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才,不仅要有“才”,还要有“德”。不论哪个历史时期,哪种类型的人才,都要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自古以来,国内外都把思想品德看作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一)我国古代十分重视道德品质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在《周记》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全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这里司马光提出了“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精辟见解,把德放到统帅的地位,并指出由于德才的不同,造成了对…  相似文献   

2.
据悉,日本一学者根据“人才”德的多寡分为三类:德才兼备者称为“人财”——是人民的财富;有才少德者谓之“人材”——是做好某事的材料;有才缺德者叫作“人豺”——是危害人民的豺狗,给人民带来灾难。这一分类提醒我们在使用人才时还要弄清他们所拥有的德,要量德使用人才。 我们认为,对“人财”要破格放手重用,可将其作为行政主职、业务主管、学术带头人;对“人材”要不拘一格,在启用的同时加强教育培养并辅之以制度约束,可作为行政帮手、业务助理、技术骨干;“人豺”虽有某种特长,工作中也应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但一定…  相似文献   

3.
公安院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梅 《公安教育》2008,(4):46-47,43
一、进一步加强公安院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的意义 面对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公安队伍建设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近年来,公安队伍建设逐步确立“向教育要战斗力”等现代管理理念。这就为公安院校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公安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来保证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相似文献   

4.
褚家永 《北京观察》2003,(12):63-64
素质高、操守好的官吏是廉洁清明政权的基础。历史上,开明君主或统治集团中的代表人物总会在不同程度上重视官吏的选拔与任用。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早在西周时期,太师姜尚就提出了“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的思想。管子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到,圣王之治,“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败,“非失人者,未之尝闻”。唐太宗李世民集前人重才思想之大成,结合自己的治国体会,提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著名论断,这是当时对人才重要性的最高概括。朱元璋非常重视人才群体的作用。他对礼部臣僚们说:“为天下者,譬如作大厦,大厦非一木所成,必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于公元一三六八年建立明王朝后,采取许多措施革除元朝弊政,恢复和发展明初的社会经济,使明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这一切均与朱元璋的选用人才分不开。朱元璋选用人才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唯才是举”、“量才而用”。朱元璋曾对中书省言:“任人之道,大小轻重各适其宜,若委重于轻,是以棋桷而为梁栋;委大于小,是以钟庾而盛斗筲”。并强调用人的关键在于人尽其才,量才而用。朱元璋说“人之才有长短,亦犹工师之艺有能否,善攻木者,不能攻石,善斫轮者,不能为舟。若任人之际,量能授官,则无不可用之才矣”。为了真正做到各尽其能,以才用人,元璋主张选才用人条件不能太苛刻。他对负责选拔官员的吏部云:“良工琢玉,不弃小  相似文献   

6.
政从正出,财自才来,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则应具备“十才”意识: 重才之识当代经济、文化和一切社会事业发展的竞争愈来愈演化为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载体是人才,现代生产需要人才,现代管理需要人才,现代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是难以搞好我们的事业  相似文献   

7.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正确掌握用人之道,是领导的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作为领导,在用人方面必须牢记以下四个要诀。 一、要有爱才之德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爱才是一个领导者职业道德、学识水平、思想素质的综合表现。一个领导干部敢于启用曾经犯过错误但实践证明已经改正的人,这既是领导者不计个人恩怨,心胸坦荡的人格力量的重  相似文献   

8.
据《汉书·霍光传》记载,西汉宠臣霍光死后,他的族人权势泰盛,有徐福其人曾三上奏章,直谏宣帝要及时抑制,却未被采纳。后来霍氏族党谋反事犯,“连坐诛灭者数千家”。事后,宣帝为了奖掖举发、平定此案的有功之臣,依例行赏,封地赐爵,唯独徐福不蒙其功。有位已佚其名的某公认为不公,于是上书言事,为徐鸣不平。他在奏章中先讲了一段“徙薪曲突”的故事,其文如下: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突,烟囱),旁有积薪(薪,柴火)。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郃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乡,从  相似文献   

9.
“大一统”原本指历法的统一。《公羊传》释《春秋经》中“元年春王正月”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里的“大一统”,没有什么很深奥的意义,平实,通俗。汉代经学大师董仲舒,借注“元年春王正月”来发挥自己的思想。他说:“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正本也”,即第一年称为元年,是重视开始之意,表明要端正根本;“春王正”则为“屈民而伸君,屈君  相似文献   

