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化认同既是多民族国家实现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多元文明交流中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必然要求。中华文化认同培育应着重从以下三重路径入手:强化历史记忆,巩固文化认同的认知与情感;加强利益保障,奠定文化认同的基础与前提;建设文化强国,增进文化认同的底气与信心。  相似文献   

2.
刘长龙 《理论月刊》2005,(12):85-86
文化发展是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统一。以时间性为坐标,文化具有传统性与现代性之分,以空间性为坐标,文化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之分。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现代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3.
乡土史教材是乡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地区乡土史教材的编写应该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和中华认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据此,茂县的乡土历史教材编写应着力于三个方面:基于民族认同和中华认同,系统梳理茂县的历史发展;基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多选择极具羌族特色、急需保护和地震史方面的历史文化素材;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叙述、图片选择、栏目设计上尽量呈现出乡土历史的直观性。  相似文献   

4.
发轫于西方的现代性已突破国家和民族界限成为世界景象.我国乡村文化在现代性洗礼历程中,抵制与适应、成效和代价并存,呈现出独特的中国式现代性图景.此种回应同时也是对历经演化和变迁的现代性的丰富和拓展.现代性和我国乡村文化不囿于形式都能够发展出精彩纷呈的内容,二者之间正向博弈的实现,还须从以下方面做出踏实有效的努力: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我国乡村文化现代性发展的内在根基;发掘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我国乡村文化现代性发展的经济基础;有效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我国乡村文化现代性发展的政治保证;积极探索乡村社区治理新模式,扩大我国乡村文化现代性发展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根源深远,开始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汉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话语压力造成的认同危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深入,现代性也引发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最后是全球化加剧了全球性的身份认同危机。阐述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概况及其在构建少数民族认同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云南旅游"二次创业"背景下,周城扎染、新华村银器、竹园村草竹编具有传统历史的三类手工艺,出现了复兴与变迁。一方面,旅游市场给当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前景,少数民族手工艺人以日常生产生活所积累的智慧,重拾娴熟的手工技艺,并融入新的活力,给手工艺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出现了以假乱真、滥竽充数的劣质手工艺品,这严重破坏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作者提出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变迁中传承,在变迁中发展,实现时代性与民族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产权纠纷主要源于文化产权法律缺失,文化排他性难以推进,以及地方政府的利益主体身份等,法律、行政等方面的约束和监督缺失,加上旅游企业本身的自觉性不足,最终形成了民族文化资源复杂的产权纠纷,这些纠纷无论是对于民族文化、民族旅游还是利益分配都有重要影响。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完善文化产权制度;其次,要引入民族习惯法为补充,在此基础上形成民族文化产权利益的合理评估体系,使各方面的利益得到相对合理地保障。  相似文献   

8.
湖北侗族是一个散杂居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远离侗族中心分布区的一个族群.200多年前他们从湖南和贵州侗族聚居区来到这里,他们在与当地土家族、苗族、汉族交往过程中,相互学习、和睦相处,在保持自身民族认同的同时,主动适应当地的文化.这种适应性的选择,一方面使民族群体在异地得到了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发生变迁的同时,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仍然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9.
随着冷战的终结,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再次席卷整个世界.与之相伴随.中国出现了重提用东方文化、儒家传统文化拯救人类未来,并从现代性走向中华性的设想,这种设想具有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情怀.当然,这种民族主义情怀的表达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强势文化扩张的冲击;世人无法摆脱现代性的焦虑;冷战结束后,民族国家利益的上升和强化;经济发展后国人文化自信心的增强等等,正是中华民族这种新的历史体验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族群文化的移植:"旅游者凝视"视角下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和地方性的互动进程中,穿梭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旅游者凝视"无处不在且影响深远.在旅游者凝视作用下,民俗村中的族群文化被彻底符号化与商品化."旅游者凝视"作为一种隐形力量,支配着特殊旅游场域的建构,改变了族群文化的存续原则,割裂了民族演员的族群认同,生产着有别于原生态文化的各种"奇风异俗",造成族群文化的移植.民族演员面临着对自身不断重新界定并形成新的族群认同.民俗村内文化的移植对族群原生地的民族文化传承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概念辨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是民族关系中存在的三种不同的现象。但在中国民族史的研究中 ,学界对这三个概念的使用却是非常混乱与不规范的。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学者们对民族、民族融合、民族同化、民族文化融合的定义理解与认识不清而导致的。而不加区别地使用这三个概念 ,将不能准确确定和反映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性质与特征 ,进而会影响到对相关学术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的主旨正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首先辨析这几个概念的含义 ,然后再结合中国民族史中的相关事例 ,来探讨民族关系研究中用语的规范使用问题 ,并以冀能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贵州民族调查与民族医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述及民族医药调查是《贵州民族调查》 (六山六水调查 )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国以来贵州民族医药调查的继续。文章剖析了有别于中西医的民族医药用药特色 ,诊治方法及疗效可靠的方药。并建议采取措施 ,简化手续 ,把疗效神奇的药物开发出来  相似文献   

13.
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研究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工作的新情况,探索城市化背景下民族工作的新机制,是当前民族工作的一项重大课题.我们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努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使之成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正>15 days, over 3700 kilometers, nine cities and counties in three provinces, seven performances…These numbers relate to "China’s Ethnic Groups Are One Family"...  相似文献   

15.
Long Xiang has been in Beijing for more than 10 years. After studying at college, he found a job and stayed in the metropo-lis.  相似文献   

16.
论民族高等教育与民族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 ,科技是先导 ,人才是关键。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要使民族高等教育有质的发展 ,必须使之与民族基础教育相协调  相似文献   

17.
zhao chuandong 《人权》2006,5(5):26-27
Of the 55 ethnic minorities, 22 each has a population of less than 100,000. These minority people are relatively backward i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haunts them. In 2005, the State Council launched a 5-year program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small ethnic minorities and the Stat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  相似文献   

18.
杨慧 《思想战线》2003,29(1):41-44
民族旅游在云南旅游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云南各少数民族在旅游开发的特定场景中 ,族群意识借助于民族身份的再认同被强化 ,甚至比以往更强烈 ,并在与民族旅游发展的互动中不断传承、延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云南的民族旅游推动着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民族身份、民族精神的再建构得以不断展现 ,而且为族群文化的复制、再造和再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场景和舞台。  相似文献   

19.
政治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思我国的民族理论.是现实提出的任务.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我国认识和研究民族所使用的概念工具、选择的立场,以及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等,都需要反思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调适.同时,加强中华民族建设,也是反思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民族理论的发展,是政治学者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0.
族群社会心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模糊界定,难于给研究者提供科学的、明确的研究方向。文章分析了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者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观点,并引入人类学的“族群”概念,提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为族群社会心理,而不是一般的民族心理。民族心理学研究并非一般心理规律和意义的研究,而是具有特殊性和具体性的研究,是在社会实际场景中,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才能完成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