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坚持了民主集中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大国原则的同时,也反映了客观存在的民族差别,最大限度地在民族问题上实现了政治民主,因而推进了民族法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体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民族区域自治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逐步释放治理空间,民族区域自治实践过程的日趋复杂化,人们对民族区域自治及其主体的认识也必将深化。从法的维度、价值维度、权利/权力维度、公民治理维度这四个维度对民族区域自治主体进行分析,阐释民族区域自治主体由以政治主体为主逐步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主体等多中心自治主体的演变过程,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民族区域自治主体的认识。尤其是在国家主导下,充分发挥各民族公民、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等多层次主体的作用,以治理的理念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共治"是现代民族理论学界出现的一个新观点。该观点认为:在中国,民族共治与民族自治是同时存在的,它存在"双向两层面"的共治,是现代多民族国家政治建设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当前,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实践证明了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选择。"民族共治"是否真的可以取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主旋律以及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中有多少实现的可能性将是文章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有50年的发展历史,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共有43个少数民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也逐渐开始从地方性的经济建设向制度化建设靠拢。1992年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试论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 ,也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全国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把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自治紧密结合起来 ,具有强大的政治生命力。为此 ,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并不断完善。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我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的抉择、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 ;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三、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7.
加速少数民族发展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和宗旨。邓小平民族理论有其鲜明特色 :1始终以坚持社会主义为前提 ;2具有独创性和开拓性。实现的途径是 :1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 ;3改革开放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制度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前途命运。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和指导思想,在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断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新疆民族区域自治的50年,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巩固的50年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新疆和平解放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疆的民族工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措施。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最好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民族政策也是最成功的。一是各族人民在政治上真正当家做了主人。解放初期,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现了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翻身解放的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从1954年起,新疆相…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存在。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同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和各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条件,也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国情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国家的不可分离性和民族区域自治权的法定性与广泛性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特点。在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保障下,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更大范围的民主,推进了民族法制建设,贯穿着民主法治精神。民族区域自治坚持和保障各民族享有平等权,是坚持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必须帮助少数民族优先发展,保障杂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各民族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搞好民族法制建设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民族法制建设应在国家法制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民族法制包含民族立法、民族执法与民族守法。民族法制对实现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宪法制度,建立与健全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关系的民族法制制度,是宪法对完善我国法制不可缺少的内容。除了在宪法序言中有民族关系的规定以外,在宪法的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三章中共有18个条文规定了民族法律规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形成了习近平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民族区域自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立足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基础上的制度选择;二是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说法可以休矣;三是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着重坚持"两个结合"、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确立的基本依据,确立了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的具体路径,从而丰富并发展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统一了全党、全社会对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为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安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大陆将近64%的领土上实行了近60年时间,这足以说明这一制度在中国存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一个良序的社会领域离不开制度安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形式。由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否顺利运行关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整合以及少数民族权利的维护。  相似文献   

15.
初心与使命是行为主体的价值倾向中最稳定的部分,也是奋斗目标的核心环节。党的民族政策的初心与使命是指: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保障单元民族平等权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产生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理论的指导,继承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基因,以及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党的民族政策的初心与使命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进入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从根本上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打赢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战,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能够有效保障单元民族的平等权利;凝聚来自56个民族的磅礴力量,能够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6.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把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正确结合起来的一个创造,最好地体现了各民族平等联合的原则,是解决民族中国问题的基本政策。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保障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格物求真一讲着眼于民族问题包括的"自身发展",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握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提高各族群众的综合素质,努力造就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从根本上保障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防微杜渐一讲着眼于民族问题包括的"三个关系",从法律政体上进行制度规约,以实现对民族与民族、民族与阶级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良性调控,在确保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团结、互助基础上,构建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依据宪法有关精神制定的一部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中国的民族自治模式与"功能自治"、"民族领土自治"等模式不同,采用"民族区域自治"模式。从宪政理论的视角来看,民族区域自治拓展了中国宪政建设的现实内涵。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民族问题实际情况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形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仍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一政治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党和国家政权是维持国家稳定、民族团结,促进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的力量之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立和成功实践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治理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文化认同的相关原理,包括文化认同的内涵、意义、形成的特性、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瑶族习惯法与国家刑事制定法存在的差异、冲突,包括文化、制裁的规定、争议处理的程序、制裁的方式,两者各具特点,各有优势与不足.瑶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良好融合的路径,包括: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优化国家法治体系并提升综合治理能力,改良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民族文化引入乡规民约中,习惯法的善良成分进入国家法的资源库;加强民族、国家法文化的宣传力度;适当借鉴国外、其他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经验,完善相关立法、执法、司法.这些举措是保护民族法文化资源,传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巩固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的关系,实现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多元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