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对公私关系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要么“公有”,要么“私有”,不可能存在既“公有”又“私有”的状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人们得出结论: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实行绝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而绝不允许个人私有制的存在。张闻天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驳斥了这一误解,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公私关系做出了全面科学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内的公与私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内部存在公与私的对立,但二者是可以很好地统一起来的,通过正确地坚持按劳分配可以将二者之间的矛盾妥善地解决。  相似文献   

2.
"最充分地适应我们的时代"是恩格斯说过的话.当前我们正处于私有、公有并存的社会时期,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公有、私有并存的社会.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与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可以适应同样水平的生产力.上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大变动的事实说明,一个国家可以从资本主义转为社会主义,也可以从社会主义转为资本主义.充分认识当代世界时代问题,从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六大后我党所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但是,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疑惑,他们提出: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公有制,而这样下去不就成了私有化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就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吗?显然,要推动改革继续深入,就不能不对这种公有与私有关系的疑惑加以澄清。 上述观点是这样认为的:公有与私有,两者是绝对对立的;公有好,  相似文献   

4.
正"共产党人的权力不像地球,既围着太阳公转又围着地轴自转,我们只能围着党和人民"公转",不能围着个人利益‘自转’"。这是一位领导干部对权力观的中肯告诫,也是执政为民的生动实践。"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如何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是古往今来为政者探讨最多的问题之一。在我国历史上,崇公、尚公是主流。正如古人所说,"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公私是一面明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合作的社会,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公有私有并存和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坚持发展和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效率优先注重公平;把"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构建作为社会细胞的和谐社区、和谐单位; 在有劳资关系的企业里实行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在整个社会中开展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6.
李凯林 《新视野》2006,1(6):17-19
公有资本是中国改革实践中的创新,正式提出见于党的十五大报告。从《资本论》的逻辑看,公有资本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对(私有)资本的扬弃。从今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看,公有资本对我内政、外交、经济、政治等多方面有重要意义。公有资本的建构是一复杂的社会工程,既实现于最后完成之时,又存在于建构过程之中。该过程充满矛盾和风险,需要相关操作者高度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正说起全国最年长的老红军黄开群,有些人可能还不熟知。但他的"公私两个口袋要分清",却被人们广为流传,也让人肃然起敬。时至今日,这话越琢磨、越品味,越觉得鞭辟入里、振聋发聩。"公"的对立面是"私"。黄开群在战争中负伤右眼失明后,被调整负责后勤工作。黄老这辈子干革命可以说是分为两截:一截拿枪杆子,一截拎钱串子。老伴郝书琴不无幽默地说:"俺家老  相似文献   

8.
李如鹏 《唯实》2003,1(12):23-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公私关系的认识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放弃“对立论” ,经由“补充论”发展到“统一论”。私有经济与公有经济的统一是辩证的统一 ,除了两者在地位上相互区别以及在市场上相互竞争之外 ,其统一主要体现为两者在功能上的优势互补、发展上的相互促进、企业内的相互融合、性质上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9.
公私关系是贯穿我国历史并牵动全局的一个重要范畴;公私对立,立公灭私的传统理念及其与精英主义政治传统的结合既妨碍了国人对公共政治事务与自身之利益关联的认识,也妨碍了他们对于政治的责任意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参与意愿;在政治体制、社会关系的操作性层面上对于公私关系的处理或者说格局安排则导致了独立自主的“私域”和“公域”的双双阙如,从而妨碍了有利于人们有效参与政治过程的外部环境的形成。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来说,如何在思想意识和制度结构上重构公私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道德的价值在于规范、调节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现代社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社会的分工合作日益发展,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日益加深,社会成员的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更加需要运用道德规范调节个人行为,协调社会关系。道德的核心是公与私的关系问题,公与私的道德观念根源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道德的实质是反映公有制的本质要求,协调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公与私的关系,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计划票证是计划经济年代大量发行的计划供应的凭证,原本是权宜之计的计划供应因计划经济体制所致的"体制性短缺"而变成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国家通过计划票证的垄断性分配掌控了人们基本的"生存性生活"这一私域,在计划票证的背后是复杂的制度、意识形态的安排以及相互交织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网络,它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结构、社会运行状况乃至人们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以至于我们可以用"票证社会"来指称传统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2.
苏伟 《探索》2004,7(6):4-7
毛泽东首提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其意义是伟大的.但我们对毛泽东使用"矛盾"概念的表述特点研究不够,致使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解出现了较严重的概念混淆.必须认清毛泽东多年来既从辩证矛盾的普遍意义上、亦从其特殊意义上使用矛盾概念的习惯,才能明确"社会基本矛盾"中的"矛盾"和"又相适应又相矛盾"中的"矛盾",是两个外延不同的范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应既包括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相适应"的关系,又包括它们之间"不相适应"的关系.由此才能更好地发挥这一学说的指导意义,并可以得出本文的基本结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公与私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倡导的是“崇公抑私”,其目的是要实现“大公无私”的理想政治境界。这样一种思想对近代乃至现代中国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经过历史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体现,强调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并重。“崇公抑私”的公私观念已经彻底转变为了“崇公重私”,这无疑是更符合当今中国的发展要求的。  相似文献   

