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傩戏简述     
巴楚 《人大论坛》2014,(8):59-59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遍布全省各地。古代称贵州是“蛮夷之地”,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建制沿革、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深受荆楚、巴蜀文化的影响。贵州在历史上较少受到各种外来干扰,又有巨岭恶瘴作自然壁垒,加之地处荆楚、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带,使之成为古老华夏文化的天然储存地,多种地域文化的沉积带,留下很多古老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贵州傩戏傩文化。  相似文献   

2.
面具     
模拟驱鬼祀神的诡奇表演,面具是古代傩舞中演员装扮鬼神动物套上的涂彩头罩;  相似文献   

3.
面具     
一春天的一个中午,我在单位吃了中饭回家,电梯工告诉我有人正在等我,等了得有两三个小时了吧,一会儿还来。进了门,迷迷糊糊刚睡着,门就被敲得山响。我大喝一声:“谁啊!”外边静了静,又开始敲。“谁!”我急了。又静了一下,终于传来问话:“是章老师吗?”我从床上爬下来开门。门外站着一位中年男人,他的装束一望而知是位农人。可我并不认识他。“你找哪个章老师?”农人盯着我,脸上的表情一下就焦虑起来,“我找的就是你啊章老师,我是石家村石信吾的儿子石观松啊,是我父亲叫我来找你的!”哦———我反应过来,马上请石信吾的…  相似文献   

4.
面具     
模拟驱鬼祀神的诡奇表演,面具是古代傩舞中演员装扮鬼神动物套上的涂彩头罩;描绘舞台人物的典型脸谱,面具是诸多戏剧中角色根据情节性格设计的浓艳妆面;转眼一瞬之间的数次变脸,面具是川剧梨园中艺人传授令人拍案称奇的变脸绝技.  相似文献   

5.
布依族有212万人,95%居住于贵州。其族源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史称僚、蛮、仲苗等,1955年定名为布依族。 布依族过去无文字,其艺术活动难见诸史籍。《宋史·蛮夷传四》及《普安州志》说北宋至道元年(995),“龙光进率诸蛮来贡……上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说明了当时这里歌舞形态;清乾隆胡端又说:  相似文献   

6.
木雕面具     
傩戏是贵州省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戏,有戏剧“活化石”之称。傩戏脸谱造型古朴、生动,能充分表现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品质。木雕面具是在傩戏脸谱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改造和加工,使其既能保持原有特色,又便于悬挂或摆放的一种  相似文献   

7.
田红云 《思想战线》2011,37(5):139-140
傩戏的历史发展过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神话行为的叙事。最初的傩祭仪式对神话做出诠释与表现,进而在神话行为的主导下实现神话意识,发展至相对完整的戏剧艺术的表演。傩戏在各种扮演行为和宗教艺术的综合运用中具有丰富的行为叙事特征。本文试以湘西傩戏  相似文献   

8.
傩戏分布在今天中国大陆的西南与中南的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聚居区。傩戏源于中国古代的傩祭,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文化活动的样式。 一、傩祭:蚩尤九黎集团祭祀阵亡将士的仪礼 军傩→傩俗→傩戏,构成了傩戏的发展历史。 傩祭的最早形式“军傩”,产生于崇巫信鬼的蚩尤九黎集团之中。确切地说,它是历史上那场有名的部落集团间的争战——涿鹿之战的产物。当时,以苗族先民为主体的南方部族集团——九黎集团在大酋长蚩尤氏的率领下,与由黄帝率领的炎黄集团在黄河中下游平原进  相似文献   

9.
<正>发现地点: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制作年代:1985年外形尺寸:高57cm宽47cm厚27cm收藏机构:云南民族博物馆羌姆面具,也叫跳神面具,又称藏族白头金刚面具,是迪庆州香格里拉市藏族神职人员在举行宗教活动、跳神法会时佩戴的面具。面具的造型大体可分为凶相面具、善相面具和动物面具三大类。凶相面具主要指各种护法威猛忿怒相神,如大黑天神、怖畏金刚等;善相面具多为世俗面具,有寿星、和尚等;动物面具则是“羌姆”面具中最具代表性和  相似文献   

