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书讯     
智胜之道——成功之道尽管每个人都把羡慕的眼光投向有智慧的人,然而却往往忽略了对自己智慧的发掘,使自己的智慧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以智取胜是每个人的愿望,而研究智胜之道却很少有人考虑。智胜之道即以智慧取胜的规律。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智胜之道交给神仙圣人,把自己放到被动的地位产生思想上的依赖。在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经营管哩类书籍中,我们向大家推荐《智胜之道》一书,就是因为该书以一种新的视角告诉人们, "立身兴企"在智惠。在竟争年代,在事业途中,在职业场上,智慧能引导每一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智胜之道。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为官之道贯穿于四个方面: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和明以应务,充分体现了"血诚"、"克己"、"中道"的特点。一方面,居官自律,足为后世之典范;另一方面,建功立业,堪当护国之柱石。我们要正视其为官之道中圆融自保的世故以及无法去除的时代烙印与阶级意识局限,也要汲取其智慧,即为修身、处世、治国、理政提供的启示:大兴实干之风,注重人格修养,厉行廉洁自律,强化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一直传承着人们生存的智慧。上善若水,处下不争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相似文献   

4.
儒家和道家哲学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从“性即心而显诸情”的角度理解人或人性,以“仁性”的实现为前提达成整体性的人格智慧,通过“生命实现之证成”的道德进路,实现和证立其超道德的形上本体。道家亦从人本学和文化批判的角度论“道”。就人文说,道乃即“有名”而见其“无名”之本真;就主体说,人乃在其作分别之状态中“观”道的无分别之“妙”。道家的道论,强调的是在人的修为澄汰之体证中道的全体绽出和澄明。儒道两家的不同点表现在其为学进路的差异上,而其形上境界本无不同。历史上的儒道同源说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5.
体悟两则     
智慧之光年轻的弟子初入师门,求学心切。他没日没夜地勤奋钻研,废寝忘食,以致日渐憔悴。为此,老师把他叫到跟前,告诫他求学的缓急之道:"为什么你总有做不完的功课,急急忙忙的,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驱赶着你似的?"弟子回答:"没有什么东西在驱赶我,我只是在追赶前面的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中最普及而又不与外来文化重复的是君子之道、礼仪之道、中庸之道,这些智慧都对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中,儒家传统文化以君子之道提升文化的号召力,以礼仪之道提升文化的凝聚力,以中庸之道提升文化的包容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利用好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凝炼儒家精华,汇集创意因素;赋予时代精神,把握科技力量;加强文化的传播,升级话语体系,使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文化软实力,为中国当代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正>新形势下,团场工会工作遇到了过去从未碰到过的许多新问题,这就要求团场工会干部适应新形势,尽快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一是要诚心。搞好基层工会工作要有赤诚之心,对职工群众要有坦诚之心。大量新情况新问题的涌现,逼着我们去思考、去解决。这就迫切需要基层工会干部要有一种工作激情,要真心诚意地将工作做好。除了认真完成好上级下达和交办的任务外,更要融入自己智慧,在工会岗位上创造性地工作。  相似文献   

8.
名句遐思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此语出自《孟子·离娄上》。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反映了这种思维方式。讲到诚也是…  相似文献   

9.
李凯林 《新视野》2004,2(3):8-10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毛泽东、戈尔巴乔夫、邓小平三人的改革思路,对唯物史观在应用中的得失及内涵意蕴作再认识。提出:唯物史观的应用,有唯心唯物之别、预成论或生成论之异;唯物史观的主题意义,应从单一革命论向革命与改革相兼论扩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形成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意识,体现了中国先哲“弱者道之用”的智慧,实现了中国百多年来“中体西用”的实践构想。  相似文献   

10.
<正>《从党章发展看中国共产党成功之道》姚桓李娜张惠舰著中国方正出版社本书是一部从党章发展角度解读中国共产党成功奥秘的党史通俗理论读物。党章是我党成功经验的总结,是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本书回顾党章发展脉络,就是重温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党章继承发展中蕴含的智慧经验,就是揭秘中国共产党成功之道的一把钥匙。本书再现了历史深处不为常人所知的细节,如"一大纲领到底是几条"、"为什  相似文献   

