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中国和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针对传统文明所面临的挑战,要积极应对,采取以我为主、兼容并取和博采众长的方法,塑造中国文化新模式,彰显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2.
西安外事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3月,首任所长为郗政民教授。同年4月,研究所邀请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10余名专家学者就研究所工作定位、发展方向征求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以对全校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为主要工作内容,以组织策划几个有质量的研究课题为突破口的工作思路,并逐项分工,付诸实施。研究所成立至今,取得一定的成果:先后编撰出版了《文学·美学》(郗政民李若驰主编)、《鳞爪集》(郗政民著)、《激情北方》(王冠著)和《古代诗文选诵》(薛迪之主编)等著作。2006年,研究所申请的科研论文项目《月魂探幽咏月诗之…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对秩序与和谐、公平与正义之法律价值理想的追求,正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道和谐之精神内核相互契合。特别是随着天道和谐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依归,天道与人道的水乳交融便成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天与人的关系格局出发,传统法文化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平主义和世俗主义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不能混为一谈黄楠森在《建设中国现代文化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中指出: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失落了,这对于弘扬爱国主义,树立民族自信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是不利的,应该加以恢复,但也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加以现代化。作...  相似文献   

5.
沿袭两千年的臣民文化对中国影响深远,也是中国民主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中国臣民文化可以概括为:思想顺从、意识被动、心理依附等。西方社会由于独特的环境,造就了与中国臣民文化不同的文化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进程中,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只是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才出现了发展缓慢的商品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城市主要以产品经济为主,而广大农村地区却仍然过着封闭的自然经济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的经济开始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但基本上还是计划调节为主。党的十四大提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真正迎来我国现代经济建设的转折点,意味着中国经济将从此告别计划体制,实现按市场规律…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认知与意识的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文化形态,是由多元文化长期融汇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和行为准则,对于相同或类似的价值取向、道德理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语言体系、地区习俗等文化因素具有明确的认同和包容态度,从而把中国各族人民连结起来,具有强大凝聚力。从文化的维度而言,中华民族凝聚力深刻蕴含于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思维方式、政治追求中。  相似文献   

8.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出来的。延安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但中国传统文化对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们之间是继承与批判的关系,延安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汇流。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是非常丰富的,这些极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人才思想在尊重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及如何监督人才等方面都对当今的人才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登上澳门半岛起,澳门离开祖国迄今已有400多年。澳门历尽沧桑,虽游离于母体之外,但与祖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血肉相连的关系,使澳门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虽说人们多用“中西文化交融”来形容澳门文化特点,但体现在澳门各方面生活中的文化,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曾写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一、节令文化在澳门节令是极赋特色的中国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人最看重的生活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儒家文化精萃中的伦理道德已深入中国民族的家庭结构中,虽历经变化,但其民族国家观念仍为中国社会的安定力量,且能经受许多外来势力的冲击不动摇。此种影响力,在中世纪以至近代史中,亦使东南亚国家以及日本,都具有深远作用,以至儒家文明被认为是这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然而儒家文化的精华并不止此。在其经典中尚有许多虽被提出,但  相似文献   

12.
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及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造利用、批判继承,以及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的新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在于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精深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主张要"挈其瑰宝,绝其溜磷"地批判与继承.探讨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军事思想与中国外交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关系。和平仁义的外交思想、和平宽容的外交实践和非功利主义的有限战争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历史和现实清楚地向人们显示:中国古代强盛时不曾恃强凌弱,以后强大了也必将保持和平外交传统。“中国威胁论”可以休矣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组织制度和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 ,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化的过程 ,也逐步探索和建立了中国新文化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政治学、哲学、历史学和文化学领域,有两个备受学术界关注的重大课题,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前境况下,传统文化的更新和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这两股文化潮流,必然会有交叉与重叠,二者的关系应是相互关联、彼此依赖而又是可以融合共生的。  相似文献   

17.
重构中国传统法文化——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文化传统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也是文明创造者的沉重包袱.那么,致力于中国当代法制和法文化建设的新一代法律人,面对现实中传统法文化的困顿,将在多大程度上和以何种方式与手段吸收和摈弃民族先辈们固有的法文化传统呢?  相似文献   

18.
文化安全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文化安全的视阈下重新省思民族传统文化,厘清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的关系,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民族精神和国家软实力的视角较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的关系,以期增进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安全问题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我们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维度如何积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是 :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图强求实的法律文化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发展中 ,发挥着规范和促进作用的积极向上的法律文化 ;以礼法结合为核心 ,文明进步的法律文化 ;以儒学为主 ,兼采综合法、道、墨、佛各派学说之长的法律文化 ;具有中国各民族特色的丰富多采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