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构成了亚洲政治结构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和印度均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印度的印度教文化分别在两国历史长河中占据主流文化地位,它们所体现的特有政治文化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两国的外交政策选择上,使政治层面烙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又是中国历史上出口商品的大宗。十九世纪末期以前,华茶曾长期独占世界市场。现在世界上产茶国已发展到五大洲的五十多个国家。但溯其源,各国饮茶习惯、种植技术和制造方法,皆直接间接地由我国传去。印度茶业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才开始兴起的,但其发展却非常迅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产量还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但到1901年便超出中国而跃居世界第一位,并一直保持至今。目前印度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茶  相似文献   

3.
谭中 《南亚研究季刊》2011,(1):89-95,114
现代印度的中国研究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18年至1962年期间,印度对中国的研究多从文化、睦邻的角度进行。1962年至今,由于中印边境战争,印度政府与民间对中国有所敌意,但其研究却超越了"地缘政治范式"规律而折射出中印两大文明长期文化交流的历史,体现了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所说的印度永远不和中国为敌的宽宏态度。未来,当今从事中国研究的印度学者越来越多是1962年以后出生的、懂中文、熟悉中国情况、参加到与中国学者交流行列的年轻人,他们在中印两国在全球舞台上如日方升的大环境下正在策划印度的中国研究如何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印度,作为世界上第二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不结盟运动发起国之一,在战后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美国、苏联、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学者也都加强了对印度问题的研究及有关印度问题研究的学术交流。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主办的《亚洲概览》杂志在一九八四年第十一期刊载了苏联莫斯科东方研究所印度和南亚研究室主任格里戈里·G·科托夫斯基教授的题为“印度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某些趋势”的文章。此文虽是对印度研究的“一家之言”,但它涉及到印度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为了解国外学者,特别是苏联学者研  相似文献   

5.
一、印度经济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时间维度上的必要张力人类总是生活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历史在前进,人类思维也从未停止。特别是在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人们总是强烈地想弄明白自己应向何处去的问题。而要明白自己未来的方向,就必须弄清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这就构成了库恩所说的“必要的张力”。冷战结束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日本《21世纪》杂志把印度作为多极世界的一极,美国也将印度视为90年代末世界三大地区力量中心之一。世界经济观察家也指出,在未来20~30年内,将会产生五大世界强国,其中三个在亚洲,那就是日本、中国和印度。因此…  相似文献   

6.
魏风江是研究南亚问题的资深专家。他于1912年10月14日出生于浙江萧山,早年就读于上海立达学园。1933年,“中印学会”成立。当时泰戈尔呼吁发展印中文化交流,经蔡元培推荐,魏风江只身一人去了印度,进入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攻读印度历史和文学。他是当时国际大学唯一的中国学生  相似文献   

7.
1857年前印度就有了27所高等学院,但是,真正的综合性大学却是在1857年才建立的,当时,殖民政府分别在孟买、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建立了三所大学。到1947年,印度的大学才发展到了16所,各种高等学院才增为696所,同期,入学人数仅从7,000人增加到10万人。①独立以来,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印度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等学校入学人数及其占20—24岁年龄组人口总数的比例均居世界低收入国家之首;印度的科技人员总数仅次于苏美而居世界第三位,②最近两年,这项指标才为中国超过。印度高等教育能取得如此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8.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将人类历史文化归并为四大文化体系;即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欧洲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和印度文化体系。其中印度文化体系与中国文化体系同属于一种类型,即东方文化,二者有共同特征:首先,历史悠久,当世界其他许多民族的文化还处在荫芽状态的时候,它们的古代文化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了;其次,他们的文化具有连续性与稳定性,尽管印度历史上曾长期多次遭受外族的征服和统治,盛衰隆替,变化更迭,  相似文献   

