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寓公"与"士人"为代表的南宋居乡士绅群体既是官民之间的媒介,又是基层空间秩序的重要维持者。他们置身于县治的背景之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县级官府统治力的不足。他们的影响并非完全体现在其与县治的良性互动之上,也不乏在基层权力空间中的激烈较量。"民化"与"官化"是对县治背景下的居乡士绅群体活动轨迹的两种反向的描述。伴随着自身的"民化",士绅群体给县治的展开制造了障碍。"官化",即充当地方官的职能角色并协调基层公共事务。在官方力量缺席的情况下,居乡的士绅群体也能主动介入并发挥着许多积极的作用。通过考察南宋士绅群体的变迁,可以窥见传统中国的基层治理带有怎样的文化基因,又会遇到哪些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2.
《靖国之绘卷》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由日本陆海军省共同编辑,用于靖国神社春季、秋季例行大祭的纪念画册。考察《靖国之绘卷》的缘起、主题、内容、构图、色彩并与同时期日本随军记者的摄影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以《靖国之绘卷》为代表的日本战时影像作品,在其生产过程揉进了创作者及日本政府的诸多"心念"。这种带有强烈的军国主义意识的形塑,无法客观公正地还原战争的真相。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影像只是"再现",而非"映现",这是学者在利用和研究战时日本的影像时必须要注意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政党,而且在对待儒家道德文化上,也是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转化的政党。具体说来主要有三点:一是中国共产党对儒家道德文化具有革命性传承和领导的使命;二是中国共产党对儒家道德文化具有创造性转化和发展的使命;三是中国共产党对儒家道德文化具有弘扬和宣传的使命。总之,中国儒家道德文化的传承、转化、发展、弘扬、宣传和创造性转化离不开党的领导和示范性参与。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语境下,儒家道德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更加需要加强和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4.
现代政治的基本形态是民主共和国,它在西方是由民主主义、共和主义、自由主义和代议制等要素相互融合的结果,而民主是其重要基础,对于塑造现代政治形态具有重要作用。民主的本义是人民直接治理国家,但是其所具有的强烈平民色彩使其长期被视为基于人数优势的平民暴政。近现代的资产阶级革命造就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工人阶级运动造就了民主的复兴,推动了民主要素在资产阶级共和体制中的扩展,民主本身也受到相应的制约,由此形成了民主共和国的基本形态。民主的巨大贡献在于不仅为弱势群体争得得了基本人权,而且为现代政体赢得了广泛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风险分配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分化和重组的力量,和其他因素交织对原有的社会结构进行了解构与重构,形成一种复合性风险社会结构,风险沿着阶层、时间和空间三种路径分配和转移,我国当前的社会结构的现实进行了简要的反思提出规避风险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6.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诗坛涌起一股学习宋诗的风潮。时为地方名流、后为乾隆年间诗坛盟主的沈德潜,对这一风潮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他在诗论中指出,宗宋诗风潮中,时人鄙弃唐诗,唯尚宋诗,以至于有人读唐诗,就会遭到嘲笑。但通过对康熙年间诗坛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钱谦益、王士禛等诗坛盟主,还是吴之振、黄宗羲等在社会上积极推介宋诗的社会名流,都主张唐宋兼宗。崇尚宋诗的只是一部分中下层文人,他们不是客观地、理性地学习宋诗,而是亦步亦趋地摹拟宋诗,这部分人才是沈德潜批评的对象。因此,沈德潜说诗坛“竞尚宋诗”,只是对诗坛某个局部的主观印象,他把这一局部看成了整体。沈德潜在论诗时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宋诗风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正>电报技术的传入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深深地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纽带——汉字之中。四码电报的普及,使日常使用的汉字数缩小到一万字以内。一些汉字词语的语义由此发生改变。汉字电报代码的编制如众所知,美国人莫尔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于1839年实现了只用一根导线,通过接通或断开电路就可传递信息的构想。他在完成这项发明之前还于1837年创制了莫尔斯代码。其代码经改进后包括五种:点,划,字符间的短停顿,单词间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的归属感或社会融入程度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在流动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中,不应把流动人口当作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廉价劳动力和包袱,而应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包容的胸襟、更科学的思路、更人性的举措,为人口流动打造更为公平的制度和政策基础,让流动者强烈的融入意愿,不再停留在意愿层面,而是落到实处;让流动人口以更强劲的进步力量,共同书写伟大的时代篇章,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有、共享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地方社会的士绅群体已经形成,成为地方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是地方利益的代言人,是官与民沟通的中介人,是国家政策的解释者,在对本地文化名胜的保护传承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湖北黄州为例,士绅对文化名胜的保护传承包括维修古迹、立祠祭祀、兴建书院、赋诗作记、考证溯源、保存文物等几方面,以此为基础探讨士绅传承文化名胜对促进地方文化发展的意义。本文旨在揭示明清士绅阶层所承担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探讨士绅在地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并试图对今天名胜古迹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社会,士绅群体自觉地维护着基层政治秩序和传统文化秩序。传统的士绅具有儒家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格,他们隆礼尊法、关心政治、参与社会、注重文化。士绅阶层借助绅权,积极参与民间基层治理,并扮演着重要的法律人角色。正是由于士绅群体的积极参与,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基层统治异常稳定。而由于士绅深谙儒礼,又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法治点缀上人性柔情的伦理色彩。  相似文献   