10.
傩戏是起源于原始宗教的一种民间戏剧艺术,被称为当今戏剧的“活化石”。它的起源或形成与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它的发展更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因素掺杂在里面。从宗教蜕变成为戏剧,显示出傩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生命力。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傩戏这一特有的文化剧种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黔东南的傩戏,分布在州境的岑巩、黄平、施秉。丹寨、三穗、麻江、凯里、镇远、天柱、锦屏、黎乎、从江诸县,均属黔东南周边地带。尤以岑巩、黄平、丹寨、施秉、镇远等县较为集中。汉、苗、侗、仡佬、土家等民族中均有傩戏。傩戏称谓各地不一,有端公戏,傩坛戏、傩堂戏、跳坛戏、喜傩神、魈愿戏、草愿戏、竹愿戏、还愿戏、木脑壳戏、撵鬼戏等多种。  相似文献   

12.
SanxingduiRelicMasksandChineseOperasTheChinesemaskcultureisquitedifferentfromthoseinancientGreece,EgyptandIndia.Thisculturehasitsownoriginalsource,whichisfeaturedbyitsuniquestyle,hasbeenrecognizedasanancientandbrilliantcradleofhumanmaskculture.OnapotterypotunearthedatHemuduRelics,ZhejiangProvincedatingbacktoBC5,000-3,000,therewasamaskeddancer.SimilarevidenceswerefoundedinotherplacesinChina.SuchasthepotteryandjademasksexcavatedatXi'anBanpoRelicsdatingbacktoBC5,000-3,000,andthebronzebus…  相似文献   

13.
(一) 面具,俗称“假面”,我国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称之为“脸壳”或“脸子”;藏语称面具为“巴”,意思是用泥巴制作的面具。陕西凤翔有一种源于西周的“虎脸挂面”,雄伟、怪诞,当地人视其为驱邪镇宅的神物。无独有偶,在我省豫北地区的获嘉县,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用布制作的“虎脸挂面”玩具供幼儿玩耍,据说能起到驱邪护身的作用。 面具起源于史前人类的“图腾”崇拜。面对这些超自然的怪异面具,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混沌初开、风雷闪电、猛兽出没、人兽共存的旷古时代。万物有灵,神人合一。那时,人类自身的脆弱与强烈的生存…  相似文献   

14.
杨德明 《今日民族》2011,(6):F0003-F0003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傣族面具做工精良、造型奇异、色彩斑斓,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至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傣族面具,仍然在一些傣族村寨流传。  相似文献   

15.
鄂西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土家族作为鄂西少数民族中最庞大的一支,因地域的独特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了自身民族的鲜明性和特色性。傩戏是鄂西土家族文化的有力表现形式,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逐步建立,其为鄂西土家族傩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得傩戏的旅游开发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一书发表已经80多年了。80多年来,尽管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但是,这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并没有改变它灭亡的命运。8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风风雨雨,充分说明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至今仍是我们科学分析和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虚假认同:带着面具生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越来越多的都市青年带着面具生活在自己并不认同甚至反感的生活方式中,在日益现实的人生取向背后是方便面化的精神世界,内心里与其不断疏远。如何打破虚假认同的局面,重要的是,青年自身应当正视社会的阴暗面,正视成长的烦恼,坚持积极进取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18.
面具艺术是一种全球性的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化现象,它是随着巫术文化而产生的,是源于原始巫术和图腾崇拜。面具上的装饰纹样、色彩与装饰的造型都是为宗教服务的,并且是随着宗教的影响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韦弦 《台声》2005,(1):24-25
12 月初,陈水扁再次提出 2006 年修宪之后,美国人终于坐不住要出来灭火了。而陈水扁一看到美国人的严肃劲儿,着实吓了一跳,也不得不赶紧往后退。这一幕戏,让我联想到一些关于面具与脸谱的说法。 笔者的专业与研究面具和脸谱相距甚远,但最近读了一篇讲到脸谱与面具的文章,突然悟到其中大有学问。文章说到,古代艺术家根据自己的观察,将人类的面部表情定型下来,成为京剧或戏曲的脸谱。这些脸谱反映古人忠贤奸愚,一目了然,美丑善恶,大致可辨,基本上是那个时代的人物写照。 所以,文章认为,脸谱与面具的最大区别在于:脸谱,在戏剧舞台上,主要作用是…  相似文献   

20.
张会安 《传承》2012,(24):80-81
庐陵面具历史悠久,品类多样,形态丰富,古朴,它在与庐陵民俗相结合时,总是反映出当地民间流行的信仰观念、习俗和人们的理想与愿望。它是中国民间珍贵的艺术品,它对于我们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和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