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卞庆祖 《友声》2013,(2):5-6
<正>国际社会一些人与国人对于中国崛起及其影响的认知感受的差异,向民间外交工作提出了挑战。由于欧美智库对社会舆论和民意的影响力,多做他们工作有助于外部世界全面客观看待中国。欧美国家智库在内外决策和舆论等方面的影响大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智库,又说思想库(Think  相似文献   

2.
<正>近期,海南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海南公共外交研讨会在海南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专家和省教育厅、省外事侨务办公室负责人及海南大学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揭牌仪式和研讨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作了题为"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的专题报告,专注于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研究的非官方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NGO)发来贺信。会议紧紧围绕"海南与公共外交"这一主题,进  相似文献   

3.
中国外交战略理念的转变:由强调"斗争"到主张"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外交战略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强调"一边倒"和"反帝反修"为主要内容的"斗争观",逐渐转变为当今主张的"国际合作"。中国外交战略理念的转变不仅是为了顺应当前和平、发展、合作时代潮流发展,而且也是为了实现我国和平发展和与各国共同构建和谐世界的需要。如今,中国倡导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观,推动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民主化,开创了以多边合作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外交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话语权是各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话语权决定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并没有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中国国际贡献的增加同步,还存在一些短板。近年来,基于中国本身以及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中国从多个角度提升国际话语权。在外交领域,中国外交不断提出新理念,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外交理论;加大主场外交、元首外交、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力度,以国际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努力塑造外交新格局,提升国际话语权。未来,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理念和传统思想的宣传,处理好制度改革与制度增量的关系,加强中国在地区秩序和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提高话语能力,使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能够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贡献等相匹配。  相似文献   

5.
<正>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来,我国智库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不仅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诸多难题条件下,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智库是干什么的智库是指由专家学者组成的多学科并为决策者处理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解决方案的咨询研究机构。智库是一个研究团队,而非自然人。概括地讲,智库  相似文献   

6.
编者的话: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外交是内政的反映,又服务于内政。中国的发展为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外交则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创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和平国际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期"中国模式与新理论"栏目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与人民论坛杂志编辑部联合主办。马振岗等3位知名专家对30年中国外交战略模式转变及由"中国模式"带来的国际认同问题进行了精彩解析。  相似文献   

7.
评述由头智库,又称思想库、智囊团,是现代政府决策链的重要一环,一流的智库需要一流的学者,同样,一流的智库也造就一流的学者。中国智库在倍受赞誉的同时,其中一些学者也被批评为"表现拙劣"。从发展历程看,中国智库崛起之路上坎坷不断——宽松的外部环境怎样建立?  相似文献   

8.
夏春海  王力 《前沿》2013,(3):9-11
本文从政策演变、智库建设、经济特征、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了非官方智库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同时指出非官方智库建设面临政策支持不够、核心信息缺失、官方智库不公平竞争、智库运作机制不健全等挑战。针对非官方智库的发展环境,详细分析了非官方智库的发展路径,提出智库定位立足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强化决策咨询功能、建设基础研究能力、搭建智力公共交流平台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盛况 《现代领导》2001,(10):29-29
由同济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和日本日中关系学会共同主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援助的“亚太地区与中日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22日在同济大学开幕。研讨会以政治与外交、经济与合作、文化与交流三个专题,结合历史认识、台湾问题、中国入世后的经济合作、留日学生和华侨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以及新世纪中日关系的走向和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讨论。日本前驻华大使中江要介率领日方学者与会,来自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成为中国的“财经外交”年。相对于国人熟悉的“乒乓外交”而言,“财经外交”对中国是个“舶来品”。所谓“财经外交”,是指通过积极的外交手段、外交活动、外交磋商,为一个国家创造宽松、和谐的国际经济交往和活动的氛围和环境。而积极参加到世界经济发展之中,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国际财经舞台上的中国身影2005年2月,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和央行行长周小川应西方七国的邀  相似文献   

11.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为了推进智库体系由"旧"向"新"转型。从理论层面讲,现代智库是独立运行的非营利机构,它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决策为主要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智库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官方智库与民间智库交替繁荣的过程中,智库体系逐渐完善,智库功能与作用不断丰富。根据中央政策精神,在当前历史阶段,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承担着促进公共决策全面科学化、民主化的使命。然而,现有决策体系的封闭性特征导致智库的影响力难以被准确评估,在中央意志与制度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容易造成智库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偏差,令新型智库的建设面临内容与渠道、建议与参考、基础与应用、市场与立场四对深层次矛盾。破解新型智库的建设困局要从决策咨询的制度化着手,有针对性地开放建议渠道、培育思想市场、建立"旋转门"、增加官方反馈有助于目标的实现。总而言之,发挥新型智库的作用要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相匹配。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是对以先秦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是对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当代国际格局已发生新变化,世界期待由中国来引领全球治理、维护和改革国际秩序。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重点在多边外交与全球治理上开拓进取、持续发力,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最近,香港特首前顾问叶国华先生发表一个观点:"抬高国民党,管住马英九,是北京当前的对台策略"。这就是所谓"以党制马"说。叶国华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被台湾媒体说成是"中国外交智库领导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智库现状如何?外交部原副部长、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2013年7月6日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作出了"中国智库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判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麦甘教授在2013年初发布的《2012年全球智库报告》也认为,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正明显增强,国内分析人士甚至据此得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堪称"亚洲第一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小康》2015,(9)
<正>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是思想创新,智库存在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思想影响公共政策制定、推动社会进步。一切的思想传播活动必须建立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当前,中国智库的着力点亟须从"智库形式建设"转向"智库内容建设"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这对中国智库的发展提出了新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社会智库近年来虽然在咨政建言、理论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总体上看,我国社会智库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社会智库如何提质增效、规范发展呢?《意见》出台后,有关专家从多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强化自身能力建设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徐家良从社会智库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方面开出了"药方"。"社会智库的相关章程中要明确会员代表  相似文献   

17.
林利民 《人民论坛》2020,(14):40-43
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巨大破坏性,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非"人对人"的世界大战。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不仅将深刻影响人们的安全观、发展观、国际观、政治观,也将促使国际格局重新"洗牌"。疫情过后,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由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世界力量对比将发生有利于中国和平崛起的变化,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将出现有利于非西方国家、有利于亚太国家的变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政治现代化与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民主政治建设──访包心鉴研究员本刊记者姚彤包心鉴,男,1949年生,江苏淮阴人。政治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学者。现任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研究员,兼任山东省政治学会会长、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政治学会...  相似文献   

19.
"乒乓外交"不仅推动了冷战时期中美关系逐步发生转化,而且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巩固国家安全、走向对外开放起到了积极作用。"乒乓外交"是以人民之间友好交往带动国家之间交流与和解的成功模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外交"的理念。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民外交"理念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可以为在多领域交往中展示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北伐前后,中国存在北京政府和国民政府两个政府,在北京政府为正统的前提下,国民政府的国际承认问题一直为国内外各方所关注。国民政府为取得国际承认,极力展示自己的权威性与合法性,并逐步调整外交方针。列强由最初的对抗国民政府,到调整对华政策并最终承认国民政府。中国民众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国民政府的国际承认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体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