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森凤 《学习导报》2013,(20):21-21
有工作意味着你是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一个可以得到社会基本尊重的人。而退休意味着退出“舞台”,这个人生的巨大转变,带来的是强烈的失落感。最近,有一位名叫詹姆斯·奥特里的美国人写成《退休精神》一书,就是想要告诉人们,当人生的旅程把我们送到这一站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不知所措,我们对退休生活应该有所准备、  相似文献   

2.
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做了深刻、精辟的论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必须以发展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宏柱  江南  三歌 《党建文汇》2002,(17):32-32
“一个人在错路上奔跑时,愈是活跃,愈是迅捷,就会迷失得愈远。”这是一个哲人说的话,而对于李汝勤这名副厅级领导干部来说,这个比喻很恰当。权力和金钱最终使他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坠入万恶深渊。  相似文献   

4.
我叫“某”。不知道干什么的吧,告诉你,词典里说我是一个指示代词,交给了我好几项工作,别的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指一事实上的人或事物(知道名称而不说出)”这一项。其实我最喜欢的就是括号里的那个头衔。“知道名称而不说出”就是某,太妙了!有了这个身分,于是我就备受青睐。为什么?你说某些人出了麻烦事,或碍于情面,或惹  相似文献   

5.
陈晋 《党史文汇》2008,(3):55-56
关于历史,人们不太陌生的一个比喻是,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一个人的记忆那样重要。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轻慢和忘记自己的历史,那将是不堪设想的,至少不会是一个拥有成熟智慧和强大精神力量的国家和民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一段名句:“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6.
<正>恰当的比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消弭隔阂。“一带一路”建设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是一个由中国首次提出的倡议。在倡议提出早期,由于地理位置、经贸往来、历史渊源等因素,有些国家对这个中国方案有几分生疏。习近平在出访及外事活动时,依托实物来比喻倡议,如用“茶酒之喻”“地瓜之喻”和“百花园之喻”呈现出一份接地气的中国方案,拉近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距离。“茶酒之喻”是习主席在比利时古城布鲁日提  相似文献   

7.
做事先做人,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做一番实事、好事,其前提是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自古以来“做事”和“做人”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做不成事的人很难说他是一个好人,一个好人则肯定会去做好事,在任何时候做人和做事都是不可能完全分裂开来的。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的人在“做事”上不肯花大力气,在“做人”上却十分卖力:对领导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对同事是一以贯之的“奉承”,对属下是是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建设要着眼于建设,着眼于“立”,这是近些年来我们的一个习惯提法。可以说,在较多情况下,这个提法是符合实际,有道理的。然而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着眼于建设是不能只限于建设。如果我们把它绝  相似文献   

9.
面对诱惑     
赵亚兴 《奋斗》2005,(9):55-55
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那么,这个人就可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一个讲道德有操守的正人君子。“好善”,应“好”到什么程度?他不拿别的作比喻,而是说,应如喜好娇好的女色那样“好善”。这或许也有他自己的人生感悟。曾国藩的日记,就记着这样一件事:一次,他看到朋友家眷的美貌,怦然心动,但立即“觉得殊为可耻,严加反省”。心动,而不行动,而知反省,而不越雷池半步,这似乎并不妨碍曾国藩的道德形象。  相似文献   

10.
推销的秘诀     
纵观国内外众多企业家的发迹史,营销者的经营方式和推销艺术,不能不说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从“呼拉圈热”谈起几十年前曾在欧美风靡一时而又早被淘汰的“呼拉圈”,前年下半年在我国大中城市一度形成热潮,可是半年不到,很快由热变冷。在某县城,甚至销售“热”尚未形成就冷了下来,前后总共不到一个月时间。在这短短的“呼拉圈热”中,有的经营单位盈利数以万计,赚了一笔钱;有的单位盈利无几,勉强维持门面;有的单位则亏损积压,不得不降价出售。这是为什么?这关键就是“信息差”和“时机差”的问题。在当前风云多变的商品市场竞争中,信息就是财富,时间就是金钱。呼拉圈由热变冷的过程告诉我们:推销一个新产品,要抓“早”抓“快”。谁抓住了信息,赢得了时  相似文献   

