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7月下旬在越南出席东盟地区论坛时,大谈南海与美国国家利益关系;8月5日,美国防部发言人确认华盛顿号核动力航母将参加未来美韩在韩国西部海域即黄海的军演;与此同时,韩军方宣称已研制出射程为1500公里的玄武-3C巡航导弹。  相似文献   

2.
美国之所以选择文化外交的方式解冻中美关系,其一是因为美国二战前后形成的对外文化战略在中国有意识的运用;其二是基于实用主义文化心理,美国在认真考虑了它的外交处境后,认定文化外交这一方式是打开中美关系的僵局的最佳选项。  相似文献   

3.
胡明远 《学理论》2009,(4):150-151
奥巴马执政初期仍将会延续布什政府的对华友好政策,但在对华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和人权等问题上可能与中国发生摩擦和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奥巴马在这些问题上将逐渐回归灵活和务实的政策。鉴于美国内忧外患的困境及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奥巴马的“非敌非友”对华战略定位将会被逐渐扬弃,其对华政策也将目趋理性和现实,并致力于发展美中战略性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4.
林冈 《理论参考》2008,(6):58-60
台湾问题是困扰中美关系的一大难题。美国基于维护台湾海峡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利益考虑,试图对双方采取平衡交往的双轨政策。但这一政策却因美国国内不同利益团体的作用,选举周期的影响,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和海峡两岸的政治角力,不时地受到冲击,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美国对华政策的周期摇摆性,不利于维持台海现状。  相似文献   

5.
古玮玮 《学理论》2012,(24):17-18
台湾问题虽然是历史形成的,但由于美国的介入却变得更为复杂。而通过分析1954年台海危机的背景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的选择,我们仍可看到在美国国家利益面前,台湾问题的变数。旨在从分析美国国家利益出发,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给21世纪的中美处理台湾问题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国总统大选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竞争后,小布什正等待宣誓就职。自中美关系正常以来,这次大选首次没有把对华政策作为两位总统候选人激烈辩论的热点问题,这说明美国新政府的对华政策不会同前政府截然相反,尽管在某些策略上可能会有所变化。在战略考虑上,在应付中国崛起问题上,“接触加遏制”两手会继续并用,程度都会加强。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主要是接触政策,就是要加强同中国的交往,促使中国向着美国希望的方向发生变化,即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文化的开放性等。中国在地区问题如朝鲜半岛等方面发挥的独特性作用及在亚洲金融…  相似文献   

7.
蒋曼  史琼 《学理论》2013,(21):41-42
罗荣渠在《美国在东亚的全球战略与对华政策》一书中,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对华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将美国对华政策分为美国绥靖政策放任日本侵华、对日宣战防止日本强大、扶持蒋介石政府防止中国加入共产主义阵营三个阶段,在对这三个阶段分析过程中得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是追求本国利益,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中美关系,以史为鉴,在合作中对立,在对立中合作,做到中美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吴楚克 《党政论坛》2012,(20):20-21
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激发了周边与中国有利益冲突的国家参与到遏制链条当中,这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地缘安全挑战。我们的对策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突破美国的遏制战略,构筑中国的新地缘安全战略。  相似文献   

9.
实用主义与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刘建飞实用主义在美国的外交中,特别是在冷战后的对华政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对华政策主要特性的剖析,结合美国外交的历史传统,探讨美国外交的基本指导思想,进而展望美国对华政策趋势。一、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主...  相似文献   

10.
樊继福 《理论导刊》2007,2(9):109-111
抗战胜利后,美国极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但解放战争的进军步伐打破了其美梦,被迫在对华政策上不断进行调整。"全力支持蒋介石政府","尽力阻止中共统治中国","阻止中共成为苏联的附庸","阻止中共取得台湾",如此,一步步走向对抗。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政策以太平洋战争为转折点。在此之前,美国对日本进攻中国的事实一直持冷漠态度,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直接卷入战争,出于自身的利益,美国调整了其对华政策。“扶蒋反共”是史学界对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较为一致的概括。事实上这种概括并不能完全反映1941年至1945年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全貌,美蒋之间既依赖又矛盾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也是影响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主要因素。本文拟从上述方面来考察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对华政策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对美蒋关…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前30年的国家治理体制、治理结构、治理方式、治理工具等总体上仍然属于传统型的治理体系,其存在诸多固有的缺陷,这是造成这30年国家治理效能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以政治学的视角来梳理这30年的国家治理实践,反思其得与失,对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是必要的,又有重大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2)
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于中国国内情况所知甚少,国民政府适时的宣传攻势对美国援华政策的倾向产生了引导性的影响;抗战后期,由于一些亲共人士的努力,美国国内对国共两党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但美国对华决策并没有因非主流媒体的对抗而改变方向,此时的新闻媒体只能受制于政府决策的影响并最终服务于政府决策。  相似文献   

14.
孙红 《学理论》2009,(24):135-136
自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确立了国际体系中的权力优势地位,而维持和巩固这一优势地位即霸权地位,是美国战略文化的主旋律。美国的对华政策中的遏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的霸权稳定这一战略文化的主导之下的美国外交选择。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战略文化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美国仍有遏制中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吴海娥 《学理论》2014,(3):24-25
中美建交30余年里,相互关系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演变。布什政府上台之初,便在对台政策上做了很大的变动,然而,9·11事件发生后,在国内外形势变化、中美关系改善和岛内台独升级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布什政府不得不再次进行调整,使其对台政策基本上回归传统的对华政策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6.
李菁 《党政论坛》2009,(12):6-7
1949年初的李先念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继续留在军队,还是到地方去。“当时任中原局书记的邓小平曾征求过他的意见,问他是愿意到三兵团工作,还是等湖北解放后,回湖北做地方工作。”曾任李先念秘书的黄达向记者介绍说,李先念选择了后者,他放弃的,是一个“兵团司令”的职务。  相似文献   

17.
谭华琼 《学理论》2011,(14):37-38
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动,美国借此来强化其人权外交,企图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美国对华人权外交是美国以人权为外交准则的对外关系战略,本质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相似文献   

18.
淮驹 《各界》2010,(3):74-78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两点,毛泽东在勤政殿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主席、副主席、全体委员宣布就职,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午2时50分,副主席高岗与其他几位副主席以及全体委员一道,跟随毛泽东乘车到达天安门城楼,通过100级台阶,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高岗,时年44岁,颇受毛泽东赏识;但是,到了1954年高岗却自杀了。本文根据最新的历史资料,重新梳理了高岗的经历轨迹。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6)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对维护和促进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自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各个方面的合作也日渐加深。但看中美关系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除突发大事件外,中美两国关系发展呈现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波动与美国总统选举的周期吻合一致,事实表明,中美关系的发展与美国总统选举有相当紧密的关系。每当临近大选或者大选当年,美国对华政策都会成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其后果往往是引起中美关系的波动,甚至使中美关系成为竞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姚基 《学理论》2012,(31):42-4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失去了在欧洲的强硬对手,其战略重心逐渐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转移。中国南海恰处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是连接两洋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南海本身又有着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再加上南海周围有着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几个国家,南海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对于推行全球霸权的美国来说,更不例外,他一面拉拢局域外大国,一面联合南海周边国家,插手南海事务,使南海问题复杂化、多边化、国际化。试图对美国这一行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