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人民至上”定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首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坚守群众史观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至上论”,对唯物史观作出了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贡献。就“人民至上论”的理论基础而言,以“人民至上”取代“资本至上”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守正创新,超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以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为源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其理论内涵来看,“人民至上论”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着“来自人民”的具体化定向、“为了人民”的现代化追求和“造福人民”的民生福祉导向。在价值旨归上,“人民至上论”始终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本质要求,立足人民的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人民至上”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和时代表达,它内在地蕴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体现了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的互动过程,并在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中,激发出新的理论意涵和实践活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索中国人民的主体精神和主体力量,形成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并以构建中国式美好生活为现实途径,通向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愿景,这一价值理念彰显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本体论与方法论、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激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活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场路径的最佳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场主体是人民群众、出场形态是群众实践、出场价值是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所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纲领性文件,五大发展理念以民生为关注的中心,以人民利益至上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体现着马克思关于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因此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以此五大发展理念为指针,坚持解放思想、党的领导、民主法治,必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第一个坚持”,其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汲取与创新、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人民立场的赓续与传承上的。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核心要义集中体现为坚持人民至上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必须不断造福人民、必须牢牢植根人民。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意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6.
蒋依平 《学理论》2012,(10):10-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纵观其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结合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考察,应处理好利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在当前中国,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在结合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实际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7.
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有利于我们更加科学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为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更加璀璨夺目的未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这些基本经验启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准确把握我国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建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互动的有效机制,找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切入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路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着眼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8.
我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民主体的唯物史观,为把握群众路线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为把握群众路线价值取向提供了清晰认知逻辑;依靠群众取信于民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运用群众路线工作方法指明了有效实践路径。从哲学高度深刻把握我党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对于深刻领悟群众路线的丰厚意蕴,有效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切实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理性,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具有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生问题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党中央一直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为国家开展一切工作的重头戏。习近平的民生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共产党宣言》中人民立场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的民生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的地位,深化民生改革,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的民生观极具独特的价值意蕴,它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红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越性,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中国化表现。无论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还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来看,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实践精神取向,即从本体的层面看,它以"感性世界"为其对象取向;从人学层面看,它以"以人为本"为其价值取向;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追求"科学发展"的进步取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过程,也是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品格的过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维度和大历史观的研究视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三大规律、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的深化,体现了科学性的理论品格;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人民主体、人民标准认识的坚守,体现了人民性的理论品格;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第一性、理论指导实践认识的丰富,体现了实践性的理论品格;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包容吸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认识的承继,体现了开放性的理论品格。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坚持和发展,对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一项创新性研究,它是在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基础上,揭示理论接受的内在规律,旨在使社会实践主体更好地接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实践向前发展.从学术发展角度,在考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检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属性、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健康成长共三个方面,阐述了该项研究所提供的理论帮助,为学界清晰地认识该项研究的学术价值提供有益帮助,为进一步开展该项研究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加以凝练和明确,强调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重要概括本身就是在坚持理论创新。回顾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阶级意识·科学·意识形态”三者统一的思想理论建设方法论,建构并深化了“坚持人民至上,反映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两个结合’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意识形态逻辑,出色地完成了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引领事业发展、创造伟大成就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是与改革开放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选择分不开的,即:搞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搞清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基本依据;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和法宝;尊重实践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正>由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收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重要文献著作,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作出的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是系统、完整、准确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的权威教材。认真学习研读《习近平著作选读》,有一个深刻而又强烈的感受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犹如一条红线贯穿整部著作的始终,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强烈历史担当和深厚人民情怀。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研读,深刻领悟和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努力在新征程上更好地加以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16.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伟业的伟大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关怀。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论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实践逻辑是历史逻辑的基础,历史逻辑是实践逻辑的必然。坚持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就必须从近现代中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每一历史阶段社会实践活动中,把握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7.
《理论视野》2021,260(10):34-39
习近平反腐败重要论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反腐观的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思想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反腐败与改革协同推进,制度建设是主线,以法治的思维方式反腐败。研究习近平反腐败重要论述的鲜明特点,对于新时代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坚持将人民作为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享有的主体,对人民价值主体地位作出了新阐释,确立新时代以人民幸福为核心价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目标。这一目标体系,在赋予现代化目标新内涵的同时,共同指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价值目标的新发展。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明确提出让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有更多获得感,促进了人民价值实现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9.
殷倩  于安龙 《党政论坛》2012,(21):11-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是中国人民根据历史实践主题的变迁,历史地选择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一个将人民群众实践经验提升为具有鲜明主题特征及指导意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张秀勤 《学理论》2012,(20):1-3
虽然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个崭新概念,但从历史维度来看,它是随着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进程而逐渐生成的,具有丰富的历史实践经验和思想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取向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共同愿景。学习科学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实践指向。从历史维度、价值取向以及实践指向三个维度解读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