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红 《理论月刊》2002,(10):10-11
经济、政治、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三大支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了她必然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领导着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了她必然领导着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党要成为先进理论文化的培育主体;党要成为社会高尚思想道德文化的建设主体;党要成为人类一切优秀文化吸收、继承、创新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陈黔珍 《湖湘论坛》2001,14(5):19-20
做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是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论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特征和标志,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创新。考察中国共产党80年的伟大实践,“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是它的一面伟大旗帜,始终引导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航向及党的自身建设。 一、中国共产党建党80年的实践与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密相联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人民拥戴的党,就是因为它从登上历史舞台起,就与先进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她是在“五四…  相似文献   

3.
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适应和促进了先进生产力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校教育要贯彻江泽民同志“始终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这反映了我们党巩固自身执政地位和提高执政水平的理论选择 ,表明了我们党坚持先进文化建设的神圣责任感 ,并将这种责任感变为治党、安邦、强国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5.
把握先进文化本质 推进先进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证明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历史的必然 ,在当代中国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国的先进文化。就其本质和主体来说 ,是符合中国国情而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表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生活和时代风貌的 ,揭示现实社会关系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 ,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6.
李玉萍 《前进》2003,(6):37-3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深刻地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执政为民的思想深刻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无论是夺取政权还是执政,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都是人民群众,其宗旨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十六大报告在规划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同时,也再一次突出了发展先进文化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党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必须紧紧抓住坚持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而要做到执政为民,就必须…  相似文献   

7.
一每年一度的“五四”纪念日又要来到了,和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其它事件不同,时隔八十五年后,当我们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来提及时,我们仍然会因为一种久远的情节而深思它的缘起、过程和影响,我们会激动于似乎永远也不会过时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并在发生于漫长年月前的这个不同寻常的案例中找到许多富于启迪和警示的内容。历史地看,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在时光流逝中经历了一条极其曲折的前进道路。辛亥革命颠覆了满清皇室以后,中国当时的执政群体在外观上起了变化(因为即使是一个资深历…  相似文献   

8.
把握先进文化时代的内涵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名让 《湖湘论坛》2005,18(1):16-18
先进文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器” ,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粘合剂” ,是抵御不良侵蚀的“防火墙”。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 ,进一步扩展了执政能力建设的范畴 ,充实了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存 ,拓宽了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的主要任务是 :提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能力 ;提高把握舆论导向的能力 ;提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中关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本文认为 ,先进文化是指代表时代的主流、体现历史前进的方向、反映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 ,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观念文化与知识文化、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教育提高与健全法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时间在沉淀许多东西,历史的浪涛自然地把“五四”这块赤金从狂沙中滤漉而出。时间也在遗忘许多东西,“五四人”(五四时期那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离我们渐趋陌生。我们这一代人(主要指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向往的物质东西很多,精神追求却只被作为一个“单元”置于选择的行列,并且倍受冷落。因而,对“五四人”的理想主义、个性追求和求真意识的言说俨然成为一种奢谈。理想是个崇高的字眼,至少对于“五四人”来说。刚从传统束缚的罗网中冲决出来的那一代人以全新的面貌投身于理想的美丽新世界的践履。各种社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相似文献   

11.
罗立斌 《桂海论丛》2004,20(5):76-77
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传统,必须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是十分重视民主建设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民主政治建设以提高执政能力,更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文本解读的方法,研究了五四妇女解放思潮中"男性本质"的建构问题,发现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某些概念与理论是"男性本质"建构的"科学"基础;以性爱为基础的两性关系是"男性本质"建构的逻辑起点;强大、理性、"性"超于生存是"男性本质"的主要特征;"男性本质"的建构是对妇女解放的回应.其观点良莠并存,至今影响犹深,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理论重新解构"男性本质",促进和谐、先进的性别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有些人对五四运动的评价中有不少贬词。毋庸讳言,作为一种广泛的群众运动,五四运动过程中有许多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然而,作为一种空前的新文化运动,它在历史上所起的划时代的思想解放作用,特别是个性解放思潮及其历史价值是不应该否定的。  相似文献   

