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曾复 《民主》2009,(2):42-42
陈申的《中国京剧戏衣图谱》即将出版,我向他表示祝贺。陈申不仅是一个从事出版的专家,而且是研究摄影史的学者。尽管戏曲研究不是本行.可他凭借自幼对京剧艺术的喜爱与热情,在中国戏曲服饰的研究上有了一技之长。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以特邀编辑的身份.介入了京剧服装方面书籍的编辑出版工作,从而引发了对传统戏曲服饰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梁燕 《民主》2012,(6):32-35
齐如山是中国近现代京剧史上一位杰出的理论家、剧作家、导演和活动家。他的伟大贡献首先体现在发现、培养、成就了一代京剧大家梅兰芳,并亲历和推动了京剧艺术的辉煌。他的重要贡献还体现在成功运作了中国京剧的首次访美演出,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海外传播具有开拓之功,对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仍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云仪 《民主》2008,(5):29-31
中国戏曲是我国古老又美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在国务院批准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518项中,传统戏曲占有92项,为各类遗产名录之首。精品折子戏是传统戏曲的精华所在,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历史价值。但这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戏曲文化因种种因素正在逐年消亡,因此抢救、整理、传承“中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的工作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京剧是流行于全国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继承和发展了徽剧、汉剧和昆剧的优良传统,并不断吸取梆子、高腔以至地方小戏的优秀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加以丰富和发展,集中戏曲艺术优秀传统于一身,兼容并包、化而用之,逐渐形成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戏曲艺术形式。作为美仑美奂的国粹,它不仅创作出数以千计的传统剧目,在表演艺术、戏曲音乐以及舞台美术、服装扎扮等方面,也都形成独具特色的一整套完整的艺术体系,享誉国内外。京剧的形成是以徽汉同台、皮黄并用为开端的。1790年,浙闽总督伍拉纳为祝贺清高宗乾隆八十寿辰,带了当时在南方颇负盛名的安庆徽戏班“三庆班”人京,由于当时“都中人士,喜听新声”,盛极一时的秦腔又已被禁五年,加之徽班本身艺术成就很高,既有丰富优美、高亢激昂以二黄为主,吹腔、高拨子等为辅的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中,戏曲艺术格外引人注目。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六年,共派出各种戏曲艺术团体六十多个,约占我国出访艺术团体中的四分之一,足迹遍及五大洲的四十五个国家和地区。 被誉为“国剧”的京剧艺术,早已蜚声海外。我们的近邻日本,可谓京剧的“最知音者”。艺术大师梅兰芳生前曾三次赴日演出,使中国的传统京剧艺术在日本得到广泛的传播。之后,中国京剧艺术家曾八  相似文献   

6.
孙敏 《民主》2010,(10):18-20
她是山西这片文化沃土培育出来的优秀艺术人才;她是经历了三十五年勤奋执着追求之后成就的当代京剧名家:她是三晋梨园这个名家荟萃大家庭中熠熠生辉的好角儿;她是民进以文化为纽带连接大众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  相似文献   

7.
蔡世林 《学理论》2010,(6):174-175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陶冶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能力,学习戏曲音乐能够增进学生了解我国艺术瑰宝,培养他们对戏曲艺术的欣赏与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与心智,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操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汤素兰 《民主》2014,(10):28-29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遗传密码和力量源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折射出的中国戏曲更是博大精深,它屹立于世界戏剧艺术之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先行示范,生动地将音乐、诗歌、舞蹈、服饰等艺术结合于一体,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其中,立德树人、舍生取义、精忠报国、孝敬父母的剧目比比皆是。戏曲中的思想精华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党的戏曲方针和政策从内容到形式对当代戏曲艺术做了科学、合理的规范和引导,但由于新形势下戏曲艺术再次遭遇到不亚于改革开放前的严酷境遇,党的戏曲方针和政策的内涵有必要根据时代语境因缘适变,从而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的精粹免于过度流失。本文论证指出,特定历史时期下确立的戏曲方针应进一步打破"花"与"草"、"陈"与"新"之间的界限,任其在行业内外更加自由地竞争和发展,将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更多地交付于行业、受众和市场;"三并举"的实际内涵眼下已经超越了传统戏、现代戏和历史戏三分的具体语境,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各类剧种和剧目的公平对待,适当做到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应不只局限于"三并举",而是要有重点、有步骤地"多并举"甚至"全并举"。本文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了当代戏曲艺术的困境与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10.
张昌勋 《学理论》2009,(10):170-171
切实加强大学生文化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简要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艺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高职院校开展文化艺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进而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文化艺术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11月将在天津举行的消息一传开,立即引起人们的兴趣.凭笔者在天津采访文化艺术界20年的体会,可以确切地讲,缘由在于:曾在京剧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天津,在前几年戏曲面临困境时不但没有搁荒,恰恰相反,成了京剧事业的一片热土.社会公认,天津是过去演员必经的戏曲和曲艺的“码头”,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大都是在天津成长、走红之后享誉海内外的.近年来,天津市在振兴京剧、繁荣文艺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着力抓好艺术生产,挖掘继承大量优秀传统剧目,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新剧目,并推出了几台戏曲力作,其中新编历史剧《曹操父子》和《岳云》,作为文化部指定参加纪念梅、周活动的剧目.《曹操父子》还作为被文化部选定的京剧剧目,参加了第4届中国艺术节的演出.天津市文化局还  相似文献   

