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全球治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当今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于历史转折点上。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必须坚持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遵循维护与创新完善相结合、坚持从国情出发和发展中国家定位,坚持权力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等原则,弘扬共建共商共享的理念,把握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
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扶贫及法律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扶贫的本质是政府与社会、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合力”.我国在20多年的合作扶贫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并在微观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整体上也存在权力结构失衡、权责不对等和泛行政化的问题.新的历史时期从合作文化软约束到理性法制硬保障,需要以《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扶贫框架协议》的形式增强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刚性,强化合作扶贫的督察与督查,并落实合作扶贫的司法审查.扶贫权力与法律之间的建构是从善治到法治的动态演进.  相似文献   

3.
"整体政府"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公共管理改革的新趋势"。整体政府"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整体政府"因其在价值上的正当性、目标上的可接受性及其较好的绩效而具有了合法性。其以重新中央集权化、大部门治理和伙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权力关系的调整,达致了权力关系的平衡。另外,"整体政府"与既有政治文化的适应及其对新的公共管理文化的培育,使其具有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刘斌  刘颖 《外交评论》2022,(4):110-132+7
基于经典的结构性权力理论,本文意在解释全球结构性权力的变迁历程和主导因素,从理论和现实层面重点分析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结构性权力由生产主导逐步转向知识主导的过程。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叠加,全球价值链体系发生急剧变化,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加速萎缩,各国越来越强调国家经济安全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伴随着知识权力地位的提升,全球结构性权力治理的主体正逐渐由市场转向国家,全球结构性权力的主导力量和主导国家也在加速变迁。在此背景下,中国应牢牢把握全球结构性权力洗牌的关键机遇期,灵活运用国家和市场两种力量,抢占知识结构性权力制高点,强化生产结构性权力优势,补齐金融结构性权力短板,全方位提升整体结构性权力和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5.
基于经典的结构性权力理论,本文意在解释全球结构性权力的变迁历程和主导因素,从理论和现实层面重点分析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结构性权力由生产主导逐步转向知识主导的过程。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叠加,全球价值链体系发生急剧变化,跨国公司主导下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加速萎缩,各国越来越强调国家经济安全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伴随着知识权力地位的提升,全球结构性权力治理的主体正逐渐由市场转向国家,全球结构性权力的主导力量和主导国家也在加速变迁。在此背景下,中国应牢牢把握全球结构性权力洗牌的关键机遇期,灵活运用国家和市场两种力量,抢占知识结构性权力制高点,强化生产结构性权力优势,补齐金融结构性权力短板,全方位提升整体结构性权力和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6.
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的突发事件极易成为舆论中心,引发喷涌状的网络舆情。由于网络舆情应对体制、机制存在缺陷,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缺乏正确认识和基本应对方法,因此在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中普遍存在着应对不当、处置不力、引导无方的问题,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在互联网与网络舆情深度互动的现实背景下,以创新思维,健全联动机制、预警机制、处置机制、引导机制和管理体制,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不仅是重塑政府形象的必要,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具体表现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社会权力与政治权力同属于权力的范畴,是权力在不同领域中的运用和具体体现。社会权力与政治权力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权力是政治权力的源泉;社会权力与政治权力互为补充;政治权力往往凌驾于社会权力之上,并可能走向腐败。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会的到来伴随着社会权力结构的转变,西方学者关于网络社会权力的论述背后隐含着国家——社会对立的理论预设。在国家与社会民众利益一致的情况下,网络社会的到来不仅不会造成国家——社会的权力冲突,并且将提供一种新的沟通权力和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中国特有的国家——社会信息反馈机制,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共识需求,但是有必要在网络社会中获得新的发展。国家与社会间网络政治沟通机制的建立,将进一步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效率,增强治理过程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建立起国家与社会间的共识,从而实现国家在网络时代的治理合法性提升。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会时代的政府组织结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人类已经处于新的历史阶段,一个新的社会组织结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网络社会并不仅指虚拟社会,而是囊括现实与虚拟的连续统一体,是以互联网为核心连接的人类社会新的社会结构与形态。网络社会具有与传统社会本质不同的结构、特性,就结构而言在横向体现为非中心性,在纵向体现为非科层性,而从网络社会的特性而言,还具有跨时空性、超流动性等特点。这些与传统社会结构截然不同的特性使得网络社会中的各种组织结构与其在传统社会中的形态都有所不同。政府是最大的社会组织,也相应会产生新的组织结构变化。本文分析了这种变化,认为政府组织必然会以打破传统严格科层化而形成各种多样结构的混合体,最后本文提出了若干政府主动适应这种时代转型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民众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但随之而来的网络公共舆论危机也困扰着我国政府。政府在应对网络公共舆论危机方面存在回应不及时、态度不积极、信息公开不完整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采取监测网络舆情,及时发布权威消息;建立处理机制,勇于承担相关责任;解释事件原委,配合传统媒体发布等措施,解决好网络公共舆论危机,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霸权治理与全球治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庞中英 《外交评论》2009,26(4):16-20
美国治理世界? 《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段著名的话,我国国人一般集中争论谁是“劳力者”和“劳心者”或者“食人”和“食于人”的区分。其实,从政治学的角度,“治人”和“治于人”的关系比“劳心者”和“劳力者”的分别更重要。  相似文献   

