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爱的表白     
《党员文摘》2009,(11):10-10
阿明暗恋一位女同学,决定先匿名写信给她。朋友问:“那她反应如何?”阿明:“很激动,”朋友:“那很好嘛!然后呢?”阿明:“然后她就报警了。”  相似文献   

2.
陈瑞生 《湘潮》2010,(8):24-27
<正>在我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彭儒给了我无穷的精神鼓舞和鞭策,她那慈祥的母爱也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和幸福。虽然我已古稀之年,但母亲那丝丝不断的舐犊之情,仍然一如既往地温暖着我。她的爱,犹如她的血液一样,永远在我的血脉中流淌。母亲渐渐地老了,但她永远像一  相似文献   

3.
自治区劳动模范、兵团先进生产工作者、农十师十佳公仆、一八三团助理调研员王桂珍,40年来工作勤勤恳恳,精益求精,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荣誉、鲜花、掌声伴她走过了风风雨雨40个春秋。她先后荣获各种奖励26个,仅自治区、兵团级荣誉称号就有6个。在她那辛勤耕耘、奋斗的光辉历程中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翻开王桂珍的历史档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她那颗  相似文献   

4.
就业电话     
三个月以来,她一直在就业的路上奔波着。这一次她又无可奈何地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家。路边的六七个青年男女正散发广告单。她接过一张,那是就业电话  相似文献   

5.
赵雪芳:深情依旧痴心不改本刊记者边新文,段永刚我们见到赵雪芳,是在那洁白的病房里。那清瘦的面孔、单薄的身形,那和风细雨般胜似慈母的微笑,那份对患者无微不至的亲情,使我们一下子就认出了更未见过却似曾相识的她。有关她的故事正如眼前这幅画面,安详而又圣洁,...  相似文献   

6.
正牵挂也是一种爱参加工作30多年来,早到校、晚离校已成为铁岭市第三中学数学教师、七年十班班主任郑君的习惯。其实并不是学生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她,也不是她对学生不放心,那是一份难舍、一份牵挂。一次,郑君做了乳腺纤维瘤手术,可她仅仅在家休息了一天,就回学校上课了。课堂上,她的手臂一动,刀口处便感到一阵阵钻心的疼痛。不能在黑板上方写字,她就在下方写;实在写不了,她就口述,让学生帮她写。同事们都说郑君坚强,其实她是舍不得那一分一秒的时间,更不忍心看到学生们那充满企盼的眼神。  相似文献   

7.
父子对话     
祖国是什么稚嫩的小嘴咬住了我的思索她是妈妈那她的孩子是谁是你也是我你的妈妈我不是叫她奶奶吗是呀你的奶奶也要叫她妈妈她的孩子多吗  相似文献   

8.
常香玉去了,她在六月的第一天的清晨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她独自一人、两袖清风而去。她去了,她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带。她把俏皮的小红娘留给了我们,她把悲愤的白素贞留给了我们,她把英武的花木兰留给了我们。她留给我们的还有很多,还有那流水一样流畅的“流水”,还有那清风一  相似文献   

9.
初次见到冯全礼(图中右二),你很难把她与在达川地区棉织厂处于困境时而三次挂帅出征的女强人联系在一起。她衣着朴实,为人谦诚和善,但她那写满岁月经历的脸庞和坚毅的眼神,诉说着她平凡中的不平凡。  相似文献   

10.
婆婆     
正我站在路口,看着她,我最挚爱的婆婆,踏上返回奎屯的班车上。那佝偻的背、斑白的发和那干枯如树枝般的一双手从我浸满泪水的双眼里一点点隐去。婆婆对她最小的儿子——我的丈夫和我疼爱有加,早在2005年,婆婆和我们一起生活了8年。后来,婆婆去了奎屯和她的大女儿住在一起。在婆婆离开的日子,我们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却处处都有她。相机里那个翻看报  相似文献   

