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战平 《求索》2010,(12):91-92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目标要求其农业发展方向定位于"两型农业",长株潭城市群农业的功能进行深化和拓展有利地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本文对其促进机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抓住一条主线,推进两大重点战略,创新三个体系的农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张强  王忠生 《求索》2008,(7):5-7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充分发挥金融业在“两型社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需要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从当前的情况看,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在经济基础、资金融通体系、信用环境、法制环境和和体制环境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为了更好地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来促进长株潭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的具体特点,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当前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当前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刘茂松 《湖湘论坛》2008,21(2):35-37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要求,具有根本性、时代性、相互性、社会性和公共性等五大特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能否取得成效,其主抓手在于创新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  相似文献   

5.
长株潭两型社会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城市群最大供给半径与最大需求半径对称的制造业产需平衡体,可实现远远高出于企业、行业与城市等规模经济效益层面之上的最大空间规模经济效益,它在宏观上促使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因而又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城市群;并认为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改革建设的关键在于构建这种制造业产需平衡体,必须以最大供给半径与最大需求半径相对称的"3+5"城市群为依托,按国际大都市的"标准结构"来定制产业发展,结合城市群的建设与改革做大做强制造业并带动服务业的大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6.
论建设长株潭生态型城市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匡跃辉 《湖湘论坛》2009,22(2):64-66
生态型城市建设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株潭生态型城市群建设需要解放思想,强化生态意识,科学制定规划,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区域协调和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7.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文化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钰  康灿华 《湖湘论坛》2009,22(3):29-32
文化产业是真正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在高效益、低消耗方面的突出优势,把握机遇,充分发展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两型产业”。在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之际,长株潭文化产业更应该“弯道超车”发展,我们要努力创造更好的条件,营造更优的环境。打造更宽的平台,推动长株潭文化产业大步前行。  相似文献   

8.
匡跃辉 《湖湘论坛》2010,23(5):39-43
在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湖南省首次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应系统地分析生态型城市群的深刻背景、战略意义和本质要求,以期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敢于先行先试;2、狠抓循环经济;3、实施项目带动;4、共谋经济一体化。长株潭的做法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武汉周边八市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都表现出空前的使命感、主动性和求实精神,对相关改革的认识已趋于深化,特别是在同武汉经济“对接”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期待;八市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对策研究上已形成有价值的初步成果;八市“两型社会”建设已主动起步,发展势头良好;八市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出了诸多值得重视的建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在协调机制上有切实保障;必须在先行先试上有重大突破;必须在发展环境上有重大创新;必须在政府改革上有重大进展;必须在资源整合上有重大举措;必须在两型经济发展上有政策支撑;必须在产业转移上有通盘考虑;武汉市自身必须做大做强,增强集聚力与辐射力,在“8+1”城市圈中真正发挥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肖德荣 《求索》2011,(9):98-99,16
通过城市品牌的建设,将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城市社会、经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增强城市凝聚力,提升城市竞争力。本文从城市品牌理论出发,研究了长株潭城市群品牌塑造的途径,从而为长株潭城市群品牌建设提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11.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自强 《湖湘论坛》2009,22(1):21-24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从重化工业为特征向高加工度化、信息化发展,从生产型向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型的转变;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两型产业”为核心,现代基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支撑,先导性产业、战略性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应从领导协调机制、规划引导、环境治理保护和能源节约体制机制改革、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方式和政策、公共财税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市场准入、价格、对外开放等多方面采取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2.
王晔 《湖湘论坛》2010,23(6):76-79
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一项艰巨的创新工程,需要得到法律的支持、促进和保障。法治湖南为"两型"社会建设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而"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是法治湖南建设的动力,对法治湖南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明确、更具体的要求。为了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湖南须尽快制定《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条例》  相似文献   

13.
论思想道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桂海论丛》2006,22(2):18-20
思想道德建设在调节人们的行为、化解各种矛盾和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文章试从精神层面解析道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有机结合,并进一步探求和谐社会中道德建设需要把握的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14.
白洋 《桂海论丛》2012,28(2):112-116
两型社会和传统生态伦理观存在契合之处:当代人的和谐与古人的天人合一殊途同归;当代人的资源节约型社会与古人的寡欲节用相得益彰。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从古人的生态伦理中汲取营养:两型社会的法律应当是尊重自然、顺应天道的法律;和传统社会的权利本位相左,两型社会法律强调的是不得超越环境极限的义务;在个体生活方式上,两型社会反对穷奢极欲,倡导物尽其用的绿色低碳生活。只有正确对待人天的关系,善待自然、尊重生命,才能实现两型社会的最终目标——人天和谐。  相似文献   

15.
汽车产业由于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对经济增长贡献大,被称为工业中的工业,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要提高湖南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必须改变其粗放的管理方式与较低的成本管理水平。本文试将西方较成熟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应用于湖南汽车产业,力求对湖南的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和湖南两型社会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两型社区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机构成和重要组成部分,长沙市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龙头区域,在两型社区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先行先试,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效.本文基于长沙市两个试点社区的实践探索,在回顾其探索历程,反思其初步成就的基础上,对其成功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提炼出两种在我国社区建设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建设模式,即新区塑造模式、老区改造模式.这对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乃至全国的两型社区建设、两型社会建设将具有理论构建和实践借鉴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晶 《前沿》2010,(8):42-4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经济、完善民主、健全法制和建设精神文明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统筹兼顾、整合社会,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明确这些问题,对于研究什么是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严重制约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收入分配制度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现存收入分配制度的自有缺陷,政府的认知性路径依赖,以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针对这些问题,要在确立"社会公平"分配现的基础上,将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与限高、提低、扩中的调节对策相结合,以收入分配的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