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福前 《前线》2011,(1):35-36
“稳发展,调结构,控物价”是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三大重点。其中,物价上涨过快往往使老百姓的米袋子和菜篮子里面的东西减少,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成为今年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2010年下半年以来,虽然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极力控制国内的物价,但CPI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物价涨幅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破3"、"破4"、"破5"。一时间,"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玉米疯"、"糖高宗""、辣翻天"等次第登场,困扰百姓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肉鱼鸡蛋蔬菜和房子价格普遍上涨,物价涨落牵动着宏观调控的敏感神经,通胀预期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投资观念,物价形势成为牵动党心、稳定民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邓晓明 《奋斗》2004,(11):41-42
“以德为本,文化育人”,这是鸡西市物价局长任雅欣确定的打造物价文化,探求物价文化科学管理的机制创新,提高物价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兵团党校学报》2009,(1):71-71
近日发布的“中国公众环保指数(2008)”指出,“物价问题”、“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成为公众最关心的三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11,(11):61-61
乾羽在9月14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撰文指出:最近,有关中美物价的比较的报道,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怎样的物价对比才靠谱?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比如,物价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反映负担,物价比较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收入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十年看通账     
谭春剑 《党建文汇》2010,(12):11-11
在过去10年间,我国分别在2004年、2007年和2008年经历了两轮物价大幅上涨。2004年,我国正式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当年,物价总水平出现明显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9%,其中城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4%,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物价的快速上涨使得物价调控成为当年中央宏观调控关注的核心指标,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明显,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房地产价格上涨过猛成为当年物价上涨的主要推手。  相似文献   

8.
目前,物价成为人们时常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的物价从2003年起连续4年保持基本稳定,但自2007年以来持续攀升。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打破了2003年至2006年保持的年均上涨2.1%的“高增长、低通胀”良好态势,自2007年8月连续5个月CPI同比增幅突破6%,全年平均上涨4.8%,成为自1997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涨幅。  相似文献   

9.
一年前,日益高昂的物价里,猪肉带头。如今,物价看低,肉价也跟着往下掉。养猪发了大财的农民们这下子慌了手脚,而地位一度尊贵的母猪也听到磨刀霍霍,大势不妙了。原本仿佛遥不可及的“经济”这个词,就这么进入普通人家里,实实在在地关切到每个人。  相似文献   

10.
关注物价     
张波  霍庆涛 《当代贵州》2007,(16):43-44
贵阳,作为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省份的省会,人均收入并不很高,但消费水平却较高。近段时间物价的上涨,使物价问题成为市民最为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解放战争时期,物价问题是晋绥边区的主要问题之一。自然灾害、战争、农币过度发行、商人投机、币值不稳、贸易逆差等因素相互作用,推动边区物价短期内迅速上扬。在此情况下,边区政府在生产、金融、贸易、财政、流通等领域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平抑物价,使物价趋于相对稳定,反映了边区政府在复杂经济问题面前较强的应变和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1949年1月31日解放后,北京的物价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四次较大的涨风。1950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统一全国财经工作的重大决策后,北京与全国各地相配合,共同平抑物价,物价逐渐走向稳定。北京解放初期物价波动的原因,主要有历史因素形成的物资短缺、奸商投机倒把、外地物价上涨的传导和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等,这是新旧政权更替时期短暂存在的现象,必然会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随着人民政权的巩固发展而日益稳定。  相似文献   

13.
今年3月底,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物价数据:2月份的整体消费物价上升5.1%,比1月份高0.8个百分点,创十年来的新高。面对物价上涨,香港特区政府应对措施是:补贴1800元电费给全港每户住宅;注资6000元给每位月薪不足1万元人士的退休金账户;发放3000元津贴给每名65岁以上长者;额外发放一个月的社会救济及伤残津贴给相关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4.
阿源 《党的建设》2011,(1):55-55
看看时下各类官员“雷语”排行榜,一些官员的“雷人”之言,确有一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架势。物价高吗?有官员称,国人就得承受“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的“三高”;房价贵吗?有官员反复称,中国的房价其实不贵;反感强行拆迁吗?  相似文献   

15.
李晔 《党建文汇》2011,(8):31-31
一年间,物价涨了多少?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100元,一年前后,买到的东西少了多少?对比一下市场上今年7月12日和去年这个时候的零售价格,这样就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口袋里的100元究竟“蒸发”了多少。  相似文献   

16.
1.物价涨不涨。2000年,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和鼓励国民扩大消费之年。2000年5月开始了物价的逐步回升,2001年可望出现物价正增长,但涨幅不会超过2%。  相似文献   

17.
声音     
《廉政瞭望》2010,(22):3-3
物价不涨也不行,咱们就算涨40年也赶不上美国的物价。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10亚洲经济合作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表示  相似文献   

18.
近日,关于中美物价对比的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媒体将北京与纽约的物价情况进行了梳理,发现两者各有高低。例如,一些国外的普通消费品,在北京的售价要比纽约贵,但在市内公共交通以及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纽约则明显比北京贵很多。  相似文献   

19.
"涨"似乎成为今年贯穿全年的主题。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发布了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指出价格总水平仍可能高位运行,全年完成预期物价控制目标难度很大。这是作为我国的价格主管部门,首次承认预期物价控制目标难以完成。有媒体这样戏称:工资好比眉毛短,物价犹如头发长。切入现实的语境下,给人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宏观经济理论中的总需求是指实际总需求,纸币数量增加不是实际总需求增加的原因,因此,不是需求拉动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原因.纸币数量增加只会增加名义总需求,其导致的物价总水平上涨,只是一个货币现象,对此,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实际总需求增加会导致需求拉动物价总水平上涨,并导致被动性纸币膨胀,对此,货币政策是失效的.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将纸币数量增加导致的物价总水平上涨划归为需求拉动物价总水平上涨.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