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08年6月,中考在即,农三师四十五团中学初三的艾孜热提艾力和班里的同学一样,每天都处在紧张的复习之中,他的愿望是能考上一所重点高中,实现上大学的梦想。然而这一切,都被中考前夕的一场意外击了个粉碎。  相似文献   

2.
哥俩好     
在农一师一团二连,全连的男女老少都知道四川籍职工常启春家有个干活踏实、为人憨厚的维吾尔族弟弟——艾和买提。艾和买提是泽普县农村的一个农民。2000年刚满17岁的他就出门打工挣钱。2001年春,常启春到沙井子找人帮忙定苗,认识了艾和买提,4天定苗工作结束时,双方都对彼此有了好感。艾和买提认为常启春这个老板讲诚信、为人实在;而常启春也对这个干活麻利、老实憨厚的维吾尔族小伙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3.
《兵团工运》2020,(1):20-20
在六师北塔山牧场畜牧一连,孜亚提被各民族职工称为热心肠的好人。1984年,牧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年轻的孜亚提亲眼目睹了父亲卡力甫在牧场各级领导的扶持下,办起了牧场有史以来第一个家庭农场。在农场高峰时期,各类牲畜存栏达千余只,但是随着父亲身体情况每况愈下,牧场经营模式落后单一。  相似文献   

4.
杨莹 《新湘评论》2014,(22):53-53
曾经,我很是不理解父亲在母亲面前的惜言如金。每次母亲买东西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都是两个字:随便。后来,我遇到了他,从最初的你说我猜渐渐磨合到你不说我也懂,我终于明白了父亲所说的“随便”里蕴含着的潜台词:只要是你买的,我都喜欢。  相似文献   

5.
艾尔肯·赫孜家如今是农四师六十四团十四连有名的富裕户。而谁又知道多年前艾尔肯·赫孜家是全连队最穷的人家。由于父亲早逝,艾尔肯·赫孜兄妹5人全靠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地拉扯大。  相似文献   

6.
在农二师二二三团农二连,提起指导员、党支部书记阿西木,大伙都会竖起大拇指,“好样的,亚克西!”. 阿西木,今年49岁,别看他是个维吾尔族汉子,在家可是个模范丈夫.妻子阿满古·沙吾提,43岁,现在园五连承包土地,家中有两个可爱、聪明的女儿,大女儿古力·阿西木20岁,在外上学,小女儿孜来古·阿西木15岁,在本团上初中.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缝纫机是1982年冬季买的,准确地说,是由一头大肥猪换来的。记得买缝纫机的前一天,在中学教书的父亲匆匆赶回家。兴奋地说:"商店的缝纫机到货了,只有7台。我跟小朱(父亲教过的学生)说好了,他答应给咱们家留一台,但明天必须交钱拉货。"时间紧,钱无着落,父母决定把喂了一年的大肥猪上交国营收购站,筹钱买缝纫机。  相似文献   

8.
背影     
母亲从老家来。从火车站接到母亲,穿过车站广场,向停车场走去。母亲年纪大了,走得慢,虽然他放慢了脚步,但母亲还是落在了后面。上了车。母亲心疼地对他说,“你的背怎么有点驼了?是不是趴在桌子上太久了?”他是做文字工作的,每天都要伏案头十几个小时。  相似文献   

9.
<正>当你走进农二师二十四团七连,只要提起伊买提,男女老少都会竖起拇指说:"伊买提,他真行,精通维、汉语言,七连的秋产品采收全靠他了"。伊买提,今年50岁,已是儿孙满堂,是焉耆永宁乡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10年前,他和妻子早出晚归地经营着自家15亩果园。2000年,他看着本乡一部分农民一到7月就到团场打工,直到11月带着厚厚的人民币回来,2001年秋,他亲自跟随这些打工队伍来到团场,看到团场望不到边的经济作物摆在那里,等待着  相似文献   

10.
方寸情深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汽某厂党委宣传科的刘科长。他是个普通党员,但他却有一个高雅的爱好——集邮,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生活经历。 方寸世界 不解之缘 还是在上小学时,受邻居一位上技工学校大哥的影响,小刘就喜爱上了邮票。当时,他家的经济生活比较拮据,买不起邮票,但他越看那位大哥的邮票心里越发痒,他暗下决心:等长大挣钱了,第一件事就要买个最好最大的集邮册,买很多很多的邮票。 1970年,小刘到扶余油田当修井工人,工作虽然很艰苦,但他的工资每月挣到六七十元,比一般工人多一倍,可以有余钱买邮票了。高…  相似文献   

