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洪波 《求索》2012,(12):54-56
汉代流行在墓中随葬陶灯,陶灯作为照亮黑暗彼世的冥器,在造型上寄寓了此世的人们对另一世界的认知和期望。各地的陶灯造型各异,其造型的地域性反映出地域化的丧葬观和灵魂观。汉代巴蜀地区的陶灯在造型上多为两类,一是西王母及相关形象,二是熊的形象,两者都具有超强能力和特殊的仙界身份,蕴含着汉代巴蜀人对陶灯的意义赋予——需要它为死者照亮彼岸之路,导引其魂灵升入天堂,更需要它导引魂灵庇佑生者。对汉代巴蜀陶灯造型及所反映的文化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巴蜀的地域文化特质及汉代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2.
<正> 由湖北省社科联和随州市联合举办的“炎帝文化暨炎帝故里研讨会”,于1990年11月21日至24日在随州市召开。来自省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50多人参加了会议。现将讨论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炎帝文化的内涵炎帝文化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化类型,它具有怎样的精神特质,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形态,它的功能和结构是什么?只有弄清楚了炎帝文化的这一特定内涵,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炎帝文化的精神价值,以及作为一种专称性文化的独特意义。在上述认识层面上,学者们取得了共识,只是各有侧重。徐扬杰(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认为,炎帝神农氏大概是晚于伏羲氏而早于黄帝轩辕氏的一个阶段,大约相当于原始社会从狩猎经济发展到农耕经济的阶段,是人类智力进一步开发,文物制度频频创造的承前启  相似文献   

3.
谢洪波 《求索》2013,(4):84-86
东汉巴蜀地区出现了一种造型特殊的镇墓俑,瞪目吐舌,一手执斧、一手执蛇,极富有地方特色,是巴蜀特有的巫鬼信仰在墓葬文化上的观念显现。目前学界对该类俑的专门研究还很少,本文拟以巴蜀地区的巫鬼信仰为基本视点,从镇墓俑的出土情况、造型特点等方面入手,分析其基于地域文化的墓葬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泽民 《群众》2000,(4):38-38
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许多地方提出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内涵。那么现代文明城市到底应把传统文化摆在什么样的位置?如何处理城市发展与文化的关系?这些无疑是文明城市创建中的深层次问题。一、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弘扬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挖掘其内涵。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可以说内核,就是其人文价值观念。这种人文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构成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  相似文献   

5.
粟超 《重庆行政》2021,(6):98-10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1]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资源类型丰富、数量巨大、特色鲜明,是巴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国的红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增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红色文化的传播力,能激活传承红色基因,强化意识形态引领,发挥红色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推动巴蜀文化影响力号召力,全面提升巴蜀两地文化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化的红色性质、内涵、外延和效果正在引起思想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杭州湾文化"概念的问世可以解释和诠释现代中国红色文化的奥秘和奥妙。但对"杭州湾文化"概念及其内涵至今还缺乏一种系统和全面及其精准的学术表达。现代中国红色文化其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种子"与"杭州湾文化"的"文化土壤"和"文化氛围"结合的产物。但"杭州湾文化"一直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和整体的概念被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注意。这与陆地思维还在主宰中国人的思想有关。"杭州湾文化"不仅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文化,而且也是中国最现实最有力的文化。人类至今经过7000年发展的几乎各种文明形态都在这个区域进行过沉淀,并且至今还在散发一种新型的、现代的、创新的文化力量。这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以杭州湾为中心和核心并且围绕杭州湾所形成的"杭州湾文化"的内涵和机理进行系统挖掘、有机梳理、整体表述和综合发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文化研究的热潮,各种微观文化和亚文化也进入了文化研究的视野."青年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亚文化研究的兴起,形成了一股清新的文化研究热潮.这不仅充分体现了文化研究的纵深向度和程度,也体现了文化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的精细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的提出,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研究之风迅疾地遍及了全国各校园.这一方面说明了校园文化研究吻合了全国文化研究的趋向;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校园文化具有自身独异的品质和结构功能.这些,正是它之所以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  相似文献   

8.
网络消费与当代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消费已成为一种消费新时尚,它赋予当代青年消费文化许多新的特质.蓬勃发展的网络消费在消费工具、消费空间及消费体验三个层次上推动了青年消费文化的变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工具,网络消费使当代青年消费文化具有消费观念的超前性、消费行为的时尚性、消费需求的差异性和消费方式的便捷性的特征;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空间,网络消费呈现出了流动性、隐秘性和意识形态化的特征,这一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系统的脱域问题;而作为一种新的消费体验,网络消费给当代青年带来了新奇体验、认同体验以及现代性的"好恶交织"体验等方面的新内涵,这些都与当代青年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朱提文化论     
本文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分析了朱提文化从孕育、繁荣到延伸的发展过程,指出朱提文化由于受到滇、夜郎、巴蜀、荆楚及中原汉文化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复合型和动态性等特征,并分析了朱握文化断裂的各种原因。作者得出结论:朱提文化是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可以称为从远古到南北朝滇东北文化的代表和概括。  相似文献   

