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公众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参与活动成为公共生活民主化的典型符号。环境立法与环境执法中的公众参与已经相当普遍,但环境司法中的公众参与尚待拾遗补缺。本文试图从法理和制度分析的框架对环境司法中的公众参与进行探讨,认为我国有必要通过社会权利的可司法化,赋予公民救济其环境权的司法途径,旨在为我国环境司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可资参酌的共识。  相似文献   

2.
浅论环境保护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原则又称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是环境法的精髓和灵魂,其作为构建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准则之一,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必要性。我国以往的环境保护立法,对公众参与虽有一些规定,但与实现环境法目的所要求的公众参与相差甚远,公众参与制度并未真正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和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制度:1.通过立法确认环境权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并将环境权内容具体化;2.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机制作出明确规定;3.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4.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团体开展环境保护活动;5.建立环境陪审员和环境案例听证会制度。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维护公众自身合法权益,弥补国家环境保护的不足,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通过对公众参与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的阐述,分析了我国环保法有关公众参与制度的立法现状和不足,提出了完善环保法公众参与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现有法律依据谈起,介绍了国际上主要国家通行做法。从而说明在我国实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实施该制度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一方面政府在强调公众的参与时是群众路线的延续,依然是一种动员式的参与;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的主要平台—民间组织在法律上没有获得独立地位,依然是政府工作的协助性团体,没有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立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不断暴露,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损害各方环境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其深层次的原因之一在于环境保护立法公众参与程度低,若要摆脱此困境,必须树立环境立法的民主与法治观念,拓宽环境立法公众参与的范围和渠道.  相似文献   

7.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参与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从而使公众参与更加有法可依。但我国目前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现状并不理想,需进一步提高、完善。  相似文献   

8.
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潘岳 《理论前沿》2004,(13):12-13
一、什么是公众参与所谓公众参与,指的是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我们提倡公众参与,是因为中国发展观与执政观的伟大进步,是因为中国民主法制与政治文明的逐步成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的是资本高收益率,其主体是实实在在的企业股东。而政府追求的是公共事务的综合发展成果,其主体是抽象的全社会公众。谁来代表公众?当然是政府。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的职能定位也由过去热衷于抓经济管企业,逐渐向以主要抓公共事务管理过渡。公共事务,包括人口与就业、教育与文化、资源与土地、环保与生态、治安与稳定、医疗与交通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建立在人民主权的基础上,公民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环境保护关系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公民有权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将公众参与原则确立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危机日益加深,环境问题成为当下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环境问题处理的好坏,关系到社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所以,公众有责任也有权利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在环境法中,加入公众参与的制度,充分赋予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权利,将大大有助于环境法的实践操作。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在环境法中确立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并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研究公众参与制度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丰富理论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环境法中公众参与制度存在的问题。紧接着研究了国外相关国家的先进经验,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的一些措施,以求实现环境立法的目的,并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刑事和解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依据契约理论和人权保障理论。它强调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以当事人认同的方式解决刑事纠纷,以便从根本上保障受害人和加害人的利益,修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违约责任中精神损害赔偿存在的法理依据为:宪法基本原则与人权精神的内在要求;完全赔偿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合同法对公民精神权益的保护。在司法实践中,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正在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立法活动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的价值在于通过汇聚公众意志的方式增强项目、计划、规划或政策法律制定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以实现对公众利益的保障。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立法活动中公众参与的价值、实践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安理会的大国否决权是联合国成功的主要保障之一,这与安理会的形成、功能和组织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尽管大国否决权遭到了攻击,但它有着一定的事实和法理依据。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在联合国机制下,完全摒弃大国否决权的主张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试论公共决策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公共决策的公众参与机制,是我国政治、经济改革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公共政策公平性和完备性的重要保证。由于传统公共决策系统的积弊和决策者的官僚主义习气,也由于公众方面受观念和素质的局限,导致我国公共决策的公众参与的缺失。而公共参与的缺失正是各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政策失误和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通过科学的民意调查、听证会、协商谈判、政府信息公开等制度建设,以及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参与管理等措施,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决策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6.
17.
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界开始关注的民主理论和实践,它提倡在多元社会背景下,通过公民参与,就决策和立法达成共识。公众参与环境立法从实际上来说就是通过协商交流,最后达成共识的过程,充分展现了协商民主理念。本文试图从协商民主的角度分析公众参与环境立法的重要意义、现存问题、并提出在协商民主视域下如何促进公众参与环境立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态政治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可理解为一种运动,即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抗议和反对,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境运动。本文介绍了我国环保公众参与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经验,提出了推动我国环保公众参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司法民主化是司法民主的过程,它的存在体现了人民主权、分权制衡、正义与公平等法律价值的要求,在衍生过程中不断融入其他法律制度,完成抽象到具象的蜕变。司法民主化核心内涵中的“民意”具有非理性等特点,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局限性。辩证地看待与分析司法民主化,才能推动法治建设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指公众有权平等地参与环境立法、决策、执法、司法等与其环境权益相关的一切活动。我国环境法中公众参与仅仅作为一项原则已不能适应当代环境保护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立法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应努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