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民法是中国法制改革的支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民法是中国法制改革的支点杨振山中华法系有漫长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特点。但是,在近代法律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法系逐步走向崩溃。从清朝末年法制改革到今天,已有百余年历史。从历史的观点进行观察,今天的法制改革实质上是清末法制改革的继续。它表现了一个文...  相似文献   

2.
中华法系的封闭性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法系的封闭性及其成因李昕中华法系起源于物产丰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华夏文明,特定的历史环境尤其是封建小农经济的闭塞决定了中国长期是一个保守封闭的国家;中华法系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经历了4000年成长发展的历史。在这4000年陈陈相因的缓...  相似文献   

3.
中华老字号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创造过诸多辉煌的历史,现在更是我国在国际上实现品牌战略、自主创新的核心手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现有的相关制度在中华老字号的保护上开始力不从心,同时由于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中华老字号法律保护体系,使得中华老字号受到侵犯的事件频频发生,严重阻碍了中华老字号企业的继存与发展,也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完善我国中华老字号的保护十分必要并且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在东亚诸国中,朝鲜与中国的法文化交流最为深远,它曾以中华法系为母法,其法制建设受到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华法系能被朝鲜所接受的重要原因在于中朝两国存在的相类似的政治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而朝鲜从本民族的国情出发,具有创造性的立法活动与法制建设,又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法系的基石,更加突出了中华法系的特点,为中华法系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赵明 《法学研究》2022,44(1):3-21
回顾中国现代法学的世纪历程,中华法系的历史叙事主要在进化论、民族论和法治论三种语境中展开。不同语境中的法史学者,通过将中华法系与其他法系相比较,揭示出了彼此有别的中华法系之历史面貌。在进化论语境中,中华法系因其古.老而落后,丧失了型构现实生活秩序的生命力,需整体性地予以批判和否定。在民族论语境中,中华法系因其系统性、连续性和民族性而独具特色,整理、发掘、重述其历史谱系,既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也为重建“新中华法系”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前提。在法治论语境中,中华法系以其“治乱之道”和“良法善治”的血缘伦理身份内涵表明,在前现代社会中法律不可能获得型构社会生活秩序的权威地位。法制现代化是不同语境下中华法系之历史叙事的共同追求,中华法系研究的百年学术史,实质上是一部追求法治文明的中国现代精神史。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文字历经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简牍、帛书,直至今天的简化汉字,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7.
中国刑法的最新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刑法的最新改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秉志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博士生肖中华一、前言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以刑民合一、刑主民辅特点而著称的中华法系,曾是世界法系中一个品格独具而影响深远的法系。俟本世纪初,随着封建帝制在中国的根除和西方大陆法系文...  相似文献   

8.
王满春 《政府法制》2009,(20):36-36
延安—中华始祖黄帝升天的桥山之巅,华夏民族千古瞻仰的祭地,仵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以延安为中心孕育出来的“黄土地文化”是中华民旅的文化精粹。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正是在那黄土高坡的窑洞里,当年的领袖和志士们运筹帷幄,洞察风云,把高坡黄土筑垒成中国革命的基石;正是在这黄陵之侧、延河之畔,  相似文献   

9.
0年前,1919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壮举,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意义。五四运动既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也是一次追求进步、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华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10.
论中华法系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振洪 《法学研究》1997,(4):147-151
论中华法系的形成和发展条件杨振洪历史悠久、地域广袤的中华法系的形成和发展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和其它法系一样,是在发源地国的法律基本成熟以后,通过法律传播和法律移植所形成的法律文化圈。这种传播和移植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以往研究这...  相似文献   

