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巍 《前沿》2009,(13):74-76
民俗是对特定区域、特定群体生活真实而直观的写照;旅游是一种认知不同民族或地域生活和民俗文化差异的行为;民俗旅游产品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基础进行开发,以实现旅游者观赏、了解、领略和参与民俗文化与活动的单项旅游产品;民俗旅游产品的分类与细化研究,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丰富旅游市场、扩大就业。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当前也已经有部分民俗文化被开发成旅游资源,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如民俗旅游同化现象严重、民俗资源环境遭到破坏以及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本文在分析四川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草原民俗:内蒙古旅游产品开发的重中之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巍 《前沿》2008,(4):52-55
民俗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内蒙古草原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悠久,民俗旅游资源既全面又系统,文化底蕴异常深厚。本文就如何充分认识我区民俗资源优势并合理开发民俗文化一宝蕞提出一点建议,目的是突出草原民俗文化对发展我区旅游产业经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论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巍 《前沿》2008,(11):94-96
我区以草原民俗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存在着:开发层次低、旅游线型单一、产品形式雷同、单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此现状,认为发展草原民俗旅游应做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科学规划草原民俗旅游开发的主题,打造精品和名牌;注重民俗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原则,利用草原民俗文化优势,培植高含量的草原民俗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5.
梁柰 《当代广西》2016,(4):54-55
正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民俗旅游开发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商家的青睐,俨然成为旅游企业的消费热点和新颖商机。民俗旅游作为一种弘扬和传承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不仅能够让广大游客和媒体认识、了解广西的独特魅力,塑造广西自身特色的品牌与形象,而且还能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如何充分利用广西自身优势开发、拓展新颖的旅游项目,提升民俗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并建立自身独立品牌,有待我区更进一步的  相似文献   

6.
广西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广西旅游大省是1997年广西区党委、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而建设旅游大省,必须从旅游资源开发这个基础做起,制订出科学的、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战略,才能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占领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旅游市场。一、开...  相似文献   

7.
绵阳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此种情况,笔者提出了下述对策:树立民俗旅游观念,加强宣传和人才培养,强化品牌意识及完善产业链.  相似文献   

8.
崔宁 《前沿》2014,(3):199-200
科尔沁地区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应该以特色专项旅游和民俗旅游为主体,以风光游、原生态游,户外冬季冰雪游为基础,以采风写生游为辅助。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多维方向、不同层次的旅游格局。  相似文献   

9.
反思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旅游资源就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俗事象的总和。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舞台化,再现民俗事象时,扭曲了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二是开发格调低俗或把民俗庸俗化。解决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主要对策应是:尊重民俗,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走精品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正吉林省是多民族边疆省份,全国55个少数民族成分中,吉林省有48个,可以说,吉林省的民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科学开发吉林省民俗旅游资源,对于调整、优化吉林省旅游产品结构,丰富吉林省总体旅游产品内涵,加快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一、吉林省民俗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吉林省民俗旅游资源总体上看,呈现出如下特征:一是  相似文献   

11.
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有识之士疾呼保护民俗文化的背景下 ,本文从参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出发 ,探讨各个主体在民俗资源保护中的责任 ,同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下“实”功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乡村文化旅游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现实载体,也是推进乡村振兴强有力的"发动机"。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广西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有基础、有条件,但乡村文化旅游的规模效益、品牌知名度、客流量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广西乡村文化旅游业存在文化旅游产品供需错位、基础设施薄弱、营销理念滞后、服务水平不高、要素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短板。  相似文献   

13.
崔进 《理论月刊》2002,(11):84-85
民俗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其独特形式出现在今天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活动中精彩纷呈。本文重点论述了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三峡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容及开发原则以及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论民俗文化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丰富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继承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认为: 少数民族文化是特色文化,特色文化具有文化优势且可以转变为经济优势。旅游业本身是文化性 很强的产业,合理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对民族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发展。文章从旅游产品的供求关 系说明了市场需求是文化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基本动因,只要能向市场提供文化品位高,具有乡 土特色的民俗旅游产品,就能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15.
韩巍 《前沿》2009,(8):105-107
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开发潜力。将草原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并有效的开发,既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又可调整产业结构,还可发展旅游经济。应把握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面临的机遇,充分吸取经验、摒弃教训,确保内蒙古草原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相似文献   

16.
杨树哲 《传承》2001,(1):21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人们已逐渐认识到,民俗的确是一宗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但如何科学地、合理地去开发和利用这一珍贵的资源,使之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呢?笔者拟从民俗自身的特性出发,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应遵循的若干基本原则作粗浅议论。一、文化性原则也就是在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建设民俗旅游项目时,要高度重视其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挖掘,要力求做到“神”似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形”似。一位日本学者在专程游览了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村后指出:“民俗文化村,是中国最豪华、最美丽、最富于创造的旅游景区,它…  相似文献   

17.
位于广西北部的桂林市区、龙胜、三江、融水、罗城、宜州、环江共两市五县,是汉、壮、瑶、苗、侗、毛南、仫佬等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保留了较为完整而又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自然风光——桂林山水、龙脊梯田等独特性旅游资源和诸多奇特秀丽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而且聚居着广西的大部分民族,其中仫佬、毛南为此区域所独有,民族风情绚丽多姿,民俗资源禀赋之奇特,为国内之罕见。近年来,桂北的民俗旅游资源已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但与丰富的民俗资源相比,许多优秀的民俗旅游资源仍藏在深闺人未知。因而,如何  相似文献   

18.
西南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以广西为释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等西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虽初见成效,但也出现了“发展性破坏”等深层次问题。只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开发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刊中报     
《世纪行》2012,(9):23-26
湖北三国文化主题游座谈会召开 本刊讯8月28日,由省政协主办,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省旅游局承办的湖北三国文化主题游座谈会在赤壁市召开。这次会议是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化落实省政协主席杨松6月中下旬率团访问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成果,回应日、韩、马各界人士“三国文化游”热忱而召开的。杨松指出.湖北是三国文化资源大省,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在海内外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面临着难得机遇。我省在发展三国文化主题旅游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存在着景区分散、开发模式滞后、精品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发展离不开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提高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效率,就必须有科学的开发思路和文化安排,形成以高、精、特为龙头,以历史遗存为力点,以自然休闲为铺垫,以民俗文化为大观的开发结构,从而弘扬本地主题文化,突出本地文化特色,增强旅游景区和景点的吸引力,推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开创旅游事业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