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社会稳定,“文治武功”为人称道,号为“治平”。何以能够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康熙倡廉惩贪,奖罚分明。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吏,他深恶痛绝,严惩不贷。康熙38年顺天府乡试,科场舞弊,康熙把正考官翰林院修撰...  相似文献   

2.
谈康熙的用人之道曾慧明康熙既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又是一位具有高超行政管理才能,善于用人的封建君主。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曾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研究设官与用人的方法。并著述颇多。他的用人思想集前人之大成,十分丰富。他的用人擢才主张对恢复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为官数十载,被康熙皇帝称赞“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他就是著名的廉臣张鹏翮。  相似文献   

4.
谋心为上     
刘诚龙 《廉政瞭望》2012,(23):70-70
清代雍正称得上历代帝王摆弄权术之集大成者,这位在康熙几十位皇子帝位争夺中胜出的“天纵圣明”,玩权弄术十分独到,他大开密折制,实行特务政治;他大兴文字狱,实行思想钳制;他大壮军机处,实行皇权专制,处处别有创见。别有创制。在处理曾静、张熙之“谋逆罪”中就体现了其思想之深沉。  相似文献   

5.
清世宗雍正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鉴于康熙末年吏治腐败,他自即位之日起就注重对官员的严格选用,并在用人方面实行了一些改革,确立了“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限成例”的方针。  相似文献   

6.
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社会稳定,四海清平,“文治武功”为人称道,号为“治平”。他之所以能开一代盛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他极为重视倡廉惩贪,奖罚分明。  康熙三十八年顺天府乡试,科场舞弊,康熙把正考官翰林院修撰李蟠革职并发配到边疆;把年逾“古稀”的副考官翰林院编修姜宸英革职下狱。处理此案后,康熙作了《为考试叹》一诗:“人才当义取,王道岂纷更。放利来多怨,徇私有恶声。文宗廉洛理,士仰楷模情。若问生前事,尚怜死后名。”  在严惩贪污的同时,康熙还积极树立清官循吏的典型作…  相似文献   

7.
正帝在位时间虽然只有13年,但他45岁登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成熟、最年富力强的一位帝王。雍正当朝以后,承上启下,兴利除弊,整顿吏治,猛刹贪风,奖惩分明,任贤用能,革除污吏,他反复强调,官吏的操守如何是治国的根本,“吏治不清,民何由安”。为此,他大力提倡“廉洁爱民,奉公尽职”。雍正强调廉政,是针对康熙朝后期官场的种种弊端而发的。康熙晚年由于实行仁政,政宽事省,吏治败坏,尤其是上下贪污纳贿成风,致使钱粮短缺,府库空虚。雍正登基之时,即雷厉风行地接连颁发11道诏令,严谕内外大小臣工,“奉公洁己,勤于职…  相似文献   

8.
黄宗羲为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顺治十五年(1658)前,他以明朝为“本朝”,对清朝持敌对态度;顺治十五年(1658)至康熙十七年(1678),他的态度有变化,以“有明”代替明朝,用“北”字比喻清朝,不再指责清廷;康熙十八年(1679)后,他承认了清朝执政的合法性,用清年号,称康熙帝为“圣天子”,与清朝官吏交往。黄宗羲从最初的“反清复明”到后来承认清政府执政的合法性,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表现,也是他与时俱进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黄宗羲为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顺治十五年(1658)前,他以明朝为“本朝”,对清朝持敌对态度;顺治十五年(1658)至康熙十七年(1678),他的态度有变化,以“有明”代替明朝,用“北”字比喻清朝,不再指责清廷;康熙十八年(1679)后,他承认了清朝执政的合法性,用清年号,称康熙帝为“圣天子”,与清朝官吏交往。黄宗羲从最初的“反清复明”到后来承认清政府执政的合法性,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表现,也是他与时俱进观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康熙既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又是一位具有行政管理才能、善于用人的封建君主。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曾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设官用人之法,著述颇多。他的用人思想集前人之大成,十分丰富。在他用人实践的诸多方面都体现了一个“慎”字。他的用人擢才主张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整顿吏治起了推动作用。他的“慎”于用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人不易,不可不慎。康熙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体会到:“知人难,用人不易”。他认为,有许多情况使统治者知人难。一是许多官吏言行不一。许多下属为取宠君皇“常视上意向,而巧以投之”,增加了识人的难度。二是许多官吏不能洁身自好。而“瞻顾私情”,举贤任能时“皆举平素往来交好之人,但云办事有能,并不问其  相似文献   