12.
白沙天 《外交评论》2006,4(6):41-48
本文讨论了欧洲和中国软实力政治对于东亚地区治理过程以及全球治理的影响。文中笔者重点讨论了欧盟及美国对东亚地区特别是对中国政策的特点;指出了二者的区别所在,及其对东亚地区化进程以及东亚地区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通过比较,说明软实力对于地区治理及全球治理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孙吉胜 《外交评论》2020,(3):1-22,I0001
当前世界秩序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也深受影响,大国围绕全球治理话语权的竞争日益激烈,全球治理面临治理困境甚至治理失败。全球治理话语权既体现为参与治理的权利,也体现为贯穿治理过程的权力,具体化为治理主题、治理议程、治理平台、治理制度和治理人才等多个方面,反映治理理念之争、话语之争与制度之争。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努力创建新机制和新规则,推动现有国际制度改革,提出中国倡议和方案,分享中国治理理念,参与全球治理人才竞争。未来中国需继续加强外交能力,提升全球治理话语权,挖掘和凝练全球治理理念,完善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加强全球治理制度能力建设,提高制度性话语权,培育和动员社会力量,做好治理人才培养和储备,以真正成为全球治理强国。  相似文献   

14.
全球城市和全球治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关联。对于这种关联,以及全球城市在全球治理中主体地位的提及和理论上的论证,散见于有关文献当中,以全球城市的主体性为对象的经验研究和系统性总结还很少见。本文以现有的文献为依据,从城市外交、全球城市网络和全球治理领域三个方面,对全球城市展现出的主体功能进行归纳梳理,提出全球城市作为全球治理主体的经验验证问题,希望对全球城市在全球治理框架中的行为主体作用,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全球环境治理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薄燕 《外交评论》2006,(6):56-62
全球环境治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体制。然而,这个体制是有效的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首先界定了全球环境治理有效性的概念和前提,然后分析了全球环境治理体制的功能与要素,随后根据确立的分析框架,评估了现有全球环境治理体制的有效性,并且认为该体制的有效性得分是中等偏低的。这也表明了该体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论文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政治视阈下当代中国的政府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网络政治的发展给政府治理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有技术上的,也有制度上的。增强网络政治视阈下当代中国政府治理的有效性,必须构建以法律制度、基础设施、网络政府为基础的,以政府治理为核心、多中心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随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这些全球问题的解决已经远远超出了某一个国家的能力,而是需要全球的共同治理。中国是现代国际社会发展最快的国家,国家实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社会对中国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要求中国在全球治理当中承担更多的责任。面对国际社会的这种呼声,中国应该如何来处理,要不要承担责任,如何承担责任以及承担多大的责任,这是中国政府当前所面临的舆论压力。  相似文献   

18.
主场外交是在一国境内举行的多边外交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其目的在于促进本国的国家利益,增强本国的国际影响力。当前全球治理面临民主赤字、效力不足、领导乏力等问题,要求中国等新兴国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随着中国实力增强,国际社会也期望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需要创造更多的平台与机会来促进国际共识和共同行动。十八大以来,中国通过大力举办和开展主场外交,提升国际话语权、加强对国际制度的参与和塑造、优化国际形象和增加国际贡献,增强了自身的战略能力,促进大国实力更有效地转化为国际影响力,推动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有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从博鳌亚洲论坛到G20杭州峰会,从塑造国际共识到促进共同行动,中国的主场外交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也存在国内协调、政策落实、长效机制、成本优化等问题,需要在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聚合作用、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制度效能、增加透明度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众多的全球性问题,催生了全球治理理论的兴起。解决全球性问题超出单一国家的能力范畴,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对全球治理理念的不同理解,影响着治理模式的构成及对治理的有效性形成制约。在对权力至上、制度至上和层级划分治理理念的差异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从治理主体、机制和手段方面考察全球治理模式的新变化,可为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内选择合理、恰当的角色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20.
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1971年,施瓦布先生倡议创建了世界经济论坛(WEF)。迄今30多年间,该论坛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日益增强,被誉为"经济联合国"。本文根据他2008年9月在外交学院的演讲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