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刻认识和实践“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必须从人的实践性、社会性、目的性上分析“以人为本”的理论根据;从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对比中论述“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狠抓工作落实中探讨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半月谈》2004,(5):8-8
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和新一届政府最突出的施政特色的话。那就是“以人为本”。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做的一桩桩亲民、爱民、为民的实事中,从党中央、国务院推出的一系列体恤民生的重  相似文献   

3.
张军成  赵龙 《前沿》2013,(1):75-78
本文从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简析为切入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法治价值观的应然性本义予以深入解析,强调现代刑事法治价值观应反映在其人文精神层面之上,而论及核心价值观之时则应明确“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法治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导向的必然性。本文是笔者对刑事法治核心价值观研究所撰写的系列论文之一,之后还将从实践、外向和微观角度展开详细论证。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不同的意识形态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和关于人的理论为基础的,凸显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价值精髓;培养和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对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试论法治及法治环境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正在形成之中的城市法治环境理论体系来说,对基本概念的诠释和厘清是建立一套严谨而科学的概念体系的必经程序。当代国内法学界多数学者对法治的解释主要还不在于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而是侧重于对法治要义的揭示。法治实际上可以从实体价值和形式价值两方面来界定。法治是一个价值性很强的概念。法治既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一种现实化的、可操作的客现运动。法治环境则指存在法治主体之外,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法治建设、法治过程与效果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在界定城市法治环境的范围时,还要更多着重于与法治建设本身联系最紧密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试论以人为本理念与法律价值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文星 《前沿》2004,(11):157-159
随着中国共产党新一代领导人执政理念的转化 ,以人为本理念便应运而生 ,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反映社会生活需要、引导社会成员行为的法 ,应该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纳入其中 ,以人为本价值也只有在立法和司法中才体现自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隋刚 《公安研究》2008,(1):87-91
在"三基"工程建设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公安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公安机关要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以人为本在"三基"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解决当前"三基"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与以人为本相悖的现象,激发"三基"工程建设发展的内在持久动力,夯实"三基"工程建设发展的社会群众基础,保持"三基"工程建设的良好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8.
洪波 《当代广西》2005,(2):48-49
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现我区2005年发展目标,就必须抓好诸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2004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之一,自治区党委审时度势提出经济发展“三突破”目标的顺利实现,对今后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起到深远的历史性影响。我们必须大力强调以人为本促发展的工作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创造更好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推动我区  相似文献   

9.
试论邓小平法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飞 《理论月刊》2002,(6):13-14
邓小平法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法治思想零散地分布在他的讲话、著作中,但总体而言,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本文以法理分析法,从五个方面提出了邓小平法治思想的理论框架,并进行了初步论证。  相似文献   

10.
钱军 《思想战线》2011,(Z1):57-58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里,均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种思想对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国电迪庆香格里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香格里拉公司)一直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种理念为香格里拉公司打造具有藏区特色的国电企业文化,创建国电在滇精品流域公司和高原明珠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和谐社会与法治为主题,从中国目前的社会问题及和谐社会内涵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改善的社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对法制的要求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四个方面做了系统深刻生动精辟的阐述,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辽宁提供了有力的法学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法治公信力的建构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中国能在根本上保证实现"中国梦"的凝聚力。通过公信力的视角,省察转型期的中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法治公信力的系统结构涵盖法律权威、信号传递与信任机制三个相互作用的方面。法治方式可分立法方式、执法方式和司法方式,法治方式的优化有助于法治公信力的提升。法治公信力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韩慧 《青年论坛》2010,(4):10-14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能够为实现和谐社会设计良好的规则和制度。当前我国在法治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诸多与和谐社会构建不相协调的因素。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可进一步健全我国的法治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十一五”规划为标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崭新阶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指导和促进社会和谐,就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而言,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方面的特征都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人作为第一要素,贯彻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与依法治国的结合点,也是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够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内在机制。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就要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具体说来就是在法制运行的诸环节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6.
迟少丽 《青年论坛》2004,(2):129-130
依法治税对税制改革有积极意义,在实践中确实起到显著作用,但它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践中可能产生不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确立税收法治的理念和目标,以推进我国的税制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7.
卫欢 《前沿》2011,(7):84-89
自2005年提出以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立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方向,引领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实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征程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搭建了转型期中国社会通往和谐法治社会的桥梁,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18.
试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党的宗旨、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之间的关系入手,对以人为本的科学涵义作了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天旺  古春燕 《前沿》2007,(6):130-132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成为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历史任务。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通过法律引导、规范、调控和保障的法治社会。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保障和前提。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作为伦理学的一种命题,也是伦理学所由发生的根本。本文通过古今中外对“以人为本”伦理学的内涵进行探索研究,从而论证了我们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坚持以人为本,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