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尽管将于2009年5月21日开始实施的《裁判员法》没有对证据制度作出修改,但裁判员制度的采用将间接地改变原来的证据法。本文从自白规则以及传闻证据两个方面就裁判员制度的创设给日本证据法运用带来的变化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尽管将于2009年5月21日开始实施的<裁判员法>没有对证据制度作出修改,但裁判员制度的采用将间接地改变原来的证据法.本文从自白规则以及传闻证据两个方面就裁判员制度的创设给日本证据法运用带来的变化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尹琳 《政治与法律》2012,(1):134-142
作为日本司法制度改革的三大支柱之一,日本于2004年制定《裁判员法》,在刑事审判中实行国民参与的裁判员制度。虽然裁判员制度的引入存在着一些争议,但它对日本刑事诉讼程序的影响更为重要。裁判员制度不但带来日本刑事诉讼理念———当事人主义的回归,还给日本刑事司法的实务运作带来划时代的制度变革。考察日本裁判员制度,对完善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乃至刑事诉讼程序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日韩司法制度改革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崇义 《中国司法》2008,(6):101-103
在日本,作为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于2004年5月正式通过了《裁判员参加刑事裁判的法律》(即所谓的“裁判员法”);之后,又于2007年7月通过了《裁判员参加刑事裁判的规则》(即所谓的“裁判员规则”)。根据日本司法改革的进程,上述立法确立的裁判员制度将于2009年5月正式生效并付诸实践。目前日本的法院、律师协会、大学都在为该项制度的实施进行积极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日本裁判员制度的意义与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裁判员制度是日本国民参与审判的形式,是日本实现司法民主和完善法治的重要举措,也是战后60年来日本最大规模的司法改革动作。对实行临近两年的裁判员制度进行回顾和检视,可以发现裁判员制度的确是行走在既定的轨道上,初步实现了预定目标,但是未来仍将面临实践的挑战和考验。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国民的理解和参与是裁判员制度的最终保障。  相似文献   

6.
胡云红 《河北法学》2012,30(9):184-190
日本裁判员制度的建立是日本此次司法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自2009年5月裁判员法施行以来,已初见成效.裁判员制度的设立和实施,不仅可以增强日本国民对司法活动的理解和信赖,也体现了国民在司法领域中由“客体”向“主体”的意识变革.它既是实现真正的以国民为基础的司法制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透明度的前提.因此,日本裁判员制度的产生和实施对于我国将来改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创设有国民参与的司法制度一直是日本司法改革的努力方向。2001年6月,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在意见书中提出建立裁判员制度的构想,2004年5月该制度正式确立。日本的裁判员制度从性质上讲属于参审制,即由法官和裁判员共同组成裁判体,对案件进行审理,在评议案件方面,裁判员与法官具有同等权限。裁判员制度有利于增强国民对司法的理解,牢固确立司法的国民基础。  相似文献   

8.
世界民众参与司法的制度主要分为英美的陪审制度和德法的参审制度,而日本的裁判员制度既具有大陆法系和荚美法系的混合特征。本文从陪审员的挑选、权限、义务等方面对美日两国的陪审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日本裁判员制度的不合理性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证据是诉讼的无冕之王。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规定需要进一步完善。而 1999年出台的《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则对证据问题做了突破性的规定即庭前陈述制度和庭前举证制度。这是我国证据制度领域的一个飞跃。本文将对上述两个制度做比较研究 ,并对《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庭前陈述制度和庭前举证制度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以期对我国证据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0.
行政诉讼证据制度是行政诉讼制度的重要制度,但对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理论研究,与民事、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理论研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其中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制度尤其缺乏深层次探讨。因篇幅所限,本文将主要对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含义进行讨论。本文以举证责任的概念为基础,对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进行了诠释,同时采用了举证责任的"双重含义论"。最后,在对立法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的行政诉讼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设立统一健全的诉前证据保全制度,只是先后在《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和相关知识产权立法及司法解释中分散规定了诉前证据保全,使得诉前证据保全仅局限于某些类型的案件。2012年《民事诉讼法》将诉前证据保全制度正式引入,该法第81条规定,在证据可能灭  相似文献   

