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病毒科最先是1984年,由Horzinek和Weiss提出的,命名为花托状病毒科(Toroviridae),是由"Tortes"一词引伸来的,有圆环,花托等含意。表示病毒核衣壳尤如弯曲而成的一个开着的花托,其粒子的形状像是一个“炸面圈”。该病毒科有两个代表种:一是马伯尔尼病毒(Berne Virus)(BEV),是1972年,在瑞士的伯尔尼,从一匹患有假膜肠炎和粟粒性肉芽肿的马中分离出来的;另一种是牛布雷达病毒(BredaVirus)(BRV),是1982年Woode等人,在美国,衣阿华州的布雷达,从腹泻的小牛中分离出来的。 (一)病毒的感染谱 BEV的P138/72株已适应于马真皮(E.dcm)和马胎儿皮肤(EMS),并且该病毒能引起致细胞病变作用(CPE)。BRV迄今为止,还不能适应于细胞培养,只能在牛体内传代。有证据表明该科病毒在有蹄动物,兔形动物,啮齿类动物以及人中都有存在。  相似文献   

2.
1985年12月我们从病牦牛的眼、鼻分泌物中分离到一株有致细胞病变能力的病毒,经血清学鉴定,初步认定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病毒,并定名为85-Y毒株。为明确IBR病毒85-Y毒株对牦牛的致病性,进行了回归本动物试验。 材料与方法 (一)细胞 按常规方法制备犊牛肾(BK)继代细胞供种毒传代、毒价测定、病毒回收与鉴定。 (二)种毒 取85-Y毒株第6代冻干毒(-20℃下保存150天,毒价10~5TCID_(50)/ml)按常规方法在BK细胞上连续传4代作为种毒,经-20℃~37℃冻融3次后用于接种牦牛,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蓝舌病病毒血清5型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我国云南省蓝舌病病毒(BTV)的流行情况,笔者在云南省师宗县设定哨兵动物,定期从哨兵动物上采集血液进行BTV分离。2012年笔者通过"鸡胚-C6/36细胞-BHK细胞"接种的方式从哨兵牛上分离出1株BTV(毒株号:V084/YN/2012),电镜观察显示,病毒粒子无囊膜,直径约80 nm,表面分布有纤突。血清中和试验表明,分离的病毒为蓝舌病病毒血清5型(BTV-5),使用抗BTV-5型的多克隆抗体为一抗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证实分离毒株为BTV-5型。设计特异性引物对V084/YN/2012毒株的Segment 2 (Seg-2)与Segment 3 (Seg-3)的ORF区进行RT-PCR扩增与克隆测序,序列分析结果显示,V084/YN/2012与BTV-5型参考毒株(RSArrrr/05)的Seg-2核酸序列相似度为95.4%,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簇,属Seg-2基因E型;Seg-3在系统发生树上属Eastern topotype型,与中国BTV-4型YTS4毒株聚为一簇,核酸序列相似度高达97.5%。病毒蚀斑与增殖曲线测定试验表明,V084/YN/2012与实验室保存的BTV-5型参考毒株(RSArrrr/05)在BHK21细胞上可形成形态大小相近的病毒蚀斑,二者在BHK21细胞上的增殖特性也基本一致。本研究确认了BTV-5型V084/YN/2012毒株在我国的分离,掌握了病毒Seg-2与Seg-3基因的遗传特征以及病毒在BHK21细胞上的增殖特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中国BTV-5型的基因组测序、流行病学调查与致病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华中地区某山羊场疑似山羊痘病料为对象,进行了本动物病例复制、透射电镜观察、病理切片HE染色、特异性目的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及遗传进化关系分析。结果,复制了山羊痘本动物模型,观察到山羊痘病毒(GTPV)样粒子,切片HE染色可见有炎性细胞浸润,病料中扩增到P32基因;序列测定及遗传分析表明,该病毒为山羊痘病毒(ZL/HB/HN),与2008年分离于印度的山羊痘毒株(FJ748488)的遗传关系最近,与中国山羊痘疫苗株(AY881707)及1978年分离于印度的山羊毒株(AY382869)同属一个进化分支。  相似文献   

5.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LN01/08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辽宁省某牛场出现疑似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症状的牛鼻拭子样品中分离出一株病毒,该病毒能在MDBK细胞上增殖,能产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典型性细胞病变。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微量血清中和试验、PCR及病毒形态学观察鉴定,证明该分离毒株为IBRV,并被命名为IBRV-LN01/08。根据IBRV的保守区核苷酸序列设计了1对鉴定引物,将扩增的目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片段序列与GenBank上登录的IBRV K22株的同源性为99.9%。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6~9月龄IBRV抗体阴性黄牛人工感染IBRV-LN01/08株F3代细胞培养物后,试验动物出现持续体温升高,流鼻涕,鼻内黏膜有白色糜烂溃疡及结节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症状,表明该毒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6.
马流行性感冒(马流感)是由马甲型正粘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的急性传染病。自1956年首次分离到甲_1型马流感病毒(A/马-1布拉格/56[H_7N_7])以后,1963年又分离到甲_2型马流感病毒(A马/-2/迈阿密/63[H_3N_3])。目前世界各地均有上述两型马流感爆发流行。1974~1975年,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华东等地相继爆发流行甲_1型马流感。1989年初,黑龙江、吉林、内蒙等省市自治区的20个市、县相继爆发了甲_2型马流感。以往在我国没有该型马流感爆发流行的报道。此  相似文献   