11.
张楚 《大特区党风》2002,(10):40-40,45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名闻朝野的清官,他就是张伯行。张伯行生于清颐冶八年,即1651年,河南仪封人,仪封就是现在的兰考县。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后来焦裕禄就是在这里做县委书记的。  相似文献   

12.
快乐大叔 《党课》2011,(13):95-97
乾隆,是继康熙之后第二位令国人称道、羡慕的清朝皇帝,这家伙居然一鼓作气地在皇帝的宝座上整整坐了60年,眼看他再坐下去皇太子就要发疯了,他老人家才终于仁慈为怀,偏开屁股让他的儿子嘉庆闻了闻龙椅的味道,但即使如此,长达四年的太上皇“影子”,仍然是让嘉庆受尽了煎熬。  相似文献   

13.
吴钩 《廉政瞭望》2013,(22):53-53
古时君主偶有“微服私访”之举,如秦始皇曾“微行咸阳”,不过“康熙微服私访记”之类的故事则完全是戏说的,并没有任何史料依据。倒是据《康熙朝实录》,康熙本人并不赞同微服私访.他说:“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非徒无益,亦目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相似文献   

14.
清朝的雍正是个名声不大好的皇帝。他的名声一方面坏在禁锢杀戮、屡兴文字狱,另一方面坏在他的皇位来路不正。传说康熙是把帝位传给十四子的,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他串通隆科多等人阴谋篡改遗嘱,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窃取了皇帝宝座。然近读《清世宗》忽觉这个在位执政仅13年的皇帝决非等闲之辈,比如他在整饬吏治方面就颇具胆识。他登上帝位后,没有飘飘然,而是自我揭丑,警钟长鸣。他公开承认自己治下无清官,“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所谓名者官爵也,所谓实者货财也”,他痛斥那些“名实兼收”…  相似文献   

15.
康熙惩腐奖廉文/韩映南清代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治国有方,社会出现了兴盛之势,被史学家称为“康乾盛世”,这与他们惩腐奖廉,从严治吏分不开。康熙即位时,贪污腐败成风,吏治十分混乱。尤其是高级官吏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民怨沸腾,危及朝廷。他深感问题严重,下大...  相似文献   

16.
去年年底,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在晚上黄金时间,播出了中央纪委、监察部电教中心和太原电视台联合摄制的19集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成功地塑造了清朝初期“一代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政的高大形象。由古视今,感慨万端。于成龙,生于1617年,卒于1684年,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县)人。在清朝顺治、康熙年间,他从“七品”广西罗城县令,一直擢升为“一品”两江总督,一生为政清廉,政绩突出,康熙在他生前和死后,都称他为“天下清官第一”。电视剧主题歌勾画出了他人生的缩影:“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4,(5):77-77
施世纶系清朝康熙年间收复台湾的靖海侯施琅的次子。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年仅27岁的施世纶就任泰州知州。康熙二十八年,他被提拔为扬州知府。当时,扬州一带民间争讼颇多,但施世纶经办的案件,既无久拖不决,更无冤假错案,他长于断案的美名由此远播。又因其廉己恤民、刚正不阿,深受民众爱戴,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  相似文献   

18.
汤斌的绰号     
郭庆晨 《党课》2014,(13):82-84
汤斌是清顺治和康熙年间的官员。他一生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人送绰号“汤青天”“豆腐汤”。从这两个绰号,可以看出汤斌的爱民之心以及百姓对他清廉节俭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清圣祖康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君主。在他的统治时期,“天下粗安,四海承平”,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点”,为清王朝的强盛奠定了牢固基础。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批廉吏,他们中有:被皇帝称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不畏权势、爱恤军民的两江总督傅拉塔,刚正不阿、心底无私的治河专家靳辅,荣膺“豆腐汤”美号的汤斌。  相似文献   

20.
谋心为上     
清代雍正称得上历代帝王摆弄权术之集大成者,这位在康熙几十位皇子帝位争夺中胜出的"天纵圣明",玩权弄术十分独到,他大开密折制,实行特务政治;他大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