11.
妇女"三从"的提法最早见于《仪礼·丧服》传中。"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是作传者对既嫁妇女为什么为夫服斩而不为父服斩的解释性说明,从现代学术眼光看已经略带符号学意义。由此开始,我们以妇女"三从"为中心,分析丧服制和婚姻礼俗所隐含的象征意义,能更清楚地观察礼仪符号所反映的群体结构、组织原则和价值,以及这些规范因素与个体情感之间通过仪式形成的互动。在仪式符号的构建和传承过程中,妇女"三从"的象征意义不断地被复制,成为人们的生活经验并指导他们的行为,从而形成内化于心的性别制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旅行书写因其跨文学、文化、历史、地理以及人类学等的交叉属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目光。从性别的立场考察旅行文学家对异域经验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英国女性旅行文学不仅见证了女性作家及其笔下的人物由旅行幻想到建构现实之旅的发展,同样记录了女性由在逼仄的社会空间中生存,部分参与了帝国主义话语的建构,到逐渐划清与男性暴力的界限,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摆脱地域与文化偏见,寻求不同种族、文化与宗教信仰之间沟通与理解的可喜进程。  相似文献   

13.
14.
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动员全民族参与抗日战争的声浪中,占人口半数的妇女有责任积极投入抗战工作。医疗救护被认为是战争中最适合女性从事的事业之一,为解决战时救护人力不足的问题,国民政府和妇女团体纷纷动员与组织女学生、女职员以及家庭主妇等参加救护训练班,女护士、女医生等专业医疗人员更是国民政府征调至前线或伤兵医院的对象。文章试图分析动员女性从事医疗救护的话语建构,梳理妇女医疗救护的基本构想与实践,进而从个案探究性别与抗战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基于新家庭经济学理论,实证分析了中国已婚妇女生育状况对就业的影响,同时检验了家庭经济支持的调节作用以及照料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生育二孩、家有婴幼儿、曾因生育中断就业的经历均会对妇女目前的就业状态产生消极影响;但孩子数量对城乡妇女就业影响上有所不同,在就业中断经历的影响上也有显著差异。总的来说,丈夫对家庭经济的支持能力会削弱生育二孩妇女就业的可能性,而家庭照料支持则会减少生育对妇女就业的不利影响。研究从促进妇女就业与生育平衡角度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清代贵州民族文化变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贵州的民族文化变迁,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最后到观念层面的过程。自然选择、政策影响、文化互动是促成这场深刻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清代贵州民族文化变迁的启示在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注意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平等性。  相似文献   

18.
19.
这篇文章主要研究社会主义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和她的主流代表作品《柳堡的故事》(1956),重新定义女性作者概念并着力质疑和批判现存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和中国电影研究中两个重要结论:女性电影是个体边缘实践并自然具有颠覆性;社会主义电影是铁板一块的政治宣传品,没有艺术价值。具体地说,这篇文章首先勾勒对中国现代女性电影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早期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公共/官方空间的形成;然后通过梳理多重历史背景,简要揭示对女性电影发展不容无视的社会主义早期电影的公共生产模式和能动实验性;最后通过分析王苹的电影重审社会主义时期女性文化实践的多维主体性,将其视为镶嵌于多重历史力量互动作用中的一个具有机动/偶合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20.
清末是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阶段。以新小说和新女性为重点的文化诉求,使得这一时期成为文学中现代女性形象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清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在性别革命的意义上,不管是民族解放还是个人解放,都有多层面的反映,20世纪女性的问题在清末几乎已经被悉数提出。而清末文化失调的语境,造成现实的女性和想象的女性之间的距离,形成了清末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