12.
王茁霖 《河北法学》2002,20(6):111-115
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和我国加入WTO ,完善民事诉讼证据立法是健全民事诉讼制度的迫切需要。法释 [2 0 0 1]33号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出台的 ,其将对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完善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但是其规定也有粗疏和不尽合理之处。试对当事人自认的撤回、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申请重新鉴定、证人出庭作证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并且对其规定冗余、矛盾、不明确、不完备等处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对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改革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张韧 《法制与社会》2011,(23):111-112
证据保全制度是现代诉讼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而民事诉讼的证据保全,包括诉前证据保全和诉中证据保全。我国民事诉前证据保全制度最早规定在海事特别程序法,此后在知识产权案件和海事诉讼案件中得到应用,但是在民事诉讼法中没有具体规定,而且该制度的规定不详细、难操作,再者对该制度的规定基本局限于立法和司法解释的的层面,使得该制度在实践中做法不一,影响了法的严肃性。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民事诉讼诉前证据保全制度进行改革,以期完善。  相似文献   

14.
证据保全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重要制度,建立和完善证据保全制度,有利于维护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但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对证据保全制度规定的比较简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证据保全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国外立法、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证据保全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行政诉讼证据的本质及其属性是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辐射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全部。本文试图从行、刑、民诉讼证据相比较的角度,结合行政诉讼立法、司法实践,对行政诉讼证据本质及其属性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法学界的同仁。从制定法的角度看,在行、民、刑三大诉讼法体系中,唯有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证据的内涵作了界  相似文献   

16.
杨志彩 《河北法学》2003,21(6):147-151
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体系。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证据收集制度存在弊端,致使当事人搜集证据困难。应完善证据收集程序,加强民诉证据收集的法律保障,笔者建议尽快制定通过《证据法》,以法律形式完善证据提供的一般法律义务制度;完善当事人违反证据提供义务的法律制裁制度;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17.
司法实践中,证据的收集与保全直接影响着法官对案件的判断,是主张或推测的事实能否得到肯定的关键。本文提出探讨证据的收集与保全,了解其方法,有利于当事人有针对性地进行证据收集及合理保全,避免因盲目的收集与保全所导致的证据的错漏收集甚至证据的毁损,降低司法成本提高诉讼效率。而了解外国证据收集与保全的制度,将中外证据收集与保全制度进行对比,则有利于我们在了解它国证据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借鉴它国长处来弥补我国司法关于证据制度的缺陷之处,完善我国证据收集与保全制度。  相似文献   

18.
目前大陆法系国家普遍采用自由心证证据制度。而英美法系国家采用的是自由心证原则与法定证据原则相结合的证据制度。但这里的法定证据制度与欧洲大陆专制时期的法定证据制度完全不同。本文将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的民事证据制度分别作简要介绍,然后通过对两大法系主要国家民事证据制度的比较, 找出其优点和弊端,以期对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界近年一直激烈讨论外国法中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其中包括德国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禁止制度。对于德国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的不得自证其罪原则和第52条至第54条规定的拒绝作证权的讨论尤为激烈,纷纷主张在中国建立相应的刑事诉讼制度规范,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证人的权益。德国法判例表明,违背不得自证其罪原则将导致德国法上的证据使用禁止。另外,德国法庭审判强调直接审理原则,其中调查程序中的笔录不可以作为证据在法庭审判中宣读,甚至对于传闻证据——调查程序中进行审讯的警察和检察官——也不可以作为证人出庭作证。  相似文献   

20.
日本"裁判员"制度建立的背景、过程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相顺 《法学家》2007,(3):140-146
日本的"裁判员"制度就是在那些民众关心程度较高、社会影响较大、法定刑较重的重大案件中,实行以随机方式抽选一般国民担任裁判员,由裁判员与职业法官组成合议庭,共同审理案件,一起决定定罪量刑的制度.裁判员制度是日本在推进司法改革和司法民主化过程中建立的一种新型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是一种兼具英美陪审制和大陆参审制特征的民众参与司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