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七一"讲话中有一个重要的提法,叫做我们党要"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个提法中所表达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明确指出了把党的执政基础深入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去的方向.但是,要使这个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需要对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例如,提出这"两个先锋队"的概念,会不会淡化党的性质?会不会降低党的先进性?甚至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党将成为"全民党"?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就会妨碍我们对新时期执政党建设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八十年代生人"的"跨世纪的一代",与美国半个世纪前"愤怒的一代"相比,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因此有人说中国"跨世纪的一代"是半个世纪前美国"愤怒的一代"的克隆版.到底如何?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作以简单的比较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3.
国内学术界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影响面之广,在史学研究中实不多见,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深刻反思我们对"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存在以下问题我们一直到现在都很难确定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萌芽"?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存在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同时也是"单一直线进化"史观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刘锡诚 《北京观察》2002,(10):60-62
在协和医院看完病从老楼后面的便道出来,乘104路电车回家,车站就在协和与老美院之间.等车工夫,举目望见对面楼群上矗立着的"新东安市场"的大牌子,心里总感到有点儿不舒服,不期然地向自己发问:好端端一个"东安市场",干嘛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新"字呢?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国从上至下,"三农"问题再度成为注意的焦点.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归根到底,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这就是: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一种鲜明的反映.为什么"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怎样对待这个"重中之重"?解决这个"重中之重"应该有什么样的政策?很显然,这些大问题的正确解决,应该是以对中国"三农"问题的正确认识为前提的.这就是说,如果没有对"三农"问题的深刻了解和正确认识,对"三农"问题的正确态度、正确政策,是无从谈起的,而且甚至会出现这样可怕的结局:所谓"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说来说去仍然是一句空话!我们在这方面是有过严重教训的.  相似文献   

6.
2001年5月,笔者在<理论前沿>发表了<正确理解和把握民主集中制的"集中"问题>一文,现就此问题再做一些探析. 领导制度中的"集中"在许多时候即等同于决策.当"集中"作为决策时便成为领导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环节.其本身涉及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即:谁来"集中"?如何"集中"?"集中"什么?从思想认识和法制规则上明确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是不同领导制度在不同领域内得以有效贯彻实行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西藏问题"?严格说来,并无"西藏问题"。就像没有"纽约问题"、"华盛顿问题"一样。所谓"西藏问题",其实质就是西方某些国家,培植、支持西藏地方少数分裂分子,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何党政干部、公司白领等"精英"都觉得自己"弱势"?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情绪?各阶层群体"集体喊痛",除了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外,是否有什么隐痛?  相似文献   

9.
学会"啃书"     
现实中不少教师多年来很少动笔写教 后感、教育工作总结等文章,不读书,少"进 货",患了"教育信息贫乏症",肚子里没怀上 "书胎子",哪能生产出"文稿子"? 笔者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从不敢懈怠,除 了上好课等必要工作之外,笔者的大部分业 余时间几乎都花在"啃书"备课上。"在生活 中备课,在备课中生活",是本人从事中学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如笔者常跑图  相似文献   

10.
辩证唯物主义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胚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讨论开始,哲学教科书的二分"板块结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绵延不止。这里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是否唯物史观的"理论胚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突显的是"两个跨越",即社会形态的跨越和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两个跨越"和影响我国哲学教科书近半个世纪的二分"板块结构"发生了理论碰撞。基于实践和理论的需求,本文着重论证如何摆脱这个"理论胚胎",恢复唯物史观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不忘初心",才能保持本色,才能更好远航前行。那么,人民政协的"初心"是什么?究竟怎么样看待人民政协作为统战组织的作用?为什么要强调人民政协作为统战组织的作用?统战工作究竟是不是人民政协"该耕的地"、"该种的田"、"该干的活"?这一系列问题实际涉及人民政协的一个源头性问题:即"人民政协到底是什么"、人  相似文献   

12.
按户口性质.流动人口可以分成两类:农业流动人口和非农业流动人口,前者简称农民工,是北京流动人口的主体,几乎占到北京流动人口的70%左右.(北京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将以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农民工的流迁给北京市宏观城市管理带来了哪些难题?政府部门目前面对着怎样的"农民工困境"?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如何引导"困境中的农民工"进行合理流动,从而实现城市发展与人口流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杭州可谓好事连连,曾经是"爱情之都",刚刚拿下"中国茶都",接着是"动漫之都",2006年又是"休闲之都"。怎么好事都给杭州摊上了?杭州叫响这些口号,是名不副实的口号先行,还是当之无愧的实力体现?6月1日,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广播电视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承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杭州隆重举行。但要说"动漫之都",杭州比得上上海吗?杭州又有多少优势打造"动漫之都"?杭州离"动漫之都"还有多远?  相似文献   

14.
陈冬阳 《创造》2021,29(9):50-56
自从列宁灌输理论诞生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列宁是不是"灌输论"的首创者?二是"灌输论"是否具有当代价值?随着"苏东剧变",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关于列宁"灌输论"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过时的论调开始在国内学界增多.全媒体时代,互联网让一切变得都"皆有可能",无论是庞大的媒体机构还是个人,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人人都有自媒体,这不仅使得我们接收的信息增多,而且使得我们接收什么信息、发布什么信息的主动性也大大增强.似乎带有"被动性"的理论"灌输"已不适应全媒体时代发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过,"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①.能否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实践上妥善解决全媒体时代如何继承和发展"灌输论"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新时代能否形成"网上网下形成同心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段视频引来一张1900元的罚单,是什么样的视频让主人公必须"花钱消灾"?网警开出罚单的依据为何会遭到"炮轰"?主人公最终是否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在这跌宕起伏的罚款案背后,到底暴露出什么样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现代的"与"当代的"?现代与当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表现为"什么"?我们应当从何处入手,通过何种方式来研究、思考与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这与其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学术话题,不如说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当代理论任务.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青"字号学科的名称建立一门新的学科,总须给它一个名称."青"字号学科的名,大体不脱"青年××学"的模式.这样的模式,往往引起一些疑虑和非议:是否只要标上"青年××学"的名称就有资格称之为"学"?其实,用"学"来表示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可以作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它用以指称某一种严密的科学体系,如"数学"、"哲学"等等;二是它也可以表示关于某一领域的学问,象"协同学",就是有关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规律方面的研究,"青年行为学"就是对青年行为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所进行的研究.前一项所指是已经成熟并为社会所  相似文献   

18.
舒展 《北京观察》2002,(1):56-57
1947年10月30日,在联合国贸易与就业大会上,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建国之一.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地位;台湾当局被取消了缔约国大会观察员资格.1972年,《关贸总协定》对中国敞开了大门,这时中国要"入关",不用敲门,只须向前跨进一步,就立即可以取得缔约国的资格.但当时,受"文革"思维的束缚,认为《关贸总协定》是"富国俱乐部",无意加入.我们可不可以说,由于这一判断的差错,使中国"入世"耽误了三十年呢?  相似文献   

19.
正去过崂山北九水的游客,多会在山涧里的一块大石前驻足。令他们停下脚步的,不是磐顽之石,而是石上镌刻的两个字"抱一"。"抱一",出自《道德经》,文字虽简,却颇耐咂味。一滴水,折射七色光。何谓"抱一"?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正>何谓"铁公鸡"?《儒林外史》云:"世间孰物最坚挺?铁公鸡、铜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此四宝,当属毛不拔之物。"于是,"铁公鸡"就和"一毛不拔"关联起来,成为极度吝啬者的代名词。在崇尚"仗义疏财"的中国传统观念影响下,人们提到"铁公鸡",无不嗤之以鼻,远避之不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