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芳 《理论导刊》2006,(4):60-62
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农村,带领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的繁重任务和重要责任,其作用发挥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各项政策及工作的部署和落实,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努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顺利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党中央下发了2006年的一号文件。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陕视察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讲话当中着重强调要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胡锦涛总书记还在考察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时,明确指示我们各级党…  相似文献   

3.
王正宇  王智结 《各界》2007,(6):29-30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相似文献   

4.
郝金红 《学理论》2008,(7):26-27
“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5.
建设与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而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标准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提出的伟大历史任务。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然要求、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的必然产物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经之路。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予少取放活”、扎实稳步推进及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抓好领导、思想、法制及道德等软件建设,以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保证建设目标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7.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落实中央的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并找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面临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任务,既加快速度,又防止急躁冒进,采取科学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收到实效,进而为建设一个人民富裕、城乡协调、社会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中介组织发育迟缓,制度不健全,组织运转形式不够规范,稳定性较差,严重影响了"三农"的发展,这必然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为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要遵循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的特点,注重其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作用,积极培育和推动农村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唐黎标 《民主》2006,(10):12-13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不仅是切实加强“三农”工作、惠农支农、推动农村形势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决策,也是促进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内需调动、事关发展全局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会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带来巨大的动力,创造美好的前景。但是,从我们观察到的一些情况看,先前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有不少地方存在着“重外表形象多,重生活质量少”、“重个体单干多,重集体协作少”,“重经济发展多,重社会发展少”、“重锦上添花多,重雪中送炭…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这个"新"字,是一个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因而一个时期以来,各种认识、言论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为此,本文从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这个"新"字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滞后,不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把握的五个着力点,即以农村启蒙为先导,以村镇规划为切入点,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农民致富为核心目标,以民主管理为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农村小康的根本途径。它对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着力破解“三农”问题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驱动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是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做到“三个结合”。  相似文献   

15.
王庭芳  杜瑞 《学理论》2009,(24):89-90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三农问题目益突出,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观点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菁华 《求知》2012,(2):43-4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我国学者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及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对相关研究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冯红  崔龙滨 《学理论》2015,(3):118-119,135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世界瞩目的进步,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整体社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不仅仅存在经济领域,在文化领域表现出来的问题也令人担忧。当前,农村文化活动贫乏、娱乐休闲活动少、人才流失量大、经费短缺等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最突出的问题。在分析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之上,探索当前全省在建设和改进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寻找根源并且提出对策,从而使得文化能够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起到促进作用,以期对黑龙江省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8.
郑晔 《理论视野》2007,(2):26-2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等,有利于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思想.了解邓小平的探索历程,总结其探索的成果和经验,对于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