11.
复兴中华法系是新时代法律人的文化使命,是在法治文化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应有之义。新时代中华法系的复兴应当囊括历史、现实与未来三重维度,通过厘清中华法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融合形成新时代中华法系的内在意涵。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与新时代中华法系复兴有重要的内在联系,包括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和坚持守正创新三个方面。中华法系复兴必须立足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从中国式现代化和法治现代化两个维度开展复兴伟业。回溯法统转型的历史,应当从中得到启示,将中华法系复兴融入新时代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推动繁荣法学研究,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述了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历史传统,特别是介绍了建国以后中国法制史学曲折的发展历程,以及有关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史料、古代法律体系等问题土的见解。同时强调法制史研究需要总体把握与多角度相结合;注意历史土法律调整功能的多样性;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法文化,科学地提供历史借鉴;注意理论与史料的统一,等等。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变局,与此同时,民族主义话语不断兴盛,并努力抵制殖民主义话语。中华法系学说是民族主义彰显的一个结果,也是民族国家话语建构工程之一部分。作为民族历史乃至民族未来想象的一部分,其在某种程度上为民族统一提供了合法化契机。伴随民族主义话语的发展,中华法系学说大致历经支那法系、中国法系、中华法系三阶段。国外相关学说对中华法系学说的演进有明显影响,其中尤以穗积陈重与威格摩尔的法系学说影响最大。在引进国外学说时,原著中的思想、意义常常在新的时空环境下发生流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建构之目的。中华法系学说在研究模式上的偏重历史研究的趋向,也同样服务于民族建构之目的。在引进国外学说的过程中,殖民主义话语却也悄然流入中华法系学说的文本中。但最终在某些时期,民族主义话语战胜了殖民主义话语,在一个现代中国民族国家中,中华法系已成为了民族历史想象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文史 《政府法制》2012,(8):26-26
20世纪20年代,周恩来与邓小平原本素不相识,历史的机遇和共同的人生追求,让他们走到一起,并逐步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和亲密战友。他们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有件事很值得一提,就是两人组织留学生开办“中华豆腐店”。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世界古代历史上曾经存在着罗马法系、英国法系、中华法系、印度法系、阿拉伯法系等五大法系。它们各有其产生的历史,经历过不同的发展过程,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就中华法系同其它法系,特别是同罗马法系相比较,不难看出,明显地存在着重刑轻民的特点。在中华法系各个部门法之间相比较,民法规范无论在数量、立法技术、法律渊源上  相似文献   

16.
《中国律师》2008,(4):27-27
全体首都律师同仁: 百年奥运,中华圆梦! 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首都北京举办。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梦想和希望,是一次展示我国灿烂悠久历史文化、改革开放辉煌成就的难得机遇。  相似文献   

17.
为配合当前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以及从事监察学研究的需要,由监察部、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联合组织100多名专家、教授和有监察工作经验的干部,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华监察大典》,集中华五千年来立法监察、行政监察、司法监察文献资料之大成。现出版三卷:《法律卷》编纂了中华数千年来反贪污贿赂,抓廉政勤政,促长治久安的法律法规。时间跨度大,文献资料丰富。其中有世人罕见的占代、近代单行监察法典和散见于浩瀚典籍中的监察法律法规。还编入了新中国现行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刑事政策论纲黄晓明考察中华法系的沿革和特点,我们赞同这样一种认识,即中国古代刑法史是中国法制历史的主干。①从历史渊疏来看,法制发展早期,法源于刑,刑与法雷同,无严格界限。古曰:"刑,常也,法也",②"井(刑),法也",③又有"苗民弗用录,制以...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治国离不开德治与法治的相辅相成。随着历史演进,德治与法治逐渐融为一体,互为表里。在法律史上,中华法系有“律令时代”之美称,其中“令”便是从积极方面劝导的法律,是德治规范化的重要体现。翻开二十四史,惜墨如金的史家们对于历史典故的记载太过简略,导致后人无法看到更多的治理细节。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与文明古国历史相适应的中华法系,以其特色鲜明、独树一帜的风格,一直是世界公认的主要法系之一。尽管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华法系已经不复存在,但其以悠久的历史传统、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仅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