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禾的话 海伦·凯勒曾说:若我能选择恢复视力或听力,我愿能听见,因为看不见使我与事物隔绝,但听不见使我与人隔绝.  相似文献   

2.
聋哑人,是在无声世界中生活的群体。听力正常的人住住体会不到聋哑人内心的苦痛与孤独。 今年我26岁,刚刚结婚。我新婚的丈夫是我大学同学,他是后天性聋哑。 在此之前,我从小到大一直都觉得很孤独,大家说我内向,其实多半因为我是聋哑人听不见,不会说话。我在聋哑学校  相似文献   

3.
正案例背景小萍是一名听力残疾人,14岁。按理说早该上学读书,而她却因为听力损伤,和外界几乎隔绝,整天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她的父母每个月的收入不多,家中经济压力大,小萍的上学问题就成了家里人的一块心病。服务过程我先是入户走访,亲自沟通。在走访中我与小萍的父母进行了交谈,得知小萍  相似文献   

4.
《中国残疾人》2006,(11):52-53
邵梦我是农村女孩,小时候有听力,现在成了一个真正的聋人。我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很少说话,父母是文盲,有时他们有事对我说,总是大声地喊叫,可是我听不见。我很想和父母聊天,也很想为父母分担一些生活上遇到的麻烦事。请大家给我提供点办法。我该怎么办?神龙你可以教你父母学手语  相似文献   

5.
5岁那年,严重的“流脑”使我走进了无声世界。 有一天奶奶抱着我,给我讲故事,我只看到奶奶的嘴在动,什么也听不到。周围死一般的静,静得压抑,静得沉闷,忍不住我拍拍自己的耳朵,可依然听不见,我再也听不到奶奶讲的美丽的故事了,什么也听不见了! 奶奶的眼眶中溢满了泪水,她扭过头去掏出手帕擦眼睛。一种无形而又可怕的东西慢慢地爬上了我的心头,我突然感到了恐惧,感到我会发疯。  相似文献   

6.
聋人群体是以听力和语言残疾为主的一种社会群众组合体,因与外部言语不通及手语交往具有某种心理上的灵犀和集聚意识所形成的群体,有其特定的生理范畴。不论国内外基本一样。聋人群体有什么特殊性?笔者试论几点,仅供参考。 一、是依靠手语来交往的族群 聋人由于听不见、不能言语,  相似文献   

7.
前些时候,朋友和我说起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朋友是聋人听不见、不会说话,她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说话很好、听力较差,两个人经常去逛街。每当她们一边走一边打手语聊天的时候,她的朋友总是担心别人说自己是哑巴,总是一边打手语一边说话,而且要比平时说话声音高了好多,惹得旁边人都回头看,搞得她很不自在。朋友说:她也不愿意在  相似文献   

8.
康伯,你好: 我是《中国残疾人》杂志的忠实读者。前不久,经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检查,我双耳患了神经性耳聋,听力在60dB以上。我想知道,听力残疾分几个等级?我的听力状况是哪个等级的?如能告之,深表  相似文献   

9.
勇气     
只要能做一朵花,就不要做一棵草。很不幸,我来到这个世界就失去了听力,我曾经为此情绪低落了很久,但心底却被一股潜在的力量鼓励着,凭着这股力量,我一直努力让自己改变。  相似文献   

10.
在20岁以前.我一直认为爸对妈不好——我从来听不见他对妈的温言软语,有的只是他在干活累了或是心情不好时对妈发脾气,所以,我不止一次地埋怨妈:“你怎么就嫁了我爸这个人呢,他对体一点也不好!”每次,妈都以无言的微笑应对我的义愤填膺。  相似文献   

