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秦汉时期,中国在法哲学和法律注释学发展的同时,对法律史的研究也开始活跃起来,除了分散在一些思想家的论著中的零星成果之外,①还推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法律史著作《汉书·刑法志》。一《汉书·刑法志》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的一篇重要作品,是继...  相似文献   

2.
刖刑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残酷的肉刑。《国语·鲁语》:“中刑用刀锯”。《汉书·刑法志》颜师古注引韦昭曰:“锯,刖刑也。”《易·困》虞翻注:“断足曰刖。”《周礼·司刑》郑玄注:“刖,断足也。”《左传》庄公十六年和《汉书·刑法志》中,杜预和颜师古都分别解释为“断足”,可见,刖刑就是截去人的下肢的一种刑罚。  相似文献   

3.
历代《刑法志》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的重要篇章,同时也是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必需史料.以历代《刑法志》中的监狱制度为解读视角,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矜恤思想、人治观念和等级制度.传统法律文化并未止步于现当代,不论我们主观上如何不情愿或无意识,注定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当然,传统法律文化并非一潭污水,不可救药,它也有自己的精髓,如何重新认识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在现当代的投影效应,则是我们法律史学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葛韵 《法制与社会》2010,(24):289-289
历代刑法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法律史著作,各篇《刑法志》记载和阐述了各个朝代的立法、司法、法制建设及法律思想。本文所要讨论的便是儒家自然法思想在历代法律制度中的体现,并由此揭示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历程和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法律思想史学,是确立于本世纪初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此前,《大学衍义补》、《古今图书集成·祥刑典》等书中已出现有关对前代法律思想的资料汇编和简要论述,但由于传统学术体系的限制,法律思想史尚未成为独立之学。近代西学东渐以后,随着西方的学科分类模式和学术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深入,学者们以此为基础对传统史料进行重新整理、研究,创立了一系列新的独立学科,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以二十世纪以来该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对象,以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为线索,对中国法律思想史学在本世纪的发展作一简要回顾。 中国传统学术中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以“学案”体最据代表性,其例可参《宋元  相似文献   

6.
《汉书·刑法志》《晋书·刑法志》《魏书·刑罚志》《隋书·刑法志》既勾勒出秦汉直至隋代这一历史阶段法律发展的宏观景象,又记载了当时法律实践的诸多细节.秦尊法家、汉承秦制后,已经建立起形式法律观.西汉中期以降,儒家法律思想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实质法律观逐渐形成.自汉末至晋隋时期,法律儒家化不断加深,由此建立起系统的儒家式君...  相似文献   

7.
“法自然”现贯穿于《汉书·刑法志》全篇,是班固的法律现的核心。“法自然”观认为,法律秩序是普遍自然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理想的法律应效法自然而创制。对于在固“法自然”观的表现、思想基础、理论价值等问题应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郭义贵 《中外法学》1999,(3):124-127
<正> 哈罗德·J·伯尔曼(Harold J.Berman 1918——)是美国比较法和国际法、法律史、商法以及法哲学诸领域公认的权威,世界著名的苏俄法专家之一。 《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式》(以下简称《法律与革命》)是作者长期潜心研究的结晶,其创意始于1938年,至1983年问世,时间跨度竟达45年之久。全书洋洋洒洒不下70万字(据中译本),生动、细腻地描述了作为西方法律传统背景的民俗法,探讨了伴随着教皇革命而来的西方法律传统在欧洲大学中的起源、西方法律传统的神学渊源等问题,堪称西方法律史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9.
陈锐 《政法论丛》2014,(2):50-59
《晋书·则法志》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同时也是一部集中反映中国传统法哲学的经典作品.在法本体论问题上,《晋书·;刑法志》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整体论”的法律观,即法律是一种复合物,呈“三位一体”结构,其权威也是建立在“复合型权威”基础之上.在法认识论问题上,《晋书·刑法志》叙述了晋代的人们在“法律科学化”方面所做的种种尝试.在法律方法论上,《晋书·刑法志》表达了尽理为法、奉法循理等科学的司法理念.《晋书·刑法志》中的法哲学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法哲学.  相似文献   

10.
穆宇 《中外法学》1995,(5):32-36
<正> 张斐,魏末晋初人。生卒年月不详。曾任明法椽、僮长。据《隋书·经籍志》载;“汉晋律注一卷,晋僮长张斐撰,杂律解二十一卷,张斐撰。”《新唐书·艺文志》记有“张斐律解二十卷”。遗憾的是,这些著作均已佚失,现仅在《晋书·刑法志》中存有张斐《律注表》一篇,是张斐为晋律(《泰始律》)作注,注成后给晋武帝上表略述其概要。由于晋律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又由于晋律没有留传下来,使我们不得了解晋律的全貌。所以,张斐的《律注表》对于我们了解晋律的内容以及了解中国法律的发展,就显得极为重要。它是一篇内容丰富的法学著作。在不到二千字的篇幅里,既阐发了深刻而广远的  相似文献   

