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新闻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作为公民获得知情权主要载体的新闻媒体,近年来却被屡屡推上法庭。新闻官司多、状告媒体热,已成为我国当代社会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有资料显示,自1987年1月1日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的各类新闻侵权诉讼已超过1000起,并呈现出逐年上扬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闻侵权的诉讼中,有一些新闻官司,媒体的报道并不构成侵权,而是所谓的受害人的恶意诉讼。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不得不引人深思。一场官司打起来有时旷日持久,耗尽了媒体的时间和精力,尽管媒体胜诉,但却无法高兴,无法要求原告赔偿他们在诉讼中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周甲禄 《中国律师》2005,(11):34-35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闻侵权诉讼逐年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甚至被一些人称为新闻侵权的第四次浪潮。新闻报道失实导致侵害他人名誉权由过去行政解决变为现在的司法解决,这是法治的进步。然而,考察新闻侵权诉讼的司法实践,我们发现,涉及具体的侵权诉讼时,法官往往忽略宪法对言论新闻自由的保护精神,而只从民法对名誉权保护角度出发作出裁决,结果导致在媒介的言论自由和公民或法人名誉权保护上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观念与实际判决中存在巨大反差,二是在诉讼举证责任上存在不公平的分配。一、法律观念与实…  相似文献   

3.
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法院对侵权证据收集的是否全面、准确、充分,直接关系到法院最终的事实认定和裁判结果,是认定构成侵权与否和计算赔偿的主要依据,在整个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处于核心的环节。我国民事诉讼法把“谁主张谁举证”确定为民事诉讼的一般举证原则。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作为民事诉讼的一种,理应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即在知识产权侵权诉讼中法院证据的取得,应主要由原告承担。但是,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事权利,法律所保护的客体具有无形性、时间性和极易复制性等特点,权利的来源一般来自于国家的批准,表现在侵权诉讼中为原告不容易…  相似文献   

4.
王建筑 《法制与社会》2012,(10):264-265
本文系统整理分析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专利侵权诉讼中的抗辩事由,为企业应对专利侵权诉讼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梳理和总结了美国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四个有关出版自由与诽谤诉讼案例,分析了联邦最高法院在诽谤诉讼中区分政府官员、公众人物与普通民众的缘由和保护媒体生存空间的做法,并对媒体在诽谤诉讼中占上风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我国的舆论监督和新闻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学者把侵权责任法与新闻传播法相互结合进行研究,形成了媒体侵权责任法这一边缘学科。这一研究方式弥补了新闻传播法立法不足的问题,发挥了制裁媒体侵权、保护媒体权利和表达自由的重要作用。《侵权责任法》在规定侵权责任一般条款的同时,又规定了网络侵权责任,为正确认定媒体侵权责任、切实保护媒体权利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媒体侵权责任法将会以侵权责任法为基础继续发挥重要的法律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闻诉讼不断增多,这一方面体现了新闻舆论的强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和社会生活的逐步民主化、法制化从许多新闻诉讼案例中不难发现,部分新闻诉讼确因新闻侵权行为所致,而另一些纠纷则是由一些主体滥用诉讼权利所致。在案件的处理中也有一些曾在国内法学界引起争议的案件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法消现拖不够严谨,对新闻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和适用未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本文拟就新闻侵权民事责任的抗辨率由过门I桥探讨,以明确新闻漫U和合理报导之间的界限。一、确定新闻侵权责任的必要性和原则新闻侵权是指通…  相似文献   

8.
从新闻的内在属性看,报道失实的深层次原因正是处理新闻失实的法律规则得以构建的基础。新闻真实既不同于客观真实也不同于法律真实,其标准应当较后两者为低。新闻工作者应当尽量使新闻逐渐接近客观真实。新闻“严重失实”责任的主体应是广义出版者,即法律对报刊、图书等出版机构的要求应同时适用于广播、电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基于技术上的限制,在新闻名誉侵权诉讼中对广播、电视等开设的直播节目以及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应适当降低其审核(注意)义务,努力实现新闻报道失实中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平衡,在认定新闻报道失实侵权责任要件中的“失实”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9.
新闻民事侵害名誉权诉讼中事实的认定,是处理案件的基础,是关键的一环,而证据又是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因此,新闻民事侵权诉讼要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强调当事人提出充分、确实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指控,并探究由此生发的有关问题,对避免盲目立案,使新闻民事起诉、公诉、审判工作顺利进行,用法律给当事人相应的约束,以维护合法权益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探讨新闻民事侵权诉讼当事人的举证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主体理论和权利平等及保护理论为基础,强调控辩双方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诉讼手段对等、以实现对当事人合法利益平衡保护为内容的刑事诉讼权利平衡原则,体现了诉讼改革、主体利益多元化、诉讼主体权利失衡的现实,其确立对于解决诉讼矛盾、恢复被损害的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