10.
开卷有益     
《中国保安》2012,(13):3-3
“开卷有益”一词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宋太宗日阅《御览》,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乏。”据记载,太宗不仅自己践行“开卷有益”,更引领了大宋朝开卷之风尚,就连平素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闭门研读《论语》,后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此段是否乃颂圣之辞,无从考证,但其表述的观点却毋庸置疑:只要翻开书本,总会有所受益。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都知道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贞观政要》),唐太宗这句名言,把“得人”看作是“为政”的关键。《墨子》中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把任用贤能之才看作为政之根  相似文献   

12.
韩云勇 《前进》2005,(9):56-56
古人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诚服也。”基于权力之外的人格感染力是能让下属和群众敬佩、热爱、信服的一种感召力,既是领导者的隐形素养,又是其为官立业受用终身的宝贵财富。领导者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增强人格感染力,须坚持以人为本。一、以德聚人。具有高尚品德、宽广胸怀、过人学识以及高超才能的领导者,不但受到人们的敬仰和信服,而且其身上表现出的领导魅力和感召力,对有德有才之人也会产生磁铁般的吸引力,形成人才集聚的洼地效应。人格感染力是一种形象。领导者对奋斗目标的坚定不移和矢志不渝,会产生潜移默…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的魅力、吸引力,与他的人品和学识是分不开的。学识从哪里来?“学而知之”也,先得多读书,读好书。  相似文献   

14.
王奋平 《前进》2004,(9):36-3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尽快建立适合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机制。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这里的“德”即思想品德,“才”即能力本领。“德”与“才”是人才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在一般意义上,我们指的人才就是具备某种能力和才干的人。在社会实践中,能以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做出突出的贡献。人才具有创造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而人才机制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人才管理机制、评价机…  相似文献   

15.
不管愿意不愿意承认,任何人为人处世总是有准则的。我的准则有四条:故称之为“四条准则”,就是四句话,道是:“待人以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容人之过”,说出来供青年朋友参考。一曰“待人以诚”。诚者,诚实、诚恳之谓也。待人以诚,从客观方面来说,是以这样的社会历史范围为前提:在我国,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经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绝大多数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都是一种缘分,“千里有缘来相会”。大家都是同志,志同…  相似文献   

16.
僧诗与禅文化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庸》开篇即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作用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中国古代重诗教,《论语》里“不学诗,无以言”、“始可与言诗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句子,都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佛教,意思就是佛陀的教育,这种教育,也如同中国的儒家孔孟之道,其实它们有许多观点和方法是相同的。佛教教学的目的是求得智慧,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智慧的教育。在佛经里有一个术语,梵文音译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中文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如果用现在通…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幸福之基 古人有言:“德者,得也”。得什么呢?一谓“得道”,一谓“得到”。所谓“得道”,就是“得道于心,外施于行”,把握人类和谐发展的伦理规律及其要求,铭记于心,并使行为符合这种伦理规律和要求,这就是道德。所谓“得到”,就是孔子讲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概而言之,就是践行道德能使人或多或少获得一些利益和幸福。当然由践行道德而获得的这种利益不一定是物质利益,这种幸福也不一定是物质幸福,可能更多更根本的是精神利益和精神幸福。因此,自古就有“德者,福之基也”的说法,  相似文献   

18.
“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哲学概念 ,它常与“天命”、“道”、“性”、“德”等相提并论。一些古代思想家甚至认为“和”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规律。相传为子思所作的《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庄子亦说 :“至阴肃肃 ,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 ,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荀子则说 :“列星随旋 ,日月递 ,四时代御 ,阴阳大化 ,风雨博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荀子·天…  相似文献   

19.
墨宁 《协商论坛》2016,(7):49-51
关于大学,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一句名言妇孺皆知:“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校长说这番话的年代是1931年,当时,高等教育正逐步趋于现代化.如今,大师辈出的时代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两院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大楼兴建的时代已近尾声,将近20年的“产业化”让大学在物理形态上一日千里.  相似文献   

20.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过一句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对大学的这番界定,至今仍然是许多中国大学难以企及的标杆.但我认为,梅校长对大学的界定还可更进一步:大学之大,其实也不只在于大师,根本还在于其自由与开放的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