11.
两极思辨,即关于同一矛盾体中两极关系的思考辨析。《易经》中最经典的思维模式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对立统一,即为两极思辨之主体对象,它外化为有关社会、人生的多种指向,而《论语》中就充满了对这些指向的两极思辨的结晶——两极和谐、方臻佳境。  相似文献   

12.
<正>国学可以提升领导干部自我修养。随着反腐的深入,一些领导干部暴露出素质低下、道德败坏、信仰缺失的问题。他们在道德修养上本应为普通民众作表率,却连为人之道都尚存欠缺,何论为官之道?国学可以增加领导干部的管理智慧。我们的领导干部所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绝大多数人在走上领导岗位后,除了各级党校的集中短训外,  相似文献   

13.
成功源于智慧,智慧来自思考。智慧是思考活动的闪光,是对认识对象的领悟。如果能够为思考留出些时空,养成善于深思默想的习惯,能疑人所不疑,想人所未想,大脑就会成为灵感的源泉、智慧的藏室,工作难题的破解、未知领域的洞悉就不再是困扰我们的因素。人是有思想的,不应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要主动地、有目的地去思考和认识环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拓展思路,推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深化和外延。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第三任总统杰弗逊是位独立思考的推崇者和实践者“,既然大自然赋予你一个识别真假的脑袋,你就该好好地使用它…  相似文献   

14.
《大学》以三纲八目为框架,对人生路径进行了具体的设定。文章基于德育教育的视角,分析了《大学》文本中"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概括了《大学》文本中"大学之道"的八个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基于此,探究了《大学》文本中"大学之道"对德育教育中的目标、主体、客体、环境和媒介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14,(Z1):87-89
<正>一、智慧的概念"智"、"慧"二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在中国哲学史中,"智慧"一词出现很早,《墨子·尚贤》中就有:"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有关智慧的历史渊源可见一斑。智慧在西方哲学史中始于苏格拉底,美国心理学会的第一任主席G.S.Hall,是第一位将"智慧"引入到心理学领域的心理学家,这起源于1921年刊登在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匿名文章("Old Age")。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荷泽考察时,他给陪同的市、县委书记念了一副楹联,内容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接着,习近平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这副楹联,凝结着自古以来开明人士对"官民"内涵的思考与判  相似文献   

17.
创业就像走迷宫,“自古成功在尝试”。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三换思维”:换位思考,换心思考,换向思考。有个经典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但不少人还是免不了重蹈覆辙。一位青年画家请教大画家门采尔:“我作一幅画只用一天的时间就够了,为什么卖掉它却要用上一年的时间?”门采尔反问道:“  相似文献   

18.
正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精妙的神奇智慧。500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他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500年后的今天,阳明心中的理,还是人人心中潜藏的理;阳明悟的道,也是人们通向全面发展的一条大道。肯定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在现代生活中,如何从多个维度发掘阳明心学  相似文献   

19.
冠恒 《前线》2015,(2):120
《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说过这么一段话,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在孔子时代,"君子"主要指为官从政者,为官从政的人应当关心为官从政之道,而不要像普通人那样关心衣食。就像普通人种田,就是再努力耕种,一旦遇到天灾,庄稼歉收,还是免不了忍饥挨饿。如果学习为官之道,学成之后出去为官从政,就可以得到丰厚的俸禄;就是遇上灾年,也不会挨饿。所以,为官从政者应当担心为官从政之道有没有掌握,而不必去担心物质的贫穷。  相似文献   

20.
<正>市场就是竞争,竞争就要讲究策略。特别是对蚌埠这样的文化产业不发达地区来说,由于存在思想观念、资金、人才、体制机制等诸多的制约因素,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有"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和魄力,更需要有"闯出一条新路"的智慧和谋略。只有在竞争中择实用之策、修不同之道、走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