社会治理的主体范畴,将之作为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表达社会利益诉求的重要制度形式,以推动社会治理方式的多元化发展。由于法律制度上的缺漏,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尚未实现制度化和法治化,这不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因此,需要通过加快制定《社会组织基本法》,确立基本实体法律制度框架;革新社会组织程序性规制,降低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完善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制度,拓宽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组织范围等措施,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6.
社会冲突既有可能导致组织溃败,也可能引发社会变革,成为社会发展的“安全阀”。社会冲突的“安全阀”作用得以发挥,营造了我国转型与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转型后期,有必要全面更新我国的“安全阀”制度与机制,从“社会安全”的理念出发,以地方政府行为规范化为重心、以权利配置方式调整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冲突“安全阀”制度和机制,推动体制顺利转型和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型。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海淀区社会组织工作实践,对社会组织发展建设提出对策如下:树立治理理念;深化管办分开;加快社会组织监管创新;创新工作机制,规范社会组织治理;提高社会组织工作能力;改进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状况、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初步形成具有多种机构类别、多种组织形式和多种服务方式的社会中介组织体系;但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中也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竞争机制扭曲、法律法规不健全、人员素质较差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统一规划、理顺体制,强化自身建设、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完善有关法律、规范进而约束中介组织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是在农村扶贫开发中实施精确识别、联动帮扶、分类管理、动态考核以及配套措施的减贫、治贫方式。它的形成,既受到国外扶贫开发模式的影响,也是国内扶贫开发的经验总结,更是回应当前扶贫困境的必要之举。湖北恩施龙凤镇的七项"到户到人"制度,便是基于当地实际的有益创新。恩施龙凤镇的扶贫实践启示我们:在精确识别基础上联动帮扶、对症下药,加强分类管理和动态考核,注重外联以实现内生转型,辅以组织队伍建设,才能实现精准扶贫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10.
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的非制度性公民参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到现代社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治理模式、方式以及"形而上"价值理念的嬗变,也意味着治理凭借的工具———公共政策全过程的嬗变。突破或改变传统公共政策自上而下的过程,积极采纳公民建议以及推动公民有序参与,不仅是对公民主张个人权利和合法权益的集体"呐喊"的回应,也是新形势下公共政策拥有合法性权威的必要前提。制度性公民参与应成为主要路径和渠道,但当前我国制度性公民参与进程中相关法律缺位和制度不足,公民参与能力有限等造成制度性公民参与困境重重,相伴随的是非制度性公民参与频发,非制度性公民参与作为制度性公民参与的重要补充,虽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社会问题,但是其带来的"副作用"更让人担忧,如何规范、引导公民的非制度性参与,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当下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5)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是新时期党和政府的重要政策主张。现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存在登记注册、监管不力、政社不分等困境,阻碍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在社会治理背景下,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不仅必要而且紧迫。借鉴英国"COMPACT"模式,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有三条路径:逐步建立社会组织监管委员会,转行政控制为分类监管与资源引导,构建以合作主义为原则的政治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12.
政府购买作为维系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重要方式,是我国公共服务制度的重大创新,也是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契机。目前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还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社会组织发展:一是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合作环境;二是突破体制困境,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三是增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四是调整布局结构,提高社会组织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正逐步由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但是单位制度的发展及未来却是我们考察当今社会转型所不能忽视的。因此,一些相当深入的单位相关理论的研究在考察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一、单位理论的学术研究虽然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但是由于历史上长期执行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单位制和单位组织在当今中国仍然具有异同寻常的意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1)
社会组织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现阶段我国社会组织成长的土壤肥沃,发展势头良好,发展空间不断提升,数量急剧增多。但管理体制创新和资金来源成为新时期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突出因素。改变旧有的社会组织生存环境,弱化现有的双重管理体制,从单一的捐赠模式向跨部门联盟、"枢纽型"社会组织等模式转变,拓宽筹资渠道,繁荣社会组织发展,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5.
河南社会管理体制在经历了单位制、街居制和社区制的发展历程后,现阶段进入了社会组织多元化发展趋势期,社会组织管理方式、社区建设的路径和平安河南建设等面临现实挑战,"一元化"管理模式日益显现出局限性。因此,充分认识和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是推进河南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对于构建良好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在演进过程中经历了恢复与兴起、严格管理与控制、培育扶持与监督管理三个阶段。当前,法律制度与政策的不健全、双重管理体制的障碍、政府职能转移界限不清、税收优惠力度不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规范缺失、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影响政府与社会组织建立良性合作关系的阻滞性因素。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相关法律规范、改革双重管理体制、妥善调整与渐次转移政府职能、改革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规范社会组织治理结构是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治理关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孙发锋 《行政论坛》2013,20(1):64-68
我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被称为全世界社会组织登记门槛最高的制度.近年来,一些地方致力于解决社会组织“登记难”问题,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创新.尽管各地探索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的时机和方式有所差异,但这些地方创新仍有一些共同特点.地方创新的动因可以从地方自主性增强、政治风险低、获利动机驱动和社会力量兴起等几个方面分析.地方政府探索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为中央政府提供政策选项,使地方政府能够分享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权,推动社会组织发展,体现政府管理社会组织的新动向——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办非企业单位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逐渐深入.然而,目前我国在"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与规范体系上存在严重缺失.应将"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合格的、完全的经济法主体,采用"民办事业组织"名称,在经济法主体、经济规制与调控等方面进行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从管理到治理:基层社会网格化管理的挑战与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层社会网格化管理兴起于公共管理难题、基层维稳压力、管理技术革新等综合推动,并体现为划分单元网格、配备管理团队、编码城市部件、理顺管理体制等做法。治理理论兴起给基层社会网格化管理带来了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过程的多元挑战,而多元主体出现、社会组织发展、公民意识觉醒以及政府管理困局又为治理转型提供了现实条件。实现治理理念的服务化、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方式的协作化、治理机制的参与化是促进基层社会网格化治理转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束缚,这与我国社会组织的监管体制密切相关。现行监管体制在本质上把社会组织和政府置于相互对立的关系,对社会组织具有高度防范和管制的理念。这种政府本位的体制设计立场严重削弱了社会组织的民间表达性和自主治理性。因此,政府应改革旧有的监管体制及方式,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发展,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自立、自治、自养的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