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产业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对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等已显出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前 ,我国农村仍有 1. 5亿剩余劳动力 ,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 ,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一、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农村 ,目前已形成了庞大的剩余劳动力队伍 ,其原因 ,一是人口基数大 ,人地矛盾突出 ,人均耕地不足 1. 2亩 ;二是农业生产率提高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多年 ,农民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 ,节省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 ;三是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也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已经导致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世界各国都无一例外地要经历这个过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1956年至1978年,由于国家对农村劳动力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限制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人为地将过多的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耕地上,形成了劳动力的隐性剩余,即隐性剩余阶段。二是1979年我国农村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同时,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管理也较为松动,致使劳动力剩余问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显性剩余和隐性剩余共存阶段。据载,1993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5亿,预计到本世纪末将达到3亿。可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解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关系到农业的发展 ,农村社会的稳定 ,农民的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 ,“三农”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解决。从目前形势来看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转移速度、转移渠道和转移质量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加快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键在于寻求符合省情的转移出路。从根本上讲,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要在发展生产力和推进城乡生产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上,在城市和农村开拓出路。就我省的工业化水平和城市的发展潜力看,,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城市只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小头,而大头还要靠在农村开拓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这方面的途径也很多,如发展乡镇工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等,这些已受到普遍的关注。本文是想强调在农村开拓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条出路,即民办型农村服务体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农业大省,全省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目前,全省农村劳动力共有4015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14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4%。而1997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173万余人,仅占当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12%左右。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昌吉州从1993年开始进行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十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依据调研数据,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昌吉州经济社会的影响、制约昌吉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加快昌吉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化解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与限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银星 《新长征》2006,(8):52-53,64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是今天才有的问题,古今中外,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甚至已成为人类历史进步的一种规律,成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全面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就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双层经营的涵义;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下能否实现规模经营;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等问题谈点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实现转移和如何转移是一个重大课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是:二元经济结构约束,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劳动力素质偏低等。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相关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在城乡二元分割中进行的;二是其基本动因是在农业十分落后、在比较利益驱动下进行的;三是完全是自发的,在自发转移过程中,没有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计划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关于污染和占用耕地的相应制度。上述3个特点导致在劳动力转移中出现如下问题:1.农村工业发展的非城市化。在城乡二元分割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般只能在农村内部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转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加速了我国农村工业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农村工业化发展的非城市化现象所带来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一是农村工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不能分享城市的外部经济效益,制约着农村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生  相似文献   

12.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中相继出现的私营企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入手,探讨私营企业产生的原因、利弊、态势及其对策。 一、私营企业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国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个体经济迅速发展,并在其基础上相继产生了一批雇工经营的私营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87年底,江西省农村雇工企业已达42201  相似文献   

13.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过剩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无论向大城市、小城镇转移还是就地转化都存在制约和困难。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叶万军 《新长征》2009,(12):54-55
目前,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比较突出,转移任务十分艰巨。影响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较多,其中教育培训是一个严重制约因素。所以,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教育对策,促进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在经历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发端的改革后,农民群众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广大农村正在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大量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进入市场,工业产品开始出现过剩,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农产品比较效益下降,农村消费疲软,导致经济增长趋缓,发展动力不足。重视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关系到20年的改革成果能否巩固,甚至关系到农村能否继续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如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特点:高度倾斜性;兼业型;粗放型;布局分散、结构低、层次重复;剩余劳动力由隐性变为显性再到转移;多层次、多样性;不平衡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乡镇企业的吸纳能力减弱;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欠发达严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社会体制约束;制度法规约束。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所以步履维艰,除了受到被转移数量多和国民经济的整个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外,缺乏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机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有效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键在于从战略高度出发,建立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机制,从而使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到输出有计划,流动有秩序,输入有管理,择业有服务,失业有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李丽 《实践》2007,(5):28-29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政府的作用无可替代。政府正确引导、积极推动我区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是增加广大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也有着重要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我国农业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有人估计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3亿,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所以,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将是我国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20.
要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必须充分认识我国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庞大;社会结构转型同经济结构转轨相结合,加大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二元劳动力市场,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落后的农村教育,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