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国华  高嵩 《世纪风采》2006,(12):27-29
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在伟大的长征中,有三位开同元勋各失去了一支胳膊,他们分别是左臂上将嘏炳炎、右臂中将余秋里、左臂中将晏福生。在长征路上,他们痛失胳膊背后的感人故事令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2.
冯晓蔚 《党史文汇》2006,(11):21-23
"老少人八口,举家事长征".这是人们对老红军侯清芝一家八口参加长征这一壮举的吟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的伟大长征,参加者约有20万人,结束时到达陕北的仅剩3万,而举家八口参加长征,这大概仅有侯清芝一家吧!  相似文献   

3.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造成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得红军不得不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的胜利,铸就了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4.
2006年10月19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日."长征"是一次震惊中外的大进军,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毛泽东曾给予其相当高的评价,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所谓的"长征",一般是指1934年10月16日到1936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甘宁一带的战略大转移.其中走得最远的红一方面军,一共走了二万五千多里,所以称"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了集中地再现中国工农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长征壮阔艰险的场面,从而激励后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更大的贡献,特根据所掌握的史料写成此文.  相似文献   

5.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形成的长征精神,为红军取得长征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弘扬长征精神,对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6.
丁金栋 《党史文苑》2006,(10):18-21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遐迩闻名的大连"红军村"老将军们,回顾了长征时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个片断和故事,带我们走进七十年前那段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岁月.  相似文献   

7.
陈立平 《广东党史》2016,(10):41-42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1996年《,广东党史》杂志在第5期刊发了刘寒的《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粤籍人员》,确认"中央红军中,粤籍人员参加长征的有61人"。该文对粤籍红军长征史料作了开拓性的研究,成为当时广东史学界关于红军长征史料研究的一项较重要的成果。该文提出的"61人说"成为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结论。2011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时,有学者在天涯、新浪等网站发表了关于"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广东籍人员名单"的博客,所列名单也是61人。随着广东地方党史资料的挖掘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粤籍人员增加了新的成员。本期刊发的两篇文章分别论证了东莞籍的范伟和潮汕籍的王慰农参加了中央红军的长征。我们相信,随着史料的挖掘和研究的深入,这个"61人说"的名单会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8.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我们隆重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缅怀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的光荣传统,颂扬长征的革命精神,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实现安徽奋力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七十年前的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结束了历时两年、历经十几个省、总行程达数万里的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是一支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作为党和军队主要领导人之一的王稼祥同志,对遵义会议的召开和红军长征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朱德在红军长征中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党和红军的高层领导人中,只有朱德经历了两年长征的全过程.他作为红军总司令,在对红军摆脱"左"倾军事错误、重新确立毛泽东正确领导方面,对克服张国焘分裂主义、维护党和红军团结统一方面,对红军在极其恶劣自然环境里求得生存方面,对长征中军事统战工作方面,以及对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在西北大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肖华创作的<长征组歌>中这段歌词,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于红军取得长征胜利所起的重要作用.而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则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这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  相似文献   

12.
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下旬,中央红军主力8万多人从江西瑞金一带出发西进,开始长征。并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中央红军随后同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合,从而结束了长征。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最远行程约2.5万里,转战11个省,完成了向西北的战略转移,从而在陕甘地区  相似文献   

13.
胡兆才 《党史文汇》2006,(10):21-26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是中央红军在经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敌强我弱的劣势环境下,如何迈出长征第一步,赢得突围胜利的?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70周年,宁化人民为中央苏区的发展和中央红军的长征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几年,践行"走走党史",中央红军的长征路"走"过了,中央苏区的其他地方包括闽西南片的6个县也"走"过了.这次应邀参加宁化纪念长征的活动,同时也对包括宁化在内的原属中央苏区闽西北片的几个县作点党史调研.我对宁化党史的了解很有限,对中央红军的长征与宁化这个问题也没什么研究.这里,就接触到的材料讲三点想法.  相似文献   

15.
坚持真理、坚定信念、开拓创新是长征文化形成的历史特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进一步坚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时期的革命精神,充分利用长征文化资源,对于补充党员干部群众的精神"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胜利完成,极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鱼恩平 《党史纵横》2006,(10):10-13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当我们在缅怀和颂扬领导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老一辈革命家和众多英勇的红军将士并追忆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时,有一人不能忘记,他就是在长征中为维护党的团结、争取红军长征的完全胜利立了大功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肩负重任历尽艰险从苏回国寻找中央红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后,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电讯联络中断,失去了联系。虽然陈云于1935年6月受党派遣退出长征并转道上海于8月抵达莫斯科,使得共产国际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了解了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一些情况,但由于和我党没有建立起通讯联…  相似文献   

17.
彭德怀对长征胜利的重要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红军主力部队的重要领导人,彭德怀在当时内忧外患的严峻条件下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对红军长征的进行和胜利起了重大作用.表现在:军事上,为红军突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功绩卓著;政治上,全力维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协助毛泽东,为红军长征的完全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战胜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和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今天,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早已举世闻名,但却很少有人知道70年前"长征"一词是怎样产生的,二万五千里路程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长期以来,国内外史著和历史学家对此均有不同的说法.那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究竟是怎样来的呢?  相似文献   

19.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它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次具体的会议上,而应从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来考察其逻辑进程,区分出"狭义遵义会议"和"广义遵义会议"。对于"广义遵义会议",应联系大革命失败以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斗争和毛泽东的重要贡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红一方面军被迫长征,长征初期的困境及反省等史实来加深对其历史背景的认识;应联系遵义会议之前的系列会议(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的具体经过,以及之后的扎西会议、苟坝会议、会理会议来全面理解其内容和历史进程;最后还应明确其对长征胜利、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06年以来,长征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关于长征基本问题,学者们通过实地考察、系统整理、跨学科研究等方法进行了一些新阐发;关于长征历程,宏观上的辩证分析和微观上的据理释疑等均颇为可观,各路红军以及相关重要军事行动的研究成绩斐然,呈现出全面开花的新局面;关于长征中的中国共产党与红军,学者们比较关注党的政治民主建设、长征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会议尤其是"大遵义会议"等问题;关于长征精神,学者们在对长征精神基本内涵和现实价值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对遵义会议精神、黎平会议精神、六盘山精神等"长征子精神"也进行了探讨,实现了研究视阈的新拓展;关于长征文化,学者们围绕长征文化基本问题、长征文学艺术、长征红色资源等进行了广泛讨论,发出了构建长征学的倡议和组织长征路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推动了研究路径的新突破;关于长征人物,学者们在以长征女红军为代表的群体研究和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为代表的个体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史实考证和人物评价等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新进步。长征研究要承前启后,还需要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聚焦的方向和更加专业的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