10.
文化无意识     
<正> 李述一在《哲学研究》今年第二期撰文说,文化无意识是精神现象的一种,是人类文化心理积淀的产物,具有后天的特质,与弗洛伊德那种先天的、动物本能的无意识不同。文化无意识对于人们在决策与评价这二类行为的影响巨大。首先是对决策行为的参与。决策行为常常与决策者心理素质、文化修养有关。一般来说,关于个体实践的决策采取活动,其中理性的因素、自觉意识的因素相对减弱,而文化无意识的参与力量则相对增强。其次是对评价行为的参与。人们在生活中可能对某一事物不假思索地作出自己的评  相似文献   

11.
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人类生活方式,内含了人的价值目标和生活方式.当今世界,人类已经步人到生态文明的全新发展阶段,这迫切要求人类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生态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也有自己的特质,表现出批判性和超前性,它引领社会文化发展前进的方向,对主流文化起着巨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发展,因此,在这方面,它理应走在前面.本文试图借用学者佘正荣教授所提出的生态文化教养这一概念来为校园文化建构注入一些新鲜的元素,以滋养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入”,让他们具备生态文明时代所要求的必备素质.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它具有内容丰富、传播快捷、影响广泛、能控率低、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等特征,这是其他任何类型的传媒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科技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通过Internet涉足网络文化,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时尚。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势必引起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的改变。因此,在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探索和实践网络文化,把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先进文化。1.加强网络文化民…  相似文献   

13.
论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李伟 《思想战线》2002,28(6):36-39
乡村旅游是一种具有田园观光、乡土民俗感受及休闲度假性质的"复合式旅游产品",其文化特性包含有深厚淳朴的传统文化和宁静自然的田园生态文化,深入研究其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大力开发这一旅游产品市场,而且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城乡交流与沟通,理解传统与现代特质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鲍宗豪 《学习与实践》2009,(12):122-132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本质上反映的是城市精神文化的特质。对都市精神文化尤其是对当代全球城市精神文化的关注,与21世纪以全球化为支撑的城市化以及新的城市世纪的到来相关。全球城市的建设,不仅要发展经济、金融、贸易,更要培育全球城市的精神文化,这是由全球城市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全球城市”的重要表征。在不同特质表象的背后,全球城市所具有的精神文化的共同特质,其基本内涵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1)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都处于较高水平;(2)文化产业十分发达;(3)拥有优秀文化人才和高素质市民。具体又表现为全球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流的文化设施、一流的教育、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文化艺术、一流的文化环境、一流的市民素质。与之相对照,我国城市的发展水平要达到全球城市的水准,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5.
犬祭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在中国以至东南亚、美洲等地,都有犬祭之俗。各 种资料显示:在我国,东部西南部甚至华北等广大区域内,历史上都曾流行过犬祭之俗。正 如凌纯声先生所说:“犬祭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特质之一。……在整个的太平洋文化中,当 以中国海洋文化区域为大祭的典型地区”。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 来就居住在桂、滇、黔、湘地区,属于凌纯声先生划定的犬祭文化分布区域内。然其历史上 是否存在过犬祭之俗?其文化内涵怎样?盖因文献缺乏记载,故鲜为人知,自然也就没有人 对此进行过探讨;就连凌纯声先生所著的以材料丰富见长的《古代中国及太平洋区的犬祭》  相似文献   

16.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企业行为的文化状态,不管人们是否给予足够的重视,它都是客观存在着的。但把企业文化作为专门的理论是美国管理学学术界在八十年代研究美、日成功企业经验时提出的。而中国接受企业文化这—概念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仅是近几年的事情。虽然,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及其理论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它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以及改变我国国有企业落后的管理方式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第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下的必然选择。放眼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段历史,《山乡巨变》所描述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早已经成为过去;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湖光山色、人物形象,人情风俗、方言土语,无不具有浓郁的湘楚地方特色,这正是它作为地域文化文学化石之表征。而周立波的浓郁故乡情结、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及其独特的审美追求与情趣则是它作为文学化石之成因。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文学作为一种文学传统,理应在当代文学中得到继承与发展,而这一点集中表现就是当代文学的文化重构。五四“文学革命”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是五四新文化精神,它应该概括为:科学、民主、社会主义。为什么还加上一个“社会主义”呢?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在中国封建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激烈冲突中,所作的文化选择。先进的中国人在文化观念上选择的是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亲密性作为包括国家与地方、精英与大众在内的不同权力等级,以及公共与私密的不同领域所共享的文化特质,所表征出来的共同社会性,对于反思当下中国社会公共生活的组织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任何形式和层面的社会组织和团结的方式、公共空间的营造以及个体化的策略和路径,都弥漫和浸润着文化亲密性的意识。它决定了国家、社会和个体以何种最为经济和有效的形式联结和互动,从而在这一相互介入和妥协的文化亲密性地带,国家收获了忠诚意识,而个体"创造性"的伎俩(社会诗性)也受到宽容,社会得以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节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约定俗成或人们所特别规定的专门时日,是一个民族传播与传承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构成这一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事节日是某种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耕作制度、农耕文化的产物。侗族农事节日具有促进侗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