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梅 《实践》2008,(10):52-52
蒙卉族具有悠久的史诗文学传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搜集到的大小篇幅不等的英雄史诗约有300余篇(部),“格斯尔”就是其中之一。藏族也有这一史诗,学界叫“格萨尔”。  相似文献   

2.
在果洛采访的几天里,每当汽车穿行在高原腹地那黄褐色的草原上,望着车窗外苍茫雄浑的大野,我不停地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英雄的史诗在这雪域深处传唱千年而不绝?为什么几乎每个果洛人都认定自己是英雄格萨尔王的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3.
从玛沁雪山四处看,祥云罩着大草原,不是七彩黄河唱欢歌,是马背藏戏转神山、从年保玉则往外看,神湖岸畔鼓钹喧,不是牧民跳锅庄,是格萨尔马队战得欢:从狮王殿前往外看,珠姆广场彩旗飘,不是大王征战回,是十二美妃祈祷幸福年。  相似文献   

4.
一只脚穿着旅游鞋.另一只脚却缠着纱布,踩在一只黑色凉鞋上,拄着一支拐杖,一瘸一拐地穿梭在格萨尔广场上.消毒口罩遮去了大半个面庞.帽檐下的两只眼睛深沉、忧伤。4月24日,玉树震后第十一天。我们眼中的结古镇党委书记尼玛扎西。  相似文献   

5.
玉树 你就是传说里 格萨尔爱妃珠姆的故乡吗? 你就是记载中 父亲早已消失的家园吗,  相似文献   

6.
你就是传说里 格萨尔爱妃珠姆的故乡吗?你就是记载中 父亲早已消失的家园吗?玉树,让我聆听你 聆听你的风吹过 这黎明时布满伤痕的土地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母亲河在这里发源 这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富集之地 壮美山河在这里激荡 16万勇敢勤劳的各族人民 共同建设着美好家园 这就是英雄格萨尔的故乡——果洛  相似文献   

8.
在没有文字之前,藏民族用集体记忆传承的方式,记载并传递着古代藏民族各种文化信息。藏族英雄史诗《岭·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格萨尔》)便是藏民族创造力和集体记忆相互作用的最好例证。史诗在青藏高原雪域大地上流传了1000多年,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广泛地从神话、故事、传说、谚语中汲取知识养分,使史诗内容不断充实,成为卷帙浩繁、结构宏伟的巨著。,全诗达200多部(含异文本)、共约100万行,已经整理出来约30多部,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4,(1):37-38
少数党员干部得了“软骨病”,面对诱惑“气短”,见到金钱“手软”,对待名利“眼红”,遇到困难“腿软”,碰到上级“膝盖软”,对待群众“翻白眼”。生理上的“软骨病”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危害生命健康;而精神上的“软骨病”,则会让党员干部丧失理想信念,脱离人民群众,不断腐化堕落,损害党的形象。要医治“软骨病”,需用“三剂良方”,方可割除毒瘤,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0.
想当年,我以“中华民国立法委员”的身份,因公率团登上“西柏林”的“瞭望台”,亲眼看到“东柏林”的景观种种;再过几年,又以“中华民国考试委员”的身份,因公率团旧地重游,观赏“倒塌”的“柏林墙”,东西进出,自由自在,并前往“触摸”那一小段留下供世人凭吊的“围墙”遗迹,感怀多多……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1,(10):47-57
问责制重在“问”,要科学地“问”、规范地“问”,明确“问”的对象,提高“问”的透明度,拓宽“问”的渠道,增加“问”的力度,扩大“问”的范围。只有这样“问”,才能达到“问责一人、教育一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无极”“太极”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通过哲学史的学术梳理可以“说”出汉民族的致思历程,而以文字为认识论,对汉语“极”字作哲学分析,则可以“道”出汉民族本源的生态存在。由此出发对汉语生态哲学进行思考:一方面,对汉语文字进行生态哲学维度的挖掘,汉语文字作为一个生态的系统,可以“道”出汉民族天人合一、心物同源的存在,词汇的边界拓展道出汉民族思维的“活络”;另一方面,从汉语文字角度对中国哲学具有生态意蕴的命题、概念进行开掘,汉语“道”生态,需要哲学学者去“道”哲学,对汉语生态维度的“天地不言”予以哲学的“再言”。“极”高明而“道”中庸,于“静默”的“书写”中突破西方语言哲学“词”与“物”的逻辑,代之以“文”与“道”的学术自觉,探索从让哲学“说”汉语,到让汉语“道”哲学的当代“讲”法。  相似文献   

