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常理来说,把“官肥民瘦”还是“民肥官瘦”当做衡量一个官员廉洁与否的基本标准,大致不会有什么错。当然,此处的肥瘦,不单单指形体的肥  相似文献   

2.
按常理把“官肥民瘦”还是“民肥官瘦”当做衡量官员廉洁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大致不会有什么错。当然,此处的肥瘦,不单单指形体的肥瘦,更指的是财产的多寡。当然,官“瘦”的地方,未必就一定会“民肥”,因为廉政以外还有一个勤政的问题。但官“肥”的地方,必定会“民瘦”。想想看,如果官员们整日沉溺于酒绿灯红,绞尽脑汁往自己腰包里捞钱,哪还有心思去“造福一方”?况且,不仅“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就是天天吃喝的也都是民众血汗,官先“肥”,百姓岂能不“瘦”?唐玄宗是懂这个道理的,史载他与其侍臣有这样一段对话:侍臣问…  相似文献   

3.
按常理来说,把“官肥民瘦”还是“民肥官瘦”当作衡量一个官员廉洁与否的基本标准,大致不会有什么错。当然,此处的肥瘦,不单单指形体的肥瘦,更是指财产的多寡。加拿大某市有一个沿袭数百年的惯例:每届市长上任时都要称称体重,离任时再称称体重,如果几年市长干下来,城市“涛声依旧”,自己却体重大增,吃成了“万元肚”,就会引起舆论大哗,公众一片指责。如此臧否人事,似有些机械武断,但细思量也不无道理。当上百万人口城市的市长,日理万机,殚精竭虑,“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夙夜匪懈尚惟恐不恪尽职守,经常是食不品味,…  相似文献   

4.
论官之肥瘦     
洞庭蛙鼓肉有肥瘦,所以有人挑肥拣瘦;人有肥瘦,所以有人减肥求瘦。官职非人非物,本无肥瘦,却仍有人挑肥弃瘦。宁当级别低的肥官,不当级别高的瘦官。我有一位熟人,在某局当局长,颇有政绩,名声在外,不久,他被提拔,路上遇见,我也学他人双手打拱恭贺他,局长一脸苦瓜相说,听到调动的消息,两个晚上没睡好,心里不想去,推又推不掉。我忙问为什么,局长好久好久才说,升了一级,正常月收入少了好几百。我禁不住“呵”了一声,这才知道,局长的苦瓜脸不是装的。跑官要官,本为官场之大忌,然而我有一个朋友却公开跑,为什么如此?原…  相似文献   

5.
博采集     
我国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部署综合国力将过万亿美元;西部大开发谨防“官肥民瘦”;择业:稳定第一 收入第二;我们为什么要纪念抗美援朝  相似文献   

6.
﹃瘦﹄人不得﹃病﹄田水旺很明显,尉明发“瘦”人不得“病”的论点是从“肥”官肯得腐败病而得出的结论。“瘦”与贫往往相连,“肥”与腐常常相伴。这其中,贵在一节,贵在心有主。节,就是德与廉;主,就是党和人民。中央有位老干部讲得好:要入污泥而不染,要入污泥而...  相似文献   

7.
自从有了官这样一种社会管理者的角色,有关民与官之间的话题便成为从未停息过的永恒话题。话之所及,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社会生活领域。长期以来,百姓与百官之间也一直都互有看法,互有想法,互有说法。本期“热门话题”就以“七嘴八舌说官员”为题,刊登一组不同职业不同角色的“民”们对“官”们的一些看法、想法、愿望、要求与呼吁,以期使我们的官更清,民更和,干群关系更亲密。  相似文献   

8.
牛耕 《党建》2000,(10)
过去的官员上任,有骑马的,有坐轿的,也有步行的。现在的官员上任,多是坐小汽车了。所谓“走马上任”不过是形容官员们志满意足的心态罢了。为“官”者,上任前的心态如何,关系着将以什么态度为“官”,也关系着未来的政绩,因此,对上任者的心态不可不察。人们曾把“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视为人生最快乐的时候,“任命下达时”的愉悦自然也可以想像。有一种人,上任时踌躇满志,兴高采烈,这是因为他们视当官为目的,认为当“官”光荣,当了“官”就是人上人,当了“官”收入高,待遇好,当了“官”就可以一呼百诺。他们轻慢了群众…  相似文献   

9.
官气     
郭庆晨 《党课》2009,(2):124-125
区别于“民”、经过政府任命的公职人员,乃为“官”。既为官,就难免带点儿官的样子、官的做派、官的架子,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官气”。  相似文献   

