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他叫邱远祥,1980年在农一师十二团二十四连工作,在此期间结识了妻子李胜芬,当时邱远祥去她家时经常看见一位老人在她家里,他以为那位老人是她的奶奶,后来才知道老人是她母亲的同乡,而且子女都早已过世,经常得到岳母一家人的照顾。1988年邱远祥调到十连工作,夫妇俩还是经常回去看望她,当时老人经常生病无人照看,看到老人那饱经沧桑的面容和孤苦伶仃的样子  相似文献   

2.
封面人物     
《求贤》2007,(7):M0001-M0001
徐宝宏,现任天津市第一老年公寓护理三科科长。199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老年护理工作27年,她在护理工作岗位关心老人、爱护老人,默默地为老人奉献爱心。在长期卧床的老人身边辛勤守护了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代替了上千位子女为老人尽孝心。她管理的护理三科多数都是卧床的老人。为了提高卧床老人的生命质量,减少肢体功能的衰退,愉悦老人身心,她开动脑筋,  相似文献   

3.
1986年,一位50多岁的劳动妇女在天安门前毛泽东纪念馆至为虔诚地瞻仰毛泽东遗容。她思绪万千。因为在她火红的年轻时代,曾先后受到过这位领袖的两次接见。她就是40年前的新中国第一位(艹穴)囤工李风云。 李风云,1933年11月13日出生于营口县前邱坎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6岁,父亲忍痛将她送给人家当了童养媳。1951年  相似文献   

4.
元家龙 《先锋队》2013,(12):11-11
在阳城县,有这样一位老人——她拖着残疾的右腿,背着理发工具箱,走遍了阳城县的山庄窝铺和全县的10个敬老院,为农村老人义务理发15年;她为来自己理发店的70岁以上老人义务理发19年……她叫栗红莲,今年62岁。  相似文献   

5.
还债     
学者金雁在东欧作访问研究期间,遇到一个80多岁的波兰老人。她是一位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全家人都死在集中营。1992年圣诞节,金雁赶去华沙探望这位孤独的老人。老人十分高兴,穿上圣诞节刚买的新衣给她看,请她吃圣诞节的食品。最后,老人搬出一个两尺见方的硬纸箱,里面有一大堆物品:小巧玲珑的圣诞树、老人穿的暖拖鞋、老  相似文献   

6.
《江淮》2009,(1)
李广英老人四年来,义务为马鞍山市敬老院、福利院的老人缝制了448双棉拖鞋。李广英说,只要她身体允许,她会一直做下去,争取让全马鞍山市敬老院的老人都能穿上她亲手缝制的棉拖鞋。  相似文献   

7.
正起床、倒尿盆、帮老人整理房间卫生、给老人梳头、刮胡子、喂老人吃饭……每天这样周而复始地工作,她总是不嫌麻烦,总是笑眯眯地面对每一位老人。她说,我把这些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看待,让他们在有生之年感觉到幸福和温暖。她就是十三师红星二场康健养老院的主家人——陈召秀。今年47岁的陈召秀,2000年和丈夫陈中奎从甘肃天  相似文献   

8.
89岁的唐菊英老人孤身在宁波汤家村生活。去年8月15日,由宁波民政部门出钱聘请的居家养老服务员厉云婷出现在唐菊英老人面前。她帮老人搞卫生,陪老人说话,每天服务1小时。最初,老人不信任她,不让她进屋;现在,唐菊英老人的生活已离不开她了,把存折也交给厉云婷打理。这是宁波开展农村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文心 《大特区党风》2003,(12):28-32
在成都,市民们传扬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名叫石桂芳的大妈,为了报答一位曾经在她家当过保姆的老人,她不仅义务赡养老人,视老人如亲人,自己和家人还人老人当保姆;当自己年过七旬,担心对老人照顾不周,她又为老人请来了一位又一位保姆……  相似文献   

10.
《支部生活》2004,(10):35-35
8月25日上午,云南省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原重庆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郭宝云(女)涉嫌受贿案进行一审宣判,以受贿罪和贪污罪,两罪并罚判处郭宝云有期徒刑18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15万元,所得赃款人民币共计93.2万元予以追缴。  相似文献   

11.
在别人看来,郏县渣园乡敬老院院长孙枝荣退休后,该享受天伦之乐了。可她卸任不卸担,仍不辞辛苦、精心地伺候着五保老人。24年来,她先后服侍过50多位老人,为30多位五保老人养老送终。  相似文献   

