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文为诗”始自杜甫,韩愈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诗歌创作手法,而晚唐杜牧学习杜甫、韩愈,其诗中的“以文为诗”现象很明显,有句式参差;改变句律,打破诗歌句式的常规节奏,使其如散文那样流动自如;化偶句为单句,故避属对;以虚词入句;不顾声律;诗长如散文;诗题长如散曳序长如散文等八种表现形态。杜牧的“以文为诗”直接影响了宋人,成为宋诗的一个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2.
人在教育中应处于何种位置,这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教育的解释如下:“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而韩愈在《师说》中对教育的解释更加言简意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难看出,在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中国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认为韩愈因《论佛骨表》而贬潮州,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平淮西碑》被废,李逢吉、令狐楚、皇甫镈一方与裴度、韩愈一方的斗争,才是韩愈贬潮的深层次的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些带“序”字的文章,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值得加以研究。本文即是一种初步的尝试。序,作为文体名称,可分为两类:一是序文之“序”,如《诗序》、刘向《战国策序》:二是赠序之“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后者是由前者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先谈前者,即序文之“序”.  相似文献   

5.
伯乐相马 ,是一个古代寓言。传说秦代的孙阳 ,因善相马被誉为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辰“伯乐”而流传千古。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 :“使骥不得伯乐 ,安得千里之足 !”唐代韩愈在《杂说》中道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人们赞许伯乐 ,是因为伯乐识才独具慧眼 ,后人多以“伯乐相马”形容举荐人才的善举。伯乐相马的故事 ,赞美了历代开明君主和社会贤达的知人善任 ,反映人们对伯乐的称颂以及对人才的期盼。一、谁是人才究竟什么样的人能算是人才呢 ?至今尚无一个完整准确的定义。刘邦对张良、萧何、韩信的评价深刻道出人才的含义 :“运…  相似文献   

6.
韩愈历来被作为儒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其精神世界中儒道互补的一面则远未受到重视。而生活于儒、释、道都得到张扬的时代氛围中,却不可能存在思想上只受一家影响、纯而又纯的人。本文初步分析了韩愈的言行、创作中儒道互补的现象,希望能通过这项研究来说明时代精神的复杂性、个体人格的复杂性和艺术创作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作为宋代散文大家,他的散文继承了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传统,但又有自己的新发展。其散文具有简淡的特色,从《论尹师鲁墓志铭》一文来看,其散文的简淡特色在叙事上表现为叙事简练,淡化情节;在风格上表现为简朴淡雅,平易自然;在语言上表现为简古平淡,隐而不露,意在言外。  相似文献   

8.
韩愈一生求官为官,曾有"勇夺三军之帅"的壮举,也曾有广得黎民之爱的政绩,但却是仕途坎坷.四举三选的科考,几经起用又被贬的沉浮,让后人同情而又疑惑,倒是他那辉煌的文学成就,给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富遗产.本文就韩愈的官场失意和文学成就辉煌的诸多原因进行浅见地分析.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任何学科“教书”的过程,都起着“育人”的作用.但是,从来没有哪门学科能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这样,把教书和育人结合得如此统一,教书育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最鲜明的原则.(一)教书育人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的一条规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阶级利益和地位不同,教育理论也不同,但有一点都是共同的.既他们都承认教书必然育人,教书为了育人.“学为成人”,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的“知德统一”都说明了“教书育人”的必然联系.近代资产阶  相似文献   

10.
《唐律疏议》中“故”有六种用法,其中两种表示犯罪的主观意图,即“故纵”之“故”与“故杀”之“故”。张斐《晋律注》释“其知而犯之谓之故”,后世律学注释奉为圭臬。从法典渊源与律文疏解来考察,“知而犯之”仅指《唐律疏议》中“故纵”之“故”。“故杀”之“故”应用其疏解“无事而杀”。“知而犯之”与“无事而杀”非指一事,不应混淆。唐律中“无事而杀,是名‘故杀”’延续了魏、晋律注“无变斩击”的注解模式并在唐律注解中将之细化。  相似文献   

