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是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研究的热门。学术界一般认为,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也有人主张“文化大革命”的下限应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尹俊忠、李兴革在1990年第7期《党史博采》上撰文认为,上述两种观点不尽合理。“文化大革命”的下限应是党的十一大。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人》2005,(22):1-1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第九届十一次全会指出:“十一”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描绘出了宏伟的蓝图。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关键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3.
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曾指出:各次“左”倾错误“都主张整个地反对资产阶级以至上层小资产阶级”,极力推行“左”倾关门主义的阶级政策。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共“左”倾关门主义阶级政策产生的理论根据及其与共产国际,尤其是与斯大林中国革命“三阶段”论之间的关系,却很少有人提及。本文就这一问题试作探讨。笔者认为,斯大林“三阶段”论是中共“左”倾关门主义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共同富裕”成为了亮点之一,在“先富”向“共富”转变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很多人认为不应该再提“效率优先”了,“注重公平”才是头等重要的大事。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坚持“效率优先”更具有不容轻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20多年了。20多 年来,在如何评价这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方面,一直存在着种种不同说法。“文革”结束后的几年里,有一种较通行的说法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直到现在,这种说法也还被不少出版物和文章沿用。西方的“权威”之作《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甚至直接用《经济的崩溃》作为标题来述说中国“文革”时期的经济状况。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文革”时期“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7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  相似文献   

6.
《党建文汇》2011,(12):38-38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经过两年的讨论、起草,于1981年6月底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彼时,中国这艘大船从“文革”迷雾中驶出已5年,但改革依然踟蹰。  相似文献   

7.
谭美蓉  庞涛 《当代贵州》2008,(24):78-79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是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摆在“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的第一条。现如今三年过去了,在美丽的黔中地区—平坝县,这里的农村又是怎样呢?  相似文献   

8.
国事要闻     
《新视野》2005,(6)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充分肯定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评价“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全会指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  相似文献   

9.
金秋十月,收获的季节,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央都提出五年计划《建议》,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指导性文件;自十四大始,党的历届五中全会的主题均定位于审议五年计划《建议》,每一次都结合新的实践与时俱进,在发展理念上有新的突破和拓展。此次十六届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大直命”十位,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完全错误的。必须予以彻底否定。但是,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拟”文革”同“文革”时期的历史区别开来。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这是对“文化大革命”我国经济建设的符合实际的基本估计。《决议》告诉我们:一方面,由于“文革”的发动和发展,打乱了我国国民经…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 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总纲第一节规划背景“十五”时期的显著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05,(11):58-58
万兴亚在10月25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标志着我国从“先富”开始向“共富”转弯.是一个执政党的“穷人致富”工程规划。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思斌说,“比起以往的五年计划.这次‘十一五’规划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一个好的讯号,意味着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将从‘先富’转向更为实际的‘共富’。”从政策取向上,扭转以往的社会失衡.使弱势群体受到保护,并有机会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3.
关于1921年“三月代表会议”的性质问题,是我党创立时期的一个难解之谜。过去,论者仍大多将它解释为中共“一大”前的准备会议。1992年,我在《关于中国共产党创立几个问题的辨正》一文中曾简略地谈了一下自己的观点(载《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4期),认为这次会议不是中共“一大”以前的筹备会,而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一次改组会议。后来,有人又发文章与我商榷,仍然坚持“三月代表会议”属于党的代表会议。那么,究竟哪一种观点更加接近于历史真实呢?这里,我想依据一些材料对此问题作进一步的论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第十一条的内容,现存的俄文版和英文版均为空缺,已然成为百年之谜。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学界陆续关注,逐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梳理中外国家解密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共一大纲领第十一条的内容应是关于“党员是否可以参与议会行动”方面的规定,即“议会行动说”。这应是中共一大代表们在意见难以统一时,主动搁置争议而遗留的空缺。中共二大首部党章尤其是通过的《关于议会行动的决议案》,首次提出“无产阶级议会行动”和“革命的议会行动”,明确统一了中共一大的争议,后至中共三大以第一次党章修正案和相关决议案确定下来,争议得以最终化解。  相似文献   

15.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中共重庆市委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根据市委《建议》,重庆市人民政府编制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已经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将成为我市“十一五”即2006年至2010年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审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纲要),其方法特征已由中期计划转变为中期规划.而其内容实质则由转型发展上升为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大部分论著侧重于对“文革”期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回忆与反思,而对“文革”之前的知青上山下乡问题,鲜有人关注和论及。事实上,知青上山下乡始自50年代中期,到“文革”爆发之时,知青上山下乡工作已进行了近10年。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 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人们发现,与前十个“五年” 不同的是,不经意间,第十一个 “五年”由“计划”变成了“规 划”。从“计划”到“规划”,一字 之改,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8.
中共最早关于妇女运动的文献——读张太雷致共产国际“三大”的报告叶孟魁1921年6月,张太雷和杨明斋受命组成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代表团出席共产国际“三大”,并向大会提交《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以下称简《报告》)。《报告》是中共创建时期具有重要历...  相似文献   

19.
去年七月,中共宁德县委党史办公室编辑出版了《宁德党史资料》第一辑。收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同志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成立纪念碑”的亲笔题词;中顾委委员范式人以及黄垂明等老同志的回忆录四编;郑长璋、颜阿兰等三篇革命烈士传略;专题资料十一编;历史文献七编;来信两则。全书共  相似文献   

20.
科学制定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甘肃实际,中共甘肃省十届九次全委会议特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