14.
邹焕聪 《唯实》2012,(12):41-46
随着私人部门投资经营公共事务现象与日俱增,公、私部门合作完成公共事务的公私协力取得长足发展,公私协力的经济学依据值得探讨。公共物品的分类理念以及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区分理论为公私协力奠定了经济学基石。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为公私部门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政府失败"及其防范理论为公私协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委托—代理机制说明打破政府垄断、实现公私协力的正当性,委托—代理关系的层次性表明缩短公私协力有关链条的必要性,而其解决机制则进一步为分析公私协力中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提供了理论根据。可以说,公共物品区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分别为公私协力奠定了深刻的经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们长期习惯于使用公有制和私有制概念,但仔细推敲,这种公私二分法存在不少问题:第一,褒贬明显。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语境中,公私之分已经内在地包含着褒贬意味、价值评价。社会意识的基本倾向是:公是先进的、高尚的、优越的,而私是落后的、卑劣的、丑恶的,甚至是万恶之源。二者高下已分,扬公抑私也就顺理成章。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不仅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经济主体平等竞争的通行原则相悖,而且与事实也是不符的。  相似文献   

16.
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重要论断.社会占有生产资料首先表明了在资本主义被代替的历史进程中,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变化的必然趋势.社会占有不是公有,占有生产力和管理生产力不可分."商品生产将被消除是马恩思想中空想成分"的误解可以解开.以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为中心的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界对公私协力的研究多从公私协力行为的角度进行讨论,鲜有从公私协力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这种状况无助于公私协力研究的深入开展。作为一个整合性概念,公私协力主体系指参与公私合作关系的公、私部门主体以及因合作产生的派生主体,具有主体构成的多样性、主体角色的复合性、主体目标的合作性等法律特征。它可以划分为原生型主体与次生型主体两大类,前者包括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公法上的消费者,后者涵盖公权力受托人、特许经营者、政府业务承包人、社会合作管制主体以及公私合作公司。公私协力主体的兴起,对于我国行政组织法构成了挑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讨的新型课题。  相似文献   

18.
正老红军黄开群,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说的一句话知道的人应该不少,这就是:"公私两个口袋要分清。"黄开群在战争中负伤右眼失明后,被调整负责后勤工作。老伴郝书琴经常对人讲:"老黄这辈子干革命分为两截,一截拿枪杆子,一截拎钱串子。"并不无幽默地说:"俺家老黄尽管只有一只眼,可对待公与私从来不睁只眼闭只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多层矛盾的状态。其中一个矛盾就是“公”和“私”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现实里几乎达到了一个异常尖锐和时有爆发冲突的地步。其核心还是一个如何理解“公”和“私”以及“利”与“益”的概念、范畴和内涵的问题。经过研究得出四个结论:一是“公”和“私”是一对既相互矛盾又互相依存还相互运动的范畴,二是“力”和“利”是一对内涵、方向和程度不同甚至对立与互换的范畴,三是人类社会发展是“公共领域”与“私个权利”两极连续摆动的结果,四是政府要为治理“公共领域”及其资源做出新制度的设想、设计和设施。其结论是,“公共”和“私个”的问题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但更是未来的。问题是,只有把它们彻底认识了,才能最终科学地把握它们。  相似文献   

20.
花与刺     
《先锋队》2013,(3):56
画外音:人民群众最为深恶痛绝的腐败就是以权谋私。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对于个人与公家是"彼此不分",合法与非法利益界限模糊,这种混淆公私,把职权当特权、用公权换私利的现象,不仅是导致腐败的重要诱因,更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背道而驰。"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领导干部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他们手中掌握着权力,掌管着公共资源,公私分明、秉公用权,是起码的政治道德和为政职守。如果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既为老百姓所不容,也难逃党纪国法的制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