11.
轻松一刻     
轻松一刻一只耳朵一位法官问一群初步选定的陪审员,是否有人有理由不担当此任,其中有个人学起了手。“我的左耳朵听不见。”那人告诉法官。“你的右耳朵能听见吗?”法官问道。那人点了点头。’‘你被留在陪审团了,”法官宣布。“因为我们审案子时一次只听一面之词。”...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聋人 有一双精明的眼睛 我要靠我的眼睛认识世界、认识人生 我虽听不见风声、雨声、读书声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高科技发展时代,为提高聋人听力的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利用电子耳蜗植入物使耳聋患者康复听力,是目前医学最先进的高科技技术之一。它使全球数以万计的严重耳聋和深度听力受损的成人和儿童获得听力,来自美国加州的科来音电子耳蜗能改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盛志耘 《台声》2001,(9):18-19
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赴台驻点记者,我于6月29日至7月29日在台湾整整工作了30个日日夜夜,及时将台湾每天发生的新闻传回北京而身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节目主持人,此次有机会能在台湾岛内和听众朋友亲密接触,更是我的意外收获。失散多年的姐姐找到了 “我失散多年的姐姐找到了!”这是台北听友陈小姐这些天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陈小姐气质高雅,热情开朗,我与她相识在1989年。当时两岸关系刚刚解冻,与祖国大陆隔绝近半个世纪的台湾同胞希望了解祖国,希望得到更多的资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部常常会收到台湾听…  相似文献   

15.
“母亲,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母亲!”一曲彼岸游子的深情吟唱,震醒了我沉睡的梦幻噢,母亲?母亲!我离开你不是也很久了吗?半个世纪前那个漆黑的夜晚,我被拖出你温暖的怀抱,一艘败走的军舰占据了我的庭院回望母亲我只看见你褴褛的衣衫磷峋的双手。从此,我与母亲咫尺天涯……我像一片迷航的孤舟飘在没有码头的海角。再也听不见母亲喃喃的摇篮曲,看不到母亲慈祥的一双眼;再也听不见塞北朔风的呼啸,看不到江南胜火的红花;只看见落日夜夜沉入水中,只听见孤雁日日哀啼天边。从此,我与母亲杳无信音……我是一只断线的风筝,荡在不见归路的天涯。我…  相似文献   

16.
《中国残疾人》2011,(6):4-4
“盲隔绝了人与物,聋隔绝了人与人。”这句话直接体现了聋哑人在与正常人接触时的种种不便。尤其当聋哑人患病,到医院就医时,对于自己的病情就更难表达。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社区残疾人专职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听力3级的重听人,在工作过程中,我发现社会上对听力残疾人有很大的误解.重听,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以为听力残疾人全部都是聋人,都是不会说话不能正常交流的入.其实,重听人,相对聋人来说,是存在残余听力的人.他们有语言能力,表达与常人无异或略有口齿不清,他们自小大多在普通学校里学习,所以不像聋校毕业的学生有机会学到手语,他们也意识不到学习手语的重要性,因为他们能说,能交流,只是有些时候需要重复或笔谈而已.重听人,是介于聋人和健全人之间的尴尬人群,他们受社会的关注度很多时候不如聋人,也少有人了解重听人在生活、工作方面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从背景知识、文章结构、特有词汇及语法特征三个方面对英语新闻广播的听力理解作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为期十七周的听力课程,以期学习者能对英语新闻广播进行有效理解并掌握相关听力技巧。  相似文献   

19.
心之语     
一 也许,这就是命运,当我呱呱落地,降生人世之时就什么也听不见,我走进一个无声的世界; 也许,这就是不幸,当我从母亲的羊水中脱颖而出就啥也看不见,我走进一个黑暗的天地;  相似文献   

20.
两岸文教交流之迫切、之需要,在当今开放的时势之下,几已成为两岸同胞的共识。共识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是:两岸隔绝近半个世纪,使文化的发展在形式或内涵上存在许多差异;缩小差异、增进彼此了解的最有效的手段便是以交流的形式,推进互动,最终为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铺垫坚实。深厚、互容、并存、进步、开放的文化基石。为此,还需要作许多努力。我曾访台作学术交流,回来后有人问我印象如何。我的第一句话便是:直观的印象,从市政建设、交通道路,到人们的穿戴,与东南沿海省市没有太多差别,而且都讲普通话,距离就一下子缩短了C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