11.
聆听韶山     
这儿曾经回响着一段乐音,这儿因此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她巍巍的群山是衡山的第七十一峰,她潺潺的溪水是湘江一脉支流。她有连绵的田野,有袅袅的炊烟,还有一担柴式的土砖房……英国华裔女作家韩素音曾在《早晨的洪流》中这样描绘:舜来到韶山,他喜欢那富饶多产的绿色平原和那闪闪发光的曲折流水。他登上山,坐在悦人的山顶唱起歌来。  相似文献   

12.
开往北京的44次列车马上就要启动了,我恋恋不舍地问麦尔燕:"你要点什么,我到北京给你买。"她温情脉脉地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你平安地回来比什么都要好。"语重心长的话儿,像小锤子敲击着我的胸膛。她那清纯而又美丽的大眼睛,似乎又放射出少女时代那种天真烂漫的光泽,她凝视着我,久久不语,突然从她那清彻明亮的大眼睛里滚出几滴清泉般的珠泪。这是最大的安慰和祝福,我满足了,情不自禁地扑过去紧紧地握着她那纤纤玉手,一股暖流  相似文献   

13.
聆听韶山     
这儿曾经回响着一段乐音,这儿因此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她巍巍的群山是衡山的第七十一峰,她潺潺的溪水是湘江一脉支流。她有连绵的田野,有袅袅的炊烟,还有一担柴式的土砖房……英国华裔女作家韩素音曾在《早晨的洪流》中这样描绘:舜来到韶山,他喜欢那富饶多产的绿色平原和那闪闪发光的曲折流水。他登上山,坐在悦人的山顶唱起歌来。  相似文献   

14.
1937年夏,在陕北高原的一个普通的窑洞里,美国女记者尼姆韦尔斯采访了中共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她是著名记者斯诺的夫人。令她惊讶的是,眼前这位比自己大近20岁,已是知天命的老人,竟洋溢着青春活力,在他那历尽岁月磨难的脸上,没有一丝老态,尤其是他那迭宕起伏,充满着神奇色彩的遭遇深深吸引了这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女记者。她请董老谈谈自己不同反响的经历。  相似文献   

15.
<正>戴丽华1917年出生在大埔县今湖寮镇碗窑村。因家贫养不起女儿,她2岁时,父母忍痛把她送给本县西河镇溪南埔一户人家当童养媳,未婚夫比她大9岁。丽华11岁那  相似文献   

16.
方萍 《廉政瞭望》2004,(10):45-45
嫁给他那年,她28岁,他38。她离过两次婚,第一次是因为那男人看上了别人,第二次是因为那男的是个酒鬼,动不动对她拳脚相加,她受不了虐待。他是个孤儿,而且有点脚疾,没有人肯把女儿嫁给她。  相似文献   

17.
<正>母亲去世37周年了,她英年早逝,离开时才37岁。母亲留给我的仅是那短暂的十一年记忆,而那记忆是那么完美。我的母亲郭桂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响应祖国的号召,从河南带领一批青年妇女支援新疆建设,来到大漠深处的塔里木垦区。十八岁的她在老家已是公社  相似文献   

18.
68岁的郑桂梅轻轻地用她那干瘦而又布满皱纹的双手 一遍一遍地抚摸着那张她和孙龙珍烈士合影的照片,抬起 头久久地望着远方,在她那双已干涸的眼睛里,淌出了滚烫 的泪水。  相似文献   

19.
她是一个黑人女孩。她从小就“与众不同”,因为小儿麻痹症,她的左腿瘫痪,胳膊动不了,只能卧病在床,失去了儿童应有的欢乐和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忧郁和自卑感也与日俱增,她甚至拒绝所有人的靠近。但她有个例外,邻居家那位只有一只胳膊的老人成了她的好伙伴。老人是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膊的。老人非常乐观, 她非常喜欢听老人讲故事。  相似文献   

20.
李镕安 《实践》2010,(3):37-37
2008年4月30日,家住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内大社区的101岁老人邓恒均辞世了。虽说再过十天就是她的102岁生日,但她那安详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没有遗憾,她是带着幸福和满足、带着人间的真爱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