7.
为监测新疆地区自然环境中蓝舌病流行情况,并分离蓝舌病毒(BTV),本研究在巴州尉犁县设置10头牛为哨兵动物,自2016年5月~11月期间每周采集哨兵动物的血清和抗凝血,各采集了280份。用竞争ELISA(c-ELISA)方法对所有血清样本进行BTV抗体检测,并将所有抗凝血样本接种于C6/36、BHK21和Vero细胞,盲传5代,有4份细胞出现病变,对这些病变细胞液进行BTV抗原捕获ELISA(Ac-ELISA)检测、BTV血清型群特异片段VP7基因PCR鉴定和免疫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所有细胞病变样本的BTV抗原检测均为阳性;经RT-PCR扩增,在1 156 bp处均获得目的基因片段;免疫电镜观察到蓝舌病毒粒子。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在新疆首次成功分离到了牛源BTV。  相似文献   

8.
从陕西省榆林市某蛋用种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鸡中分离到了1 株肾型IBV(定名为YL 04),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血凝性、血凝抑制性、致病性、鸡胚矮小化、电镜特征等生物学特性鉴定及S1基因5′端的RT PCR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株经10 g/L胰酶处理后的各代病毒尿囊收集液均可凝集鸡红细胞;标准阳性血清可特异性地抑制其凝集性;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病例;病毒传代物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透射电镜下可见有近似球形、直径100 nm左右的冠状病毒粒子;用RT PCR方法扩增到1 条373 bp的目的片段,其核苷酸序列与IBV CQ/01/2004株序列的同源性达98%。  相似文献   

9.
1973年11月在日本神奈川县和茨城县的猪群中爆发了水泡病。另外在爱知县于12月爆发此病。此病的临床症状为发热及在蹄冠、蹄踵的球部和蹄叉间隙处有水泡性损伤。某些猪,水泡性损伤见于鼻、舌和颈部及下腹部的皮肤。所有水泡样品在初代猪肾细胞或PK-15细胞培养物上引起细胞病理变化。三株具有致细胞病变作用的分离物,从它们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抗原性试验来看,与水泡病猪的病毒是一致的。从茨城、神奈川和爱知县由水泡上皮样品分离的病毒株分别命名为日本/茨城/1/73株,日本/神奈川/1/73株和日本/爱知/1/73株。用采自发病农场的血清进行血清中和试验确定在猪群中的一次爆发是由猪水泡病病毒引起的。在受感染的猪舍中接近80%的猪只表明具有高的中和抗体滴度。这是第一次关于在日本的猪群中存在猪水泡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马流行性感冒(以下称马流感)是由马流行性感冒病毒(以下称马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流水样鼻涕和发热。 马流感早在第十世纪即有报道。1955年以前由于病原没有搞清楚,往往把马流感、马病毒性鼻肺炎、马病毒性动脉炎等混为一谈,通称“马流感”。1956年Sovinova氏等在捷克从马体分离到一株马流感病毒,命名为A—马—1/布拉格/1956(简称马甲1型),并确定这种病毒是1956年在东德和其他东欧国家的马匹发生呼吸道疾病流行的原因。1963年在美国Florida Miami地方的病马中,又分离到一株在抗原上与马甲1型不同的甲型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11.
从大庆某貉养殖场采集病貉的病理病料,处理后接种于犬肾细胞(MDCK),分离到8株病毒.对分离毒株进行了中和试验、血凝试验、理化性质的鉴定试验,应用PCR方法扩增分离毒株VP2部分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病料接种MDCK细胞72 h后产生了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分离毒株可以被犬细小病毒阳性血清中和,中和效价为1:106~1:107;分离毒株对氯仿、乙醚不敏感,耐酸耐热,可以凝集猪红细胞,其凝集作用可被犬细小病毒阳性血清抑制;用PCR检测病毒的细胞培养液,可扩增出长531 bp的片段,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吉林分离的犬细小病毒株(EU310373)的同源性为99.6%.表明,分离的这8株病毒均为貉源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12.
将江苏省某规模化猪场疑似脑心肌炎仔猪病料接种BHK-21细胞,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基因序列测定和动物人工感染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BHK-21细胞接种病料样品后盲传3代出现细胞病变,病毒TCID50为10-9.2/mL;用脑心肌炎病毒(EMCV)单克隆抗体-IFA检测,在感染细胞的胞浆中可见特异性荧光;分离物的PCR扩增产物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EMCV VP1基因的同源性为85.7%~99.8%;BALB/c小鼠人工感染该分离株后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EMCV的典型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试验证明,试验鼠脑组织中含有EMCV抗原,商品仔猪人工感染后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证明该分离病毒为EMCV(NJ08株),且对BALB/c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3.
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福建省某猪场疑似猪瘟的发病仔猪采集病料,处理后接种于牛肾细胞(MDBK),分离到1株病毒,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显示,病料接种MDBK细胞72 h后产生了明显的细胞病变;该分离毒株可以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阳性血清中和,中和效价为1:106;该分离毒株对氯仿、乙醚、胰酶、酸敏感,不耐热,56℃30 min...  相似文献   

