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高等教育存在许多不公平的表象。对此,应树立公平发展理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应改革高考录取制度,逐步消除区域差异;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社会公正公平问题的研究上来,其中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2009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了一项调查,  相似文献   

3.
高考公平是一个涉及价值、制度和技术的"多面相"概念,是国家根据一定历史阶段的发展需要,基于现有社会条件与考试技术,按照合理性的规范和原则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行分配的一种实然状态。高考公平问题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集中反映,其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高考制度的设计局限、高考功能的质性异化以及制度系统的协调不足等,高考公平问题的化解有赖于社会基础状况的改善。高考改革应在理想与现实、绝对与相对之间寻找实践公平的动态平衡点,使高考公平不断由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逼近。  相似文献   

4.
公正就是公平正义。公平指公道、平等,处理事情不偏袒某一方。司法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正义指正当之理,有利民众之事,具有人民性。正义要对政治、法律、道德等是非、善恶作出评判。法律有实体和程序的二元正义。一般在无法求得案情真实之时,才会舍弃实体正义,单纯追求程序正义。如不是这种局限,而人为地割裂实体和程序,就有非正义因素。法律的自由裁量,应以公平正义为指引。公正纵然有历史性和相对性,但其仍是协调社会关系的普遍准则。公平正义的实现有赖于法治。司法公正虽是一种有限公正,但它仍是法治社会被广泛认可的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5.
“异地高考”的推行面临着户籍制度限制、招生指标投放不均和既得利益群体的消极态度等诸多困难,但是推行“异地高考”的趋势不容改变。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员的持续流动是“异地高考”推动力,维护教育公平是异地高考的题中之义。国外的诸多维护教育公平的实践都向决策层表明维护教育公平,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公民权益保障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重视效率,但更为关注社会公平,并且期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大化。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对社会公平的高度重视,但强调社会公平要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逐步解决,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相似文献   

7.
尹力 《理论前沿》2006,(3):10-12
在现代经济中公平与效率应是统一的;要历史地看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府要坚持公正,保持公平,促进效率;要重视和处理好当前分配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关于公正、公平、平等的差异之辨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公正、公平、平等这三个概念不仅存在着相同,而且存在着不同。公正同公平的差别在于:公正侧重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公平强调衡量标准的“同一个尺度”;现代社会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公正,传统社会具有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公平;公正的“应然”成分多一些,公平的现实成分多一些。公正与平等的差别在于:平等存在着“过度”的可能性,公正则不存在“过度”的可能性;公正涉及的范围更为宽泛,平等涉及的范围明显狭小;公正概念往往倾向于认同现实社会,平等概念往往倾向于抵触现实社会。因此,公平、平等皆应以公正为归属,依归于公正。  相似文献   

9.
社会公平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当前我国许多社会不和谐现象的产生都与不公平有关。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要求对我们化解当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是人们长期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它所体现的是一种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而和谐社会不会自发地产生,它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在制度安排下得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妥善解决社会严重两极分化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因此,我们的制度安排及实施,必须有利于营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使其顺民心合民意,促进社会各成员能够公平地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各项成果。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稳定、自由、和谐的基础,优先发展公平公正的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分析国际政治经济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探讨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内在涵义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的战略思考,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在,社会公平、社会公正问题广受关注。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的内容,实际上也是由人们规定的,因此它具有一定的主观特征。不同的利益群体、社会阶级阶层出于自身的利益,对社会公正、公平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在具体实践中,社会公平有两种导向: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倾向于关注“谁得到了什么”。而过程导向倾向于关注“为什么得到”,即人们究竟是怎样进入到地位差异结构中来的,社会学家管这种进入的程序叫作“地位准入”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建立与完善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因此,在社会建设快速发展中同步不间断地重审现实以反思社保制度运行对当前的需求,从而及时优化、更新改革的目标内容,才真正能够高效解决全体社会成员生产、生活中涉及的最迫切的公平问题,这也是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建设、综合国力提升的必须途径和公正前提。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人们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与对社会公平的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刻。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社会公平理念的认识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的影响,使人们认识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性,正确理解社会公平理念和重视社会公平问题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对长期以来履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价值观的反思与检视.和谐理念更加关注公民的民主权利、社会公平公正原则、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等问题.彰显了未来我国政府执政的民主与究政蕴涵。为了切实地贯彻这些民主究政理念,政府应健全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与程序,扩大公民参与权;落实行政问责制,实现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提供相关的制度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报告及“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出现了“注重社会公平”的重要提法,引发了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大量探讨。本文认为,公平与公正的含义并不是完全一样,公正的实现关键在于社会制度的安排,公正、公平与效率的实现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代内不公平和代际不公平问题。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和谐的音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既要实现代内公平,又要兼顾代际公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目前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刻。中国改革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的收入差距拉大却日益严重,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大障碍。因而,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公正制度,治理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收入差距,在当前中国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一个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制度则是实现这一基本条件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在分析利益分配制度中公平价值应有之义的同时把公平作为利益分配制度首要价值原则,以形成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为核心,以民主政治与"以人为本"法律制度的完善、公正而和谐的社会构建为配套措施,从而为社会各种利益的公正分配提供制度性前提与保障。  相似文献   

20.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涉及市场经济制度的实质与核心。西方社会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动态平衡的伦理支点,主要体现在对财产私有制和个人自由权利的坚定维护、在对效率的追求中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等方面。当代中国在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道德抉择上,一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牢固树立经济效率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二要清醒认识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大力创造建构和谐社会所需的公平正义条件;三要在效率与公平的综合平衡中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