12.
杨砺锋  吴杰 《共产党人》2009,(15):19-21
“解放军不但给我们铺设了管线输水,还花钱雇车把水送到我们家门口,好几年都没有满过的水窖这次终于装满了水。”7月5日,同心县马高庄乡邱渠村75岁的孤寡老人赵进才看着白花花的水流进自家水窖,激动地拿起白瓷碗舀了一碗,“咕嘟咕嘟”喝了下去,清凉的黄河水滋润着老人干渴的嗓子,也畅快着老人的心。  相似文献   

13.
她是一个黑人女孩。她从小就“与众不同”,因为小儿麻痹症,她的左腿瘫痪,胳膊动不了,只能卧病在床,失去了儿童应有的欢乐和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忧郁和自卑感也与日俱增,她甚至拒绝所有人的靠近。但她有个例外,邻居家那位只有一只胳膊的老人成了她的好伙伴。老人是在一场战争中失去一只胳膊的。老人非常乐观, 她非常喜欢听老人讲故事。  相似文献   

14.
<正>一位老人用9年时间,靠拾荒还清了丈夫和儿子去世后留下的5.4万元的债务。这位老人叫吴兰玉,今年76岁,正如她的名字那样,兰和玉,代表了她的高尚人格。在漫漫还债路上,她始终没有放弃做  相似文献   

15.
正"我唱晋察冀,山红水又清。山是那么红,水是那么清。如果有人问,请问好老人。这位好老人,好比一盏灯。战士给她火,火把灯点明。她又举起来,来照八路军……好老人叫啥?名叫戎冠秀。好老人住哪?家住下盘松……"著名诗人田间创作的《戎冠秀赞歌》,于朴实的诗句中,饱含着对"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的赞美和爱戴。一1896年,戎冠秀生于平山县杨树壕村。1910年,她14岁时嫁给平山县沙坪村李家为媳。在那个年代,穷人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分家的时候,她和丈夫李有只分  相似文献   

16.
王斯是新四军女战士, 也是第一批左联成员、幅建省文联原副主席马宁的夫人。见到她的时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惊讶于她的年轻。老人年近九旬, 耳不聋、眼不花、行动灵活。她爱说爱笑,性格开朗活泼。让我们不由得寻思,她是不是就靠这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经历了恶劣艰苦的抗日斗争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天性?所以我们在这篇访问中不将她称为老人,虽然她是名副其实的老人了。随着我们的询问,王斯开始回忆她和丈夫马宁的抗战之路。  相似文献   

17.
正在十二师头屯河农场有一个普通家庭的儿媳,一个普通女孩的妈妈。她用长久地不懈付出,成就了她的不平凡,在社区被邻居们称为"最美儿媳妇"。布置简单却不单调的屋内,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正斜倚在客厅的沙发上幸福地晒着暖阳,陪着这位老人的正是儿媳饶卫红,她正在帮公公按摩。见到社区人员,老人用手比划着说:  相似文献   

18.
靖开媛 《当代党员》2006,(12):44-45
“要让所有和我一样的老人都得到关心和帮助!”这是黄索华老人在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黄素华住在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冶金村,是一位孤寡老人,90多岁的她靠微薄的低保金维持生活。从1998年生病以来,老人就卧床不起,社区居委会了解情况后,派专人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直至去年1月初病逝。黄素华老人去世后留下拆迁过渡费13000余元,因感激居委会7年来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临终前将她的遗产留给了社区居委会。  相似文献   

19.
<正>在四师六十九团九连,有一位96岁的高寿老人张吉成,大家都感叹老人有福气,摊上了一个好儿媳。王凤仙就是人们口中的好儿媳,王凤仙今年57岁,1980年结婚后就和公婆生活在了一起。因为从小她就生活在一个以尊老爱幼为美德的家庭中,亲眼目睹自己的父母精心照顾生病的外公外婆,也将她教育成了一个孝顺老人的好孩子。结婚以来,她从没有和公婆发生过争吵,虽然公  相似文献   

20.
兰州炼油化工总厂三叶公司福利机编厂党支部书记魏晓芳在工作上是把好手,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孝敬老人的好儿媳.结婚八年来,她精心照料年近九旬、重病缠身的公公,使老人有了一个幸福的晚年.今年春节过后,她的家庭被评为兰州市石化系统的"五好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