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的价值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是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的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价值观。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是由我党的性质、根本宗旨以及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决定的。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必然要求以人民群众为评价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评价标准。“三个有利于”价值标准,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价值标准,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评价标准的价值标准,也是科学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2.
余栋华 《唯实》2003,2(11):8-10
价值作为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性 ,是客观存在的。客体的效用性是价值客观性的物质基础 ,主体的创造性是价值客观性的社会基础。人们关于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只是对客观价值的主观反映 ,因此 ,是客观的价值存在决定人们的价值观念 ,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3.
价值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越存 《唯实》2002,1(6):3-6
评价性认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它的特殊性是通过其特殊的认识对象、标准、结构和结果表现出来的。价值评价不仅是评价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价值关系系统的反映和建构 ,而且表达了评价主体的态度和情感。因此 ,价值评价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观念活动。  相似文献   

4.
价值与事实的关系其实就是"应如何"与"是如何"的关系。应如何即价值,是客体固有属性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其存在依赖于主体;是如何即事实,是客体独自具有的属性,事实的存在不依赖主体。能否从事实判断、事实如何推导出价值判断、应该如何,这个难题是休谟提出来的。价值与真理是贯穿于全部人类生命活动的两项基本目的追求,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人类对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的自觉意识和运用。真理是有价值的,对价值的认识又具有真理性,价值是否有真理性,真理是否是真理,都要通过实践去检验。  相似文献   

5.
陈刚 《探索》2003,2(2):49-52
行为主义政治学以政治学的“科学化”为宗旨,主张将“事实”与“价值”分开,认为政治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就只能做事实判断而不能做价值判断。这种价值中立观曾经风靡一时,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政治学研究不可能,不必要,也是不应该放弃价值判断的,本文对此作了较详细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价值源自于一种事物或现象具有的一定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对价值问题的把握和理解,必须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本性关系不断否定的过程。马克思的实践观实现了思维方式的转变,坚持事实和价值的统一,体现了变革与超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邹学荣 《探索》2003,19(1):135-137
民事诉讼法的价值———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命题 ,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理论界和实践界———“工具说”、“车轮说”、“独立价值说”、“统一价值说”———众说纷纭 ,各树一帜 ,事实上价值是一个关系的范畴 ,是指诉讼法满足诉讼参与人的程度 ,满足诉讼法法律主体查清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 ,作出合法公正裁判 ,实现“公正与效率”的有机统一的程度。离开这一价值的理解 ,民事诉讼法的价值研究就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以儒家思想的“礼”和法家的“法”相结合的礼法文化价值观。在西方 ,人们侧重从抽象的哲学角度研究价值的本体论 ,并形成了各种派别。当代中国主流思想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有用性。笔者认为价值就是标志着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特殊范畴 ,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 ,包括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满足和主体对于客体的评价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继英国哲学家休谟明确区分“事实”的知识和“价值”的知识问题之后,“事实”和“价值”便作为价值哲学的基本问题引起了哲学界的广泛探讨。能否从“事实”推导出“价值”,成为诸如价值情感主义、规定主义、新自然主义等众多哲学流派关注的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认为,实践是沟通“事实”和“价值”之间的桥梁,为解决“休谟问题”提出了新的视角,这对于我国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价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这种发展和创新也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二是成熟性、深刻性;三是主体性、创造性;四是指导性、前瞻性。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质疑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心理过程。”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精神的内核。凡创新的成功,都是创造性思维的一曲凯歌,如果不进行创造性思维,人类历史就将划上一个句号。创造性思维必须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这对于我们新闻评论写作也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为此,创造性思维是新闻评论的灵魂。新闻评论运用创造性思维,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根据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2.
成文法适用中的归入判断是指对案件的裁判事实是否能够归属于法律规则、裁判规则的单个、单个或全部要件的判断。归入论证是指提供理由阐明裁判事实是否归入存在模糊语义的法律规则、裁判规则要件的判断的正确性、正当性的思维活动。归入论证的步骤包括:在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中,寻找相关法律条文;分解法律规则的要件,必要时可构建裁判规则并分解其要件;识别、提取各个要件事实,分别对要件事实是否归入精确语义要件作出判断;提炼模糊语义要件指向的事实的实质,分别作出模糊归入判断;对整体要件事实进行价值评价,完成归入判断。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阐述早期儒家价值思维的人文性的三方面特点与主体意向性的两方面特点,并追述其根源、局限性.接着阐述汉以后变化的儒家价值思维的人文性与主体意向性的隆替嬗变的历程.文章最后分析,为什么明、清之际儒家学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会沿着"致用"之路发展,并具体分析三人价值思维仍然不离人文性与主体意向性特点.文章通过以上各方面分析,意在阐明儒家的每一次引人注目的变化,都集中体现在其价值的衍化上,但其价值思维的两个根本特点--人文性与主体意向性,两千多年中是始终保持着的.  相似文献   

14.
评价是一种调节和控制活动的方式,是对活动的反思,是评价主体在事实基础上对客体的价值作出的观念性的判断活动。从本质上说,评价是一种价值评判。评价者具有不同的价值信念就会产生不同的评判结果,都会对评价者产生调控作用,影响被评价者对活动的反思、再认识和再实践。  相似文献   

15.
曾盛聪 《探索》2007,(1):144-147
荣辱价值认知本质上是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的情感认知与体验,是“人心的世界”。荣辱观确立是社会认知导向与主体价值建构的有机统一。国家对个体的荣辱价值灌输与导引,是主体荣辱观确立的前提。荣辱观的主体性、情感性特质,又决定了主体价值建构的重要性;主体价值建构的使命就在于实现荣辱价值的“国家伦理”形态与“个体道德”形态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关系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核心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从“归纳分类”的视角,而未能以“分析解构”的视角,即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相关实体中去发现价值生成的一般机理,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何以可能和以何可能的缘起,对后者,本文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关系结构。从一般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由社会和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程度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需要决定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关系结构的研究正在于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为尺度,从价值客体中去发现价值、揭示价值、最终实现价值。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思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思维方式.价值思维是指在现实社会关系和实践活动中,思维者依照主体自身的尺度,选择、对待和评价客体,使客体主体化从而产生价值的运思活动.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思维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8.
道德悖论及其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德海教授在《论道德悖论与新道德体系的构建》中彻底否定了道德悖论的客观存在,引发了我们对道德悖论及其研究的进一步思考。笔者所理解的道德悖论,是在主体进行道德价值选择和实现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它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虚假命题”。同时我们认为,揭示道德悖论的客观存在及其基本性状和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悖”的可能性和基本理路,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道德问题”,厘清哲学和伦理学史上一些经典的“困惑”的真实原因,揭示逻辑学史上一些“经典悖论”的“道德真面目”,培育和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4,(1)
价值属关系范畴,其本质是客体属性及功能与主体尺度之间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彰显出独具魅力的价值,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广泛实现了自身属性和功能同当代人利益和需求之间的动态契合。面对这一客观的价值事实,人们的评价却因主观因素及所处环境的影响而差别迥异。社会实践是价值生成和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休谟问题的钥匙。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中国的成功实践,都为马克思主义的在场提供了强有力的事实依据。提高当代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接受度,是科学实现其当代价值的关键,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是案件事实的客观存在物和相关人的主观反映。无论是案件事实留下的客观存在,还是有关当事人的主观反映,都要通过办案人员去收集取证和分析鉴别。然后,去伪存真,运用真实的足够的证据去“复制”“还原”已经成为过去时的案件事实。搜集证据、运用证据的过程,就是重视案件的过程,也是破案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