11.
李先生家兄弟姐妹五个,父亲早年去世。1988年,早已经分家另过的李先生见母亲和妹妹住房困难,想把自己的房腾出来给她们住,自己再盖新房。但是,盖房要经过审批,李先生就以母亲的名义向有关部门申请了建房用地。获得批准后,他花了几万块钱盖起了三间北房,入住新房后他让母亲和妹妹住进了自己原来的房子。2004年母亲去世,李先生便把母亲住的房子收了回来。这时候,李先生的弟弟不干了,他说李先生现住房是母亲留下来的遗产,自己有权继承,还告上了法院。  相似文献   

12.
<正>走进五师八十八团大大小小的工地现场总能看见一个熟悉的背影,他就是该团城投公司哈萨克族技术员日斯哈孜,今年28岁的哈孜,从2011年大学毕业坚定的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毅然回到家乡用青春和热情,聪明和才智在家乡的沃土上挥洒、耕耘、唱响青春最动人的旋律。日斯哈孜是第五师八十八团的一名多才多艺的少数名族大学生,高考以美术艺考全疆第六的好成绩考入新疆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专业,在校表现突出,成绩优秀;于2009年加入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眼泪     
母亲穷,所以,供他上学费了劲。那时,他是家中的老三,两个哥哥已经成了家,可因为媳妇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很紧张。像所有农村的家庭一样,母亲在万般无奈之下,向两个哥哥张了口,她说,你们供弟弟上大学吧。  相似文献   

14.
现年50岁的吾加合买提·依明,1984年11月从博乐精河县来到农二师三十六团,种过小麦,包过棉花。1994年初调到畜牧站,当起了羊倌。从此,吾加合买提·依明就成了阿尔金山上的"候鸟",春去冬回,穿梭在四面环山、高寒缺氧、气候恶劣和风沙弥漫、荒凉沉寂的山区,一年难得回家几次。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3,(2):33-33
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梅家河乡三掌坪村的农民谭学军从2010年年初开始,带着瘫痪多年的母亲进城打工。三年来,他背着母亲辗转于八个工地打工。在繁重的工作后,谭学军把自己的所有时间都花在照顾母亲上,喂饭、擦洗,陪母亲聊天,还为了母亲喜欢的口味跑去十几公里外的市场买菜。共事多年的工友都对谭学军这份细心体贴敬佩不已。在他的悉心照顾下,  相似文献   

16.
正理想是造火车我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母亲是普通家庭妇女。儿时印象中,父亲每天下班回家时身上的衣服都是油污,脸上也沾满了煤灰。周边的邻居凡是与火车打交道的,个个形象如此。父亲"跑车"时总带个铁皮箱子,里面装着随身工具和生活用品。每次从外地回来,他都会买几个烧饼,放在铁皮箱里。所以父亲一进家门,我便迫不及待跑去翻他的铁皮箱子。  相似文献   

17.
买他吾拉同志是农十四师一牧场二连租赁承包职工,今年36岁。2001年,买他吾拉同志租赁承包的羊群,经营收入11.85万元,纯收入8.1万元,成了昆仑山上闻名的自营经济致富能手。正如他自己所说:“是党的富民政策暖了我的心!今年净收入比我以前工作16年来的工资总和还要多。”  相似文献   

18.
共产党员高云山是东辽县白泉镇安慈村一组农民,他从1985年开始养鸡,历经十余年发展,现在他的家庭养鸡场固定资产60多万元,年饲养蛋鸡1.3万多只,产蛋13万公斤,产值40多万元,年纯收人超过10万元。他成了当地有名的“养鸡大王”。 高云山富了以后,不忘党员的职责,帮助许多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为了解决养鸡户买雏难、买饲料难。防疫跟不上等问题,经有关部门批准,他于1997年8月创办了“东辽县高云山养鸡协会”。协会吸纳了种鸡场、孵化厂、饲料厂,组建了鸡病医院和服务队,设有本地和外地销售网点,为养鸡户提…  相似文献   

19.
鲁小莫 《党课》2010,(24):84-85
公司扩大规模后,他就很少回家看望母亲。想起来时,就打个电话,跟母亲说上几句话。但大多数时候,都匆匆忙忙的。有时候,母亲那边的话还没说完,他就因为手头上有事情要处理而先把电话挂了。  相似文献   

20.
新伟 《党史纵览》2014,(7):14-20
正1964年,焦裕禄在兰考县委书记任上因患肝癌不幸病逝,年仅42岁。在焦裕禄的葬礼上,他的妻子徐俊雅手牵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几个孩子低声悲泣的情景令人心碎。自从1959年发现焦裕禄有肝病以后,徐俊雅就包揽了家中一切家务,买米买面,劈柴买炭,赶集上店,打醋称盐,"连一条小手绢也没让他洗过"。她知道丈夫工作忙,心疼他,从来不抱怨他不顾家,不入家。而一旦焦裕禄有空进了家,就会被孩子们包围——他抱着小的,背着大的,闲着的胳膊上再挂起一个。每逢这样的时候,也便是徐俊雅最幸福的时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