11.
一、先秦判例制度的形成 先秦时期为我国法律制度萌芽和发展的时期。据文献记载,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法律为西周的吕刑。吕刑应是西周判例汇编。如《尚书&#183;吕刑》日:“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荆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吕思勉先生质疑:“案集先秦法律之大成者为法经,不过六篇,安得有三千或二千五百十条?” 又如《汉书&#183;刑法志》载:“相国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汉武帝时,“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  相似文献   

12.
班固《汉书》创设“五行志”一目 ,集先秦两汉阴阳五行灾异学说之大成 ,对后出史书多有影响 ,而近现代学术界对之评价较低 ,重视不够。本文通过对中华书局标点本存在的标点、校勘问题和《汉语大词典》与《汉书·五行志》相关的立目释义和书证问题等的考查 ,认为对“五行志”一目的设立及其价值应当重估 ,在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过程中 ,应重视“五行志”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立法"二字连用,早见于我国古籍.战国时的《商君书》记载:"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西汉司马迁所撰的《史记·律书》说:"王者制事立法."东汉班固所撰的《汉书·刑法志》说:"圣人制礼作教,立法设刑".荀悦所作的《汉记》序云:"昔在上圣,唯建皇权,经天纬地,观象立法."北周庾信所作的《羽调曲》说:"树君所以牧人,立法所以静乱."这些古籍中  相似文献   

14.
孙子法律思想述略●达知《孙子》即《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吴孙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军事名著,被公认为是兵书之祖。据史书记载,它是春秋末期齐国孙武所著。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他从齐国出奔到吴国,经伍子胥推荐,被吴王任命为将。他在吴国整军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律史学史——一个学科史问题的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对中国法律史学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历史,从史学史的角度提出了建立中国法律史学史的学术构想,认为悠久而独具特色的中华法制文明决定了法律史学在近代中国法学学科发展史中所起到的“母学科”的作用,并进而提出对学科本身的史学回顾,旨在促使中国法律史学在研究主体、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学科创新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律史学科近年来面临着重大危机,但已有的种种对策并不足以改变现状。中国法律史研究可在方法和目的两方面作出适当转变,即中国法律史学者在不否认考证、广泛收集史料为研究基础的前提下,以"通过法律史,超越法律史"的姿态,发挥自身在法学学术及基于本土立场的比较优势,以适当引入现代中国法律问题为导向,在法学问题意识下选择优先研究的法律史专题,结合社会调查,探讨古今法律的联系,寻找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制度理性和法律智慧,化制度得失为历史启示,使中国法律史学成为推动其他法学学科发展及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学科。这种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新思路将更有助于提升中国法律史学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17.
《秦简·法律答问》与秦代法律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简·法律答问》对秦律所作的解释有哪些显明特点? 在作出法律解释的时候又采用了哪些行之有效的解释方法? 这些正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徐无鬼》:“法律之士广治”。①《管子·七臣七主》也谈到了“法律”:“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②这就是说,法律政令是官员民众必须遵守的准绳。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无不用到“法律”一词,这里就略去不说了。古代官吏在办案断案时,很强调要按法律办事,也就是要以法律为准绳。《晋书》卷三十《刑法志》载:时刘颂为三公尚书,他上疏说,一个人是否有罪,都应当以“法律”为准。如果法律上没有规定,就要按照附属于法律的“名例”(也就是司法实践中曾有过的事例)来判断。如果法律、名例都没有明文规定,就…  相似文献   

19.
官当新议     
"官当"者,按官品抵罪也.这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封建特权制度,其起源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时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保护他们本阶级的利益,在法律上规定了官吏如若犯罪,具有按官品来抵罪的特权.据《隋书·刑法志》记载,陈朝法律就有"五岁四岁刑,若有官,准当二年"这样的规定.唐朝的法律就规定得更详细了,《旧唐书·刑法志》记载:"以官当徒者,五品已上犯私罪者,一官当徒二年;九品已上,一官当徒一年.若犯公罪者,各加一年."以后各个朝代都有以官品抵罪的规定,这是封建等级制度在法律上的反映.封建统治阶级这样做的目的无疑是为了保证封建官吏在一旦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律史学的历史,尤其近五十余年来的坎坷历程告诉我们,中国法律史等的独立品格,特别是科学精神的有无,不仅事关我国法学的繁荣,更关系到中国法律史学的兴衰。本文在讨论科学精神的基础上,着重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法律史学科学精神所须具备的:探索精神、怀疑意识、批判理性和谦恭态度,并专门探究了中国法律史学科学精神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指出科学精神是中国法律史学的核心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