9.
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以印度彻底失败、中国获胜并单方面停火撤军而宣告终结。中国并没有凭借胜利去追求自己的领土要求,而是退兵静候印度前来进行边界谈判。这样的战争和这样的战争结局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2002年是中印边界战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几乎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始了各自的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历程。无论从发展经济学还是世界经济学的角度,都可以从这两个典型的大国模型的比较研究中,在发展战略理论和经济政策实践这两方面获得有益的启示。近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印度经济发展能否超过中国有不少讨论,本文根据中、印两国1980—2000年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制度安排的变化,来比较两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转型的异同和得失,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印度经济发展能否超过中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印经济增长之差异及其原因李春玉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古代文明,又都在二战后摆脱了内忧外患的历史遭遇,在同样贫弱的基础上,走上工业化道路去追赶现代文明。半个世纪以来,中印两国在工业化的道路上都取得了相当...  相似文献   

12.
尹锡南 《东南亚》2010,(1):76-80
20世纪以来,印度汉学界对中国文学和历史的研究呈现了如下特点,在文学研究方面,论文多专著少,重现当代文学轻古代文学等。在历史研究方面,印度学者最初主要围绕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史展开论述。随着时间推移,印度学界开始撰写通史或断代史性质的中国历史著作,他们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对于中国当代热点问题也进行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是在60年代初认识罗老师的。由于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众多重点大学开始把第三世界地区历史的研究和教学提上了工作日程。196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率先在我国高校开设了拉美史研究班,担任拉美史专业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就是当时年仅30出头的年轻讲师罗荣渠。那  相似文献   

14.
正确定位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印度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灵活的高等教育宏观调控手段。中国与印度的高等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探究印度政府与大学关系模式的特征,汲取经验教训,对理顺我国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印度一方面是继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蚕丝生产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世界最大的生丝进口国。在中印贸易中 ,生丝排在 10亿卢比以上的“大宗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第一位 ,1995~ 1996年度 ,印度从我国进口的这项商品为 2 0 7亿卢比 ,占同年从中国的进口总额的7 5 5 7% ① 。而近年来中国在面临欧美日本等丝绸消费萎缩的情况下 ,印度的丝绸市场对中国也日益重要。为中印之间丝绸贸易的进一步开展 ,有必要探析印度丝绸业的发展和现状。一、印度丝绸业的发展及现状1 历史及发展丝绸业是印度古老的行业。据西方史学记载 ,印度的蚕丝业是公元前 14 0年…  相似文献   

16.
东亚研究在美国林晓光东北亚论坛1998年第1期一近年来,以中国、日本、韩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研究在美国日益升温,许多大学开设了东亚系、科研究重点大多是语言和社会科学。精通中、日、韩语言、文字的专业人才成为法律咨询、经贸往来、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专家,更有政...  相似文献   

17.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刘健明编译德里大学扬基尔·侯赛因学院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高级讲师古吉特·克·阿若拉于1996年2月在《战略分析》杂志第11期上发表了《关于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比较研究》的文章。这篇文章从中印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以及基本国情出发...  相似文献   

18.
印度当代的战略安全意识与历史传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印度是南亚头号大国和世界上重要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中国的主要邻邦。地缘战略位置、人口数量、宏大的经济发展规模与潜力、本土科技实力以及号称世界排行第四的军事力量 ,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印度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国际性角色。随着全球冷战的结束和印度新经济改革的推进 ,目前印度国内和国际社会有不少人相信 ,在今后二三十年中印度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其影响将远远超出南亚范围。因此从战略角度着眼 ,印度如何看待自身的安全已是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安全观或安全意识具有复杂的内涵 ,它既是一个政治、社会和战略范畴 ,…  相似文献   

19.
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4月,整合了武汉大学国际法、世界经济、世界历史、国际关系、外国文化等学科的研究力量,对国际问题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是综合性跨学科国际问题研究平台。研究重点是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国际问题和世界热点问题,承担与国际问题有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咨询服务和国际交流任务。研究院现有英、俄、日、德、法五大语种专兼职研究人员40余人,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18人。专业为国际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同以色列1992年1月24日建立外交关系之后,亚洲的另一个大国印度也紧跟着在1月29日与以色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以色列把相继与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交称为其与第三世界外交史上“最重大的成就”。以色列同中、印两国的关系正常化,都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而且也都颇具戏剧性,以色列同中国的建交,是在以色列1950年1月首先承认了新中国的情况下,经过42年之后才完成的。而以色列同印度的建交,则是在印度于1950年9月首先承认了以色列之后,也过了42年以后才实现的。关于中国同以色列关系的曲折发展,国内已有学者著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