14.
在应用马属动物白细胞培养物制备马传贫病毒抗原时,经常遇到白细胞培养物的对照管中也出现细胞病变(CPE),这种现象给马传贫病毒白细胞培养时的CPE观察带来了混淆和干扰。而在马属动物白细胞培养物的电镜观察中,也经常比较容易地观察到疱疹病毒。因此,我们对这种在白细胞培养物中出现的疤疹病毒与马传贫病毒在电镜下从形态上作了详细的对  相似文献   

15.
为分离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用疑似犬CPV感染的病犬肠组织研磨液接种猫肾细胞(CRFK),进行病毒分离,并利用常规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动物回归试验鉴定分离的病毒,并对其VP2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能在CRFK细胞上良好生长并产生细胞变圆、脱落等特征性细胞病变;细胞培养物能扩增出CPV的特异性基因组;对病毒的VP2基因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分离毒株属于New CPV-2a型,与CPV SH-2/2011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核苷酸同源性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83%和100%。上述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1株New CPV-2a型犬细小病毒,将其暂命名为SH14株。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犬细小病毒的进化和变异,以及疫苗的研制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犊牛甲腺(CTh)初代细胞是一种对多种病毒敏感的细胞。W.A.Snowdon(1966)指出,对于口蹄疫病毒(FMDV)来说,CTh细胞对其的敏感性比犊牛肾细胞、仔猪肾细胞、幼仓鼠肾传代细胞(BHK_(21))、乳鼠高100~1000倍。所以自1963年以后,几乎所有的牛咽部一食道刮取物的病毒分离试验(FMD查毒试验)都采用CTh细胞。另外据W.Plowright和D.Ferris(1961)报道,作者用CTh细胞成功地分离到了用牛肾细胞、羊肾和睾丸细胞难以获得的牛恶性卡他热病毒。国内,对CTh细胞的培养和研究甚少,王则兴等(1983)曾报道过有关这方面的工作。为满足活畜进口检疫工作的需要,我们参考国外有关资料,成功地培养了CTh细胞,并试用于进口动物的检疫。  相似文献   

1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检查人和动物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用间接ELISA诊断牛血清中蓝舌病病毒(BTV)的组特异性抗体已有报道,并认为是一种敏感、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犬细小病毒(CPV)流行株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从吉林省某比格犬养殖场采集疑似CPV感染致死犬的肠道组织,将病料接种至F8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并通过电镜形态学、PCR、血凝试验及动物回归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所分离的这株病毒在F81细胞中产生了典型CPV细胞病变(CPE);在电镜下可见病毒呈无囊膜、直径为20 nm左右的病毒粒子;PCR鉴定证实CPV核酸呈阳性;血凝试验表明此病毒对猪红细胞具有凝集作用,血凝效价为1∶256;将这株病毒命名为JL-(18)1/Beagle。动物回归试验表明,JL-(18)1/Beagle使比格犬产生犬细小病毒感染的典型临床症状;以NS1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JL-(18)1/Beagle与CPV-2c型分离株CPV-SH1516以及Canine/China/23/2017 NS1基因亲缘关系较近,而核苷酸相似率为100%;以VP2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JL-(18)1/Beagle与New CPV-2b型CPV/CN/JL3/2013、CPV/CN/HB1/2013和CPV/CN/JL6/2013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相似率为99.89%~99.94%;以VP2蛋白氨基酸进行序列分析表明,JL-(18)1/Beagle属于New CPV-2b型,与近期吉林CPV分离株相比,关键氨基酸位点无明显变化。因此,本试验从吉林省比格犬肠组织中分离到1株New CPV-2b型CPV毒株。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利用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感染的全细胞包被酶标板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人工感染鸡血清中的MDV特异抗体,并比较了ELISA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AGPT)的敏感性。 (一) 材料和方法 1. 毒种:MD毒株Z_4由本实验室分离并保存;京-1株血毒由北京市农科院畜牧兽  相似文献   

20.
猫泛白细胞减少症(Feline panleukopenia,FP)又名猫瘟热(Feline distemper,FD)或猫传染性肠炎(Feline infectious enteritits,FIE)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中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eline panleukopenia virus,FPV)引起的对猫科动物危害极大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1928年Verge和Cristoforoni证明该病是由病毒引起,1964年Johnson从云豺体内第一次成功地分离出该病毒,以后又有许多国家成功地分离到该病毒。我国李刚等于1985年首次在家猫中分离到该病毒,并证明了该病在我国的流行。该病毒在自然条件下除猫以外,还可感染狮、虎、豹、貂等多种猫科和鼬科动物。近年来在昆明市花鸟市场中虽多次有疑似本病的疫情发生,但未能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