14.
论五四文化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揭开崭新一页的五四运动至今已九十年了。我们隆重纪念它,认真研究它,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五四的历史意义在思想认识上能有一种新的提升,人人发扬光大五四精神,借助这种纪念,这种研究来推进当前我们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说到五四精神,人们会从多方面去分析,去总结,比如,爱国、民主、科学、进步,奋斗,等等。可以说,这是大家谈得特别多的有关五四精神的内涵。笔者对五四精神所涵盖的这些方面,并无异议。这里,只想就学界研究五四精神中,谈得较少的一方面,即五四文化创新精神作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中,"奸商"被认为不爱国,为人痛恨,被惩罚也就天经地义。惩罚以扣留、没收、焚毁其日货和罚款为常见,对"奸商"之身体与名誉攻击也不少见。惩罚决定通常由国民大会、各界联合会、学生会或同业组织以"民意"、"公意"的名义做出。现代民权理论与民族主义使惩罚获得道义上的合法性,但其实施遭遇诸多困境。虽有"民意"作为其权威来源,但并无完备的执行机构。民间团体内部也常为惩罚问题发生分歧,各团体的利益差别、对运动成本——收益分摊不均是重要原因。地方当局对抵货的态度也给惩罚带来变数。惩罚"奸商"虽多违法,但因占据道义至高点而获得民众支持。这表明,当国家不能为社会寻求正义付诸行动时,社会便会撇开国家,自己实施正义行动。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女性经济角色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在新的历史文化情境下,中国女性的经济角色出现了现代转型,这主要从新的角色期待与新的角色扮演两个层面展开。在角色期待方面,先进时人围绕“经济独立”与“女性就业”展开深入的阐释。在角色扮演方面,五四时期女性就业出现了新面貌,贯穿其中的争取职业平等的斗争尤其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7.
过去的一百年里,五四运动的启蒙作用在政治、文化、历史等不同领域都得到了深度研究,但在中国美学的现代性问题上,相关研究主要见于零散的个体人物美学思想分析,缺乏整体性的学科探究。五四运动对中国美学的现代性启蒙包括三个方面:对学科独立的理性意识启蒙,对作为审美价值新根据的个体自由意识启蒙以及美学意识形态的现代性力量之启蒙。这三层意义开启了中国美学不同于欧洲美学的现代性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广州五四运动是全国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首先是参加群体广泛,活动组织化、纪律化;其次是政民关系由合作向对抗嬗变;再次是斗争措施具体明确且各有侧重;四是"外联内动"是运动深入拓展的保障;最后是响应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形成上述特征的根源是,革命传统浓烈,城市地域政治化程度高是群众来源广泛及活动呈现规律特征的重要原因;军政府弹压运动是政民关系嬗变的根源;经济务实态度是斗争措施明确具体且各有侧重的缘由;缺乏新文化运动的洗礼,造成"外联内动"成为运动发展的动力;烈士故乡、同乡情谊、爱国热情等因素助力运动的深入发展。探究五四运动在地方开展时的特征及其原因,可见异于全国五四运动"森林"与"树木"的独特所在,且能还原历史本相;简析"历史土壤"与运动特征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土壤决定特征"和"特征反映土壤"双重关系的内在脉理。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后建设民国的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尤其是巴黎和会带来的“公理”迷梦的破灭,导致中国社会对资本主义的普遍怀疑和失望;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勃兴,特别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又给探索中的中国先进分子带来对社会主义的新的希望和寄托。马克思主义主流地位在五四时期的确立,正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理性选择。从党的一大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政党,到二大制定出指导中国改造的民主革命纲领,是马克思主义主流地位确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0.
对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条件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被接受是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开始的.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传播,理论的科学性是内在依据、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是动力源泉、大众传媒是主要载体、先进知识分子队伍是推动传播的主体力量.认真回顾和总结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原因和条件,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