1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此言道出一个不幸的事实,即作为被评价者的千里马对于作为评价者的伯乐有着一种依赖关系,千里马的使用价值和存在意义只有在其被认定为千里马之后才会显现出来,没有伯乐,千里马应有的待遇便无从落到实处。当被评价者的命运掌握在评价者手中时,对理想评价者的强烈渴求  相似文献   

12.
<正> 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成人高校的文科教师,那么在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则是关键。为此: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比较渊博的知识。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讲授各种道理、解答各种疑难问题。尽管由于时代的不同和社会的变迁,所传之“道”、所授之“业”、以及所解之“惑”都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不管怎么说,教师确实起着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搞好教学则是教师的天职之一,为了真正履行这种职责,使学生能够掌握有关学科的知识,那  相似文献   

13.
苏轼“以议论为诗”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尧舜时代,《诗经》是其重要的里程碑。入唐后杜甫拉开“以议论为诗”的序幕,韩愈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之功,至宋代苏轼则最终确立了这种艺术形式。苏轼“以议论为诗”,大致有纯议论式与议论意象融合式,具体分为咏物时含“理”、借形象发议论、议论“带情韵以行”三种情况。苏轼的创作实践不但遵循艺术创作思维的规律,也符合艺术创作的本质,开拓了宋诗新体制,尽管成就中有缺陷,但掩不住它的整体光辉。苏轼站在盛唐诗的顶端,发展了宋诗新体制,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任职教育客观上要求教员在课堂上立足于“神交”而不是“形往”,着眼于“素质”而不是“知识”,致力于“凝练”而不是“铺张”,通过持续挖掘学员积极情绪,在“掌声雷动、会心一笑、神情专注”的气氛中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纪游文学也像其他文学一样,同样是一种文学现象.纪游性质的文字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诗经》.就古代散文来看,先秦西汉已经是成就辉煌的时代了.但是,真正称其为“纪游文学”的完善的作品,却尚未形成.“纪游文学”完整作品的出现,应该是从汉末建安时期的骈文开始的.其次是以山水为表现内容的诗赋作品,在东晋才开始实现出来.确切地讲,“纪游文学”完整而独立地出现,应该是在唐代.其代表作家,首推元结.实际上他已开纪游文学之先河.而后,真从做出贡献的是后来的韩愈、柳宗元,其作品已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现实性和政治性,在艺术上继承发扬了先秦两汉的优良传统,汲取辞赋骈文的描写技巧,使“纪游文学”具有了空前的  相似文献   

16.
韩愈法治思想具有良法、善治的重要内涵以及重视治理方式、强调以德化人、注重维护秩序等的显著特点,它在当代对于高校学生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言虚词“而”在《论语》中出现频繁,集中地反映了先秦时期“而”字的用法和特点。本文拟对该文献中出现的“而”字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剖析先秦时期作为文言虚词“而”的典型用法和特点。通过这种总结性的研究,勾勒出战国时期虚词“而”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运用情况,试图为进一步研究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和变化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8.
在儒家学派形成之前,“圣”或“圣人”具有“聪”或“聪明”的意思,自其形成之后,“圣”或“圣人”被神秘化、崇高化了,“圣人”成了“大智慧”、“大聪明”的人,并因其有“大智慧”而成为一切文明和制度的创造发明者,因而也就成为“道德”和“人伦”的化身。基于“圣人”的上述诸特征,当然他也能成为政治上的“王者”。由于“圣人”来自现实,所以“圣人可学而致”,这无疑给人们成圣以极大希望  相似文献   

19.
唐律在“窃盗”条的疏文中规定“其有于一家频盗及一时而盗数家者,并累而倍论”,古代自此始有“于一家频盗”和“一时而盗数家”这种犯罪形态和计赃规则的专门立法,元律和明清律对此予以变更,并在计赃上“以一主为重”。相比之下,唐律“累而倍论”的计赃规则公平合理。这种形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古代窃盗立法的“于一家频盗”和“一时而盗数家”形态的提出以及立法处置,对我们研究现代相关犯罪同样情形的形态认定和法律适用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学派,法家在汉以后渐趋消亡,但法家各派学说却融会在儒家思想中,始终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治久安。其中,韩非为代表的晋法家创设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为大一统的秦王朝确立了治国方向。而秦以“法律的恐怖统治”而亡国,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而长久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