10.
官也好民也罢,有兴趣爱好,本无可厚非。但当这些“雅好”牵扯上利益,就变得只“雅”不“好”,成了“稚贿”脸上那层堂而皇之的面纱。爱摄影“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这句坊间调侃,放到某位已被“双规”的高官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除了“官员”头衔,作为“摄影家”的他,其摄影作品还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地的地铁里。  相似文献   

11.
倪洋军 《党课》2012,(16):72-73
“官”该如何当?也许有人会说,这种老掉牙的问题,还有必要拿出来嚼舌头吗?面对屡屡出现的一些狂妄、发飙、贪婪的官员,面对人们对好官、清官、亲民官的热捧,笔者认为,不但有必要说,而且官员也应该经常反省自己。  相似文献   

12.
裘祯礼 《奋斗》2001,(6):56-56
时已进入21世纪了.然而“为民作主”却常常见诸新闻媒体,有的呼唤官要“为民作主”,有的宣扬公仆“为民作主”的事迹,有的赫然地见诸大字标题。在下愚钝有些不明白:宪法上不是明明白白写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民即是主人,何以又需要“官”为民作主呢?民的“主”,既然需要官来“作”。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4,(8):21-21
“官不聊生”从“民不聊生”延伸而来,直接的意思当然是官员无法营生,但汉语的魅力常是“意在言外”,同样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境里往往会有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含义。很显然,被舆论所乐道的“官不聊生”,并不是指中国整个官僚系统都因新一届政府的反腐败和作风建设举措而人人自危,无以为生,而主要是指那些贪腐的官员尤其是那些贪腐并已露出些许马脚的官员,在党和政府的反腐重拳之下开始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相似文献   

14.
上期回顾     
《廉政瞭望》2013,(9):3-3
在这个既骂官、又羡官,更崇官的国度,假“钦差”不乏生存的土壤。假官员的承诺是假的,上级官员对资源、权力的垄断是真的;假官员的“政绩”是假的,百姓对官员实干、官场清正的渴求是真的。  相似文献   

15.
《先锋队》1997,(1)
林则徐巧治吃喝官清代名臣林则徐任职湖北时,最为痛恨的就是官场腐败行为。一年,当地遇大旱,米价昂贵,民不聊生,林则徐建议属官平价售米,可一些官员不仅顶着不办,而且仍旧花天酒地,挥霍无度,顿顿酒厚肉肥,大吃大喝。这天,林则徐以祈雨为名,亲自带领众官列坐于...  相似文献   

16.
清朝著名文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有一则趣事:有人梦中到了阴府,见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阎王笑了笑说:“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也不用喝,岂不是更胜于你?”官员答道:“我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又说:“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对某案因避嫌疑而不言,对某人某事因怕麻烦而不办,岂不是负国负民了。无功就是过啊。”此官无言可答。  相似文献   

17.
《党员干部之友》2013,(7):58-58
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 有的干部辞职下海了,还“无车弹铗怨冯鹱,抱怨组织上给他的“平台”不够大。多大的“平台”才够呢?平心而论,一个干部当到了县里的主要领导,就不能说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当干部的,不能老是想着自己的升迁。“莫道昆明池水浅”,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官”有多大?但他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同时,一个干部的能耐有多大,最终人民群众看得清清楚楚,组织上也明白。是“锥子”总会脱颖而出的。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09,(2):55-56
常青在2008年12月22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民”的概念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的变迁.打上了太多太多的历史烙印。在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民”与“官”始终对立而生。官是“高官”,民却只能是“草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改革开放前后,有关“民”的词汇,深深留在中国人记忆中的是“农民”和“市民”。  相似文献   

19.
“官心病”     
近年来,心理问题对官员们的影响愈发明显,被称为“官心病”现象。在权力表面光鲜的背后,一些扭曲的官场怪现象扭曲着官员的心灵,给他们带来巨大压力,越来越多的官员遭受焦虑、抑郁、失眠、  相似文献   

20.
“官本位”是以自我为中心,高高在上、唯我独尊,有公仆之名却无公仆之实。“民本位”则是“忧民之所忧,乐民之所乐”,它的精神内涵实际上指向“有福民享,有难官当”这种民本情怀。实现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首先需要政府官员转变角色,绝不能把权力当作寻租的工具,而是要恪尽职守,为民谋取福祉。换言之,就是要把官位当作为民谋利的符号,而不是为个人谋取私利的“聚宝盆”。诚如国家行政学院刘熙瑞教授所言,服务型政府,将以“民本位”代替“官本位”,以“社会本位”代替“政府本位”,以“权利本位”取代“权力本位”,真正体现“立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