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取得稳步进展,直接选举范围扩大、差额选举逐步落实、代表素质提高、人大职权尤其是监督职权强化等。但具体制度中的某些环节仍需进一步完善,如在选举制度中我国虽然规定了差额选举,但没有竞争的差额不是真正的差额选举,显然我国运作的差额选举还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用。差额竞选对民主完善、权力制约特别是行政权力的制约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选举中实行竞争是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扬人民民主的需要。在实践中,它既具有了实现的必要性,也具备了基本的实践条件。  相似文献   

2.
被害人承诺作为刑法上的一种阻却违法性事由,由于情形相当复杂,在界定上存在许多问题。在现实中,有时被害人的承诺并不实际存在,但是根据各种情况可以推断出被害人在这种情况下必定会作出承诺,这就是被害人承诺的推定。基于推定本身是一种结合主观和客观的证明方法,以及推定情形的复杂性,推定必须在理清各种情况的基础上灵活地加以判断。  相似文献   

3.
基层人大代表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理应对选民负责。将竞选机制引入基层人大代表选举,能体现人民群众的集体意志,切合群众路线精神。目前,我国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仍存在内生动力不足、选举过程缺乏监督、候选人的产生机制有待改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从增加代表候选人申请环节,平衡组织推荐、选民推荐和自荐代表的比例,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竞选的经费,增进候选人之间、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交流等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4.
路克平 《工会论坛》2007,13(5):49-50
实行职工代表竞选制,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到职工代表选举过程,提高职工代表的整体素质,保证职工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质量和效果,更好地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进而提升民主管理的质量而采取的一项新举措。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治理中,理想的政府承诺具有提升政府回应性、维护社会秩序、增强公众满意度、改善政府形象等诸多价值。政府承诺要取得预期效果、实现既有价值,首先必须是可信的。政府承诺之可信性受承诺的成本———收益比较、是否遵守正义原则、社会资本的存量与增量状况、责任机制完善与否等诸多因素影响。走向合作治理的政府承诺意味着政府承诺权力基础社会化、高度的公益服务自觉性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这也是使政府承诺有效和可信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6.
对于被害人承诺在故意伤害罪中的出罪基准,学界出现过完全处罚论、完全出罪论、善良风俗论、重大伤害论等几种观点。其中,建立在行为无价值基础之上的善良风俗论和建立在结果无价值基础之上的重大伤害论具有一定的影响,也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但是,它们都不能作为得承诺的行为出罪的唯一基准,而应当建构包含善良风俗论和重大伤害论中合理内核的新的出罪基准,即社会效益论。社会效益具体体现在规范效益、心理效益、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当得承诺的行为导致社会效益的减损超出一般公众的容忍限度时,被害人的承诺无效,构成故意伤害罪。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完善村委会选举规范 ,提高村委会选举质量 ,应侧重于理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问题 ,解决部分村民选举资格受阻问题 ,杜绝拉选票现象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章在立法上首次对承诺期限作出了规定 ,该项制度的确立对合同订立制度的规范和完善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但通过对合同订立制度的总体考察 ,发现目前关于承诺期限的规则设计在合同法理论上 ,尤其是要约生效理论和承诺权利取得与行使理论方面存有一定不合理性和矛盾点。文章力求从解构矛盾、化解冲突、健全完善的角度对承诺期限规则进行梳理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9.
行政承诺是行政权行使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实践中存在行政执法中的承诺和行政管理中的承诺。相比之下,后者多于前者,即我国绝大多数行政承诺发生在行政管理领域。由于没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和具体的法律规范,导致该范畴的承诺极易发生变化而形成承诺反悔,影响行政公信力的树立,损害行政立法权威和行政相对人权益。因此,从法律上保障行政承诺不反悔成为一种必然。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承诺时应当谨慎,行政承诺应当制度化、契约化和可诉化。在我国行政法治中应当构建系统的政府行政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10.
承诺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本文将承诺分为商业承诺、政府承诺和民间承诺 ,并着重分析了各自的性质和责任。  相似文献   

11.
目前,村委会选举规则由法律规范、官方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三种类型的渊源构成。对村委会选举规则渊源的发展,有四条建议:应逐步取消地方立法,建立以法律为主的全国统一的规则体系;应从附属性立法模式转变为单独立法模式;官方规则应逐步由立法吸收;在细化立法的同时,应为非正式规则的生存提供适当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12.
在现阶段中国农村村委会选举中,派系竞争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对选举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规范村委会选举中的派系竞争,成为当前我国村民自治所面临的一大急迫任务。  相似文献   

13.
厘清了村委会"海选"与"直选"的定义,阐述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联系村委会换届选举实践,分析"海选"与"直选"的利弊.总体而言,海选更能体现民意,更具发展前景,但实行"海选"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要加强引导,避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层政权是与基层自治社会最相邻近的一级政权组织,两者之间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有很多共同的或相似的特征。基层社会自治中的民主运行机制与基层政权民主运行机制之间具有高度的耦合性,而且基层人民代表选举中的绝大多数选民都是农村选民,因此,从国家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自治两个层面构建一种良性互动的民主发展机制,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村委会选举的中贿选现象、候选人、选民、政府代表者在公共选择理论中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诠释。当前关于防治贿选的立法缺失,给村委会选举带来了消极的后果。要加强立法工作,包括健全制裁贿选的刑事法律体系,制定村民委员会选举法和村民自治法,以规制村委会选举贿选现象。  相似文献   

16.
村委会选举的法律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委会选举的法律渊源,即村委会选举法律规范借以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和法的有权解释。基本的法律渊源与基本法律并不是一回事情,村委会组织法从严格的宪法意义上来讲,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并不是一部基本法律。对村委会选举作出规定的“中办”、“国办”“两办通知”虽不在立法法规定的法规、规章之列,但不应将其排除于村委会选举的法律渊源之外。目前,有必要制定一部全国统一的村委会选举法。  相似文献   

17.
村委会主体资格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内容与立法定位不相符,模糊了村民会议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界定。这一立法现状,使得相关司法实践缺乏明确的法律指引,尤其是难以判断村委会作为独立主体的可诉性。村委会是否单一独立主体,是否具有诉讼中的主体资格,成为司法界决定是否受理以村委会为原告或被告的诉讼时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推进村民自治的过程中,在实践中作有益探索和经验积累的同时,完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40个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县、乡政府的具体行为及其运作过程、实际功能,探讨了村委会民主选举中基层政府的角色与作用.作者认为,县、乡政府在推动村委会民主选举中承担了近于"全能"的多重角色,既是"立法者",又是"执法者",还是"监督者",其行为与其说是积极、主动的,不如说是被动、应付的.因此,要真正推进农村民主自治,不仅要有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还需要有民间力量"自下而上"的促进.  相似文献   

19.
2001年12月1日,台湾举行了第5届"立法院"和23个县、市长的地方选举.正如人们所预料,没有一个党在"立法院"中赢得明显多数,但选举结果却大大出乎民意调查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