11.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里,不少人曾因在最困难的时刻遇见自己的同志而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十年动乱中,又有多少人因受迫害失去了“同志”的称号而痛心、悲愤!谁能领略这种感情,谁就能懂得“同志”二字的深邃含义。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把“同志”比做亲兄弟;鲁迅则把为中国人民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引为自己的“同志”。可见,“同志”是一个多么崇高、亲切而又光荣的称呼,难怪有人曾这样比喻:一声同志,比冬天的阳光还要温暖,比芬芳的甘露还要沁人心脾!“同志”,这个称呼,不仅反映了我们革命队伍内部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而且也表明了在我们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一位在工厂工作的同志告诉我,他们厂的供应部门工作做得很好:生产上需要什么,供应部门就主动配合,送货上门,供应什么。每逢供应部门送货上门时,工人们就亲切地喊道:“咱们的‘货郎担子’又送货来啦,大伙加劲干哪!”供应部门的同志也为自己能夠挑起这付“货郎担子”主动支援生产前线而自豪。“货郎担子”,好一个生动别致的比喻,这种“货郎担子”的精种是多么可贵的精神。人们这种甘当“货郎”、甘担“货郎担子”  相似文献   

13.
1、真理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这个问题在我们所有的哲学教科书中都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在本体论上主张物质一无论,相应地,在认识上就要主张真理一无论.一元真理观是正确的,多元真理观是错误的,这就是教科书的结论.笔者认为,这个结论原则上可以成立.但是,在哲学上,简单的结论往往在消除了问题的同时,也封杀了人们对复杂性的深索,钝化人们思维的敏感.2、何谓“一元”,何谓“多元”?这本身是一个问题.“元”者,本源乎?本质乎?其实,世界的“本源”问题是我们不可能给予解答的.而世界的“本质“问题,我们也只能从认  相似文献   

14.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这是莫言用语言告诉我们的,也是张艺谋们用电影画面告诉我们的。——那是一片充满灵性的、仿佛魔力凭附着、含情脉脉、精气神儿般的红高粱;那是一片瑰丽而富有感染力的、由青春的绿转为成熟的红直至“红成洸洋的血?钡暮旄吡?那是“坦坦荡荡、大智若愚的红高粱集体”。“成熟的高粱,雄雄浑浑一片。借了风,便有了光彩,海浪般呼呼啦啦荡起来,天地间顿添了许  相似文献   

15.
在讨论经济形势的时候,有一个比喻很流行,那就是“三驾马车”。这个比喻把本来庞杂无比的国民经济,简化为“投资、消费、出口(其实是净出口)”三驾车,很形象、很生动、很好懂。派生出来的一个效果.就是把国民经济管理或“宏观调控”也看得像赶马车一般。这里一鞭子,那里一鞭子,经济就跑起来了。  相似文献   

16.
道德修养是个大课题,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人都不能企求一觉醒来,就变成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古人说:“天下大事,必起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也告诉我们,“小者大之源”,任何一个细小的高尚行为,都是自身道德大厦的一块基石,小联系着大,“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看似很平常、很不起眼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将“科学的入口处”比作“地狱的入口处”的著名比喻。这个比喻提出的背景包括“复仇女神”的纠缠、“缺少货币”的烦恼、“肝胆俱损”的折磨;比喻的喻体出自但丁的《神曲·地狱篇》;设喻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坚决捍卫“多年诚实研究”成果并且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包括对象的相似性、主体的相似性和要求的相似性。这个比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地狱”性质,暗示了共产主义必然到来的历史趋势,揭示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阶级性质,也表明了一种真诚的批判态度、无与伦比的理论勇气、坚定的阶级立场、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为人类解放而忘我工作的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18.
古代对于官员退休,有着明确的制度规定。《礼记》中说,“大夫七十而致事”.致仕,意思是迎禄位于君,也就是退休,这就告诉我们,周朝的退休年龄是70岁。这成了一个标准,此后的汉、唐、宋、元等都朝代延续了这个规定,到明清才有了调整,官员满60岁即可退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是毛泽东一九三九年十月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的一条重要原理。在这篇著作中,他总结了我们党处理党的建设与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关系的经验教训,把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比喻为三大法宝,并科学地阐明了三者的相互关系。他说:“十八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  相似文献   

20.
反驳的定义及其组成我们常说:“不破不立”。论证思想也是这样。上一次讲的“怎样进行证明”中,告诉了人们怎样确立正确的思想。在确立正确思想的同时,往往要破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反驳”。什么是反驳呢?我们先看一个例子:“陶里亚蒂同志在提到中国革命经验的时候说,中国人员在争取政权的斗争时期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同布尔什维克在一九一七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