13.
声音     
《廉政瞭望》2010,(20):4-4
到北京看“城头”,到西安看“坟头”,到上海看“人头”,到苏州看“桥头”,到天津看“码头”,到桂林看“山头”,到南京看“石头”,到海南看“浪头”。到成都看“丫头”。  相似文献   

14.
覃正爱 《唯实》2006,(1):21-22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的“公”,除公共目标之“公”外,必须包括程序性之“公”,而“执政为民”的“民”,在现时代更多地应该是“公民”。  相似文献   

15.
宋志坚 《唯实》2010,(4):94-95
有海外华人回到国内,在某市发现“新生事物”一“维稳办”与“维稳中心”,便在他的博客写下了自己的困惑:其一,何谓“维稳办”?此惑已经有人替他解了,“维稳办”就是“维护稳定”的办公室;其二,既然有了“维稳办”,何以还要“维稳中心”,此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此惑似乎依然未解。前些年,不少政府职能部门都有与其职能相关的“中心”,类似“二政府”,靠着政府职能部门的牌子去“创收”。“维稳办”既是政府的临时机构,“维稳中心”很可能就是他们“创收”的“中心”。这也只是“可能”,如今搞了“阳光工资”,按理是不能再用任何名目去“创收”的。  相似文献   

16.
“平均数”和“大多数”是我们在工作中常用的概念。在有些情况下,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无关紧要;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平均”是有歧义的,必须将“平均数”与“大多数”区分清楚,决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务实、求实,正确把握好“平均数”与“大多数”的关系,防止和纠正那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的倾向,扎扎实实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7.
王涛 《党课》2012,(8):77-78
时下,有些“一把手”,在工作中存在“事无巨细一手揽,大小问题一把抓”的现象。同时,一些部门和单位在工作中凡事也都要抬出“一把手”.以示“重视”,好像一切离开了“一把手”就束手无策、难以办成。于是,什么事都需要“一把手”来抓。不管什么组织都要挂上“一把手”的大名,请“一把手”亲自任“组长”“主任”,不管什么工作都要“一把手”出面。  相似文献   

18.
朱明贤 《唯实》2010,(4):37-39
由“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能得出老子反对“为学”。“为学”与“为道”同为人的能动性的基本体现方式,二者是统一的。“为学”,泛指人吸取知识、升华境界的认识活动,其价值目标是认识“道”以致“善为道”。“道”是可知的,人是能动的,人与道、天、地同为大,因此,人完全可以“为学”以知“道”。“绝学无忧”所绝之“学”有其特定内容,而不是“为学”活动本身,相反,“绝学”以“为无为,则无不治”正是“为学”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片” 宝坻历史悠久,早在封建社会就是“滨海重镇”。金朝定都北京,宝坻撤镇建县,被“列为上县”,县城集市“商贾云集,货置丛繁”“鬻者兼赢,求者不匮”。清代“凡进境者披星戴月,络绎毕至”“自辰至末,肩摩毂击,喧天道途”。自金至今,有“畿内赤县”或“畿辅望县”之称,享有“畿东大邑”“甲于他邑”“京东第一集”之美誉。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在古代与当代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天人观上,传统的“天人合一”或者突出天道,即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屈从,或者突出人道,即“人定胜天”式的主体力量的张扬,而现代的“天人合一”核心思想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天”与“人”的理解上,传统“天人合一”强调“老天”、“神灵”,强调“帝王”、“圣人”等个别人,而现代“天人合一”认为“天”即自然界,“人”即类、群体与个体的统一;在“合”的功能上,传统“天人合一”是一种简单、素朴的消极和合,而现代“天人合一”则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天人合一”现代与传统内涵并非毫不相干,而是继承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是对传统“天人合一”批判性继承与划时代探析发展而来。厘清“天人合一”现代与传统的关系,对于推进生态伦理学研究与和谐社会构建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