12.
陈滨滨 《民主》2014,(2):61-63
<正>齐如山是我国近现代戏曲史上一位杰出的理论家、剧作家和活动家,是20世纪中国民俗学领域的一位文学大家,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大师、京剧巨擘。他出生于1877年,是河北高阳人,早年留学欧洲,曾涉猎外国戏剧,归国后致力于戏曲工作。1914年,他与梅兰芳见面,为其创作并导演了一大批富有代表性的京剧剧目,奠定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历史近千年,只是在近百年——特别是近50年中才同世界其他国家有较多的接触和交流。但从“全球”观点看,其规模、深度仍很小很浅。即以戏曲剧种说,出国交流的很少,就是京剧,比起日本歌舞伎也还远不如。 如今,面对声势浩大的全球化潮流,我们的民族戏曲将何以自处,何从适应,何以发展?我想,我们的任务应是让过去长期闭塞的许多剧种通过各种方式被更多世界观众所见所知,由见知到理解,由理解到喜欢,使这些剧种的艺术成为世界性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何鹏  郭聪 《学理论》2012,(16):167-168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传统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关键时刻,国内传统文化艺术正遭受西方文化意识的侵蚀,我们要掌握文化领域里的领导权,在建筑艺术领域就要复归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15.
一部京剧艺术发展史,也是一部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不断涌现、不断以自己的独创性艺术实践丰富着京剧艺术的历史。而今,随着文化生活需求的多样化,新的文艺形式的崛起,电视等新的传播技术的普及以及外来文化的拥进国门,京剧似被冷落了。但是就在  相似文献   

16.
郭媛媛 《民主》2009,(8):46-48
人间万事营生种种,皆因人之需求而生、而成。人饿,则有稻粮菽麦之种植;人冷.则有棉麻布帛之织制;人愁,有歌吟声箫之成韵……那么,京剧呢,这一当今被公认的国剧,诞生于19世纪,兴盛也衰微于20世纪的中国传统戏剧的一种,无非也是中国文化特有情境之中的艺术生产.应国人即时之需而有、而长、而盛、而衰。其过程.必然是初始时的零星,到壮大后的鼎沸,  相似文献   

17.
柴歌 《侨园》2013,(4):2-2
<正>文化中国四海同心,愿与侨办携手并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流文化,振兴京剧艺术做出我们应有有贡献!祝侨园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8.
《瞭望》1991,(2)
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振兴京剧观摩演出与学术研讨等活动,1990年12月21日至1991年1月12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件盛事。这次历时24大盛况空前的纪念活动,不光是纪念“徽班进京”这一历史事件,更主要的是藉此提高人们对京剧的认识,推动京剧艺术的发展,并带动其他戏曲  相似文献   

19.
索英镌 《民主》2012,(10):2-F0002
索英镌 民进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反思中国民族形象的建构,我们倍感林语堂的睿智,他立足于中西文化之上,反身建构起连续的的民族形象,从先秦的哲人写到宋明的文化艺术、生活艺术再写到民国,从而形成完整的中国文化讲述并完成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所以介绍推广林语堂的作品,正确评价林语堂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