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由上海市哲学学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共杨浦区委宣传部、中共杨浦区委党校联合主办的"党的光辉历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专题论坛,在上海市举行。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2.
《中庸》"天命之谓性"命题中的"天"范畴具有人格神意义,属于宗教之"天",然而学界不乏将其超拔为形而上学之"天"的观点。持此观点者既有理论上的客观依据,也有论者主观上的意图,但都是以用西方哲学诠释中国哲学为前提。这种以西释中的思维方法和理论构建,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哲学的殊胜之处,故而学人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构建过程中,不能不对这一方法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费尔巴哈论》是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因其文字通俗、简洁易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中具有明确应用意识的哲学理解与阐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何谓哲学"所作的"科学"理解,铭刻了纵深的思想史印记。重温《费尔巴哈论》的内在逻辑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科学和历史科学的关系以及哲学在现实生活的实际应用仍将具有持续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对《精神现象学》(还有《逻辑学》)的研究中,他自己的问题仍然是从对应的黑格尔的问题追查中提出的,这绝不是像人们通常所做的那样马克思将自己融入到对黑格尔的诠释中,相反,恰恰在其中,他瓦解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以及一般形而上学并带入一种新的道路。在这一新的道路中指向具有科学精神的哲学新基础的意向是充分活跃的。在作为哲学所要求的严格"科学"意义上,马克思的与黑格尔之间存在着原则性的差别。按照这种观点,我们要说马克思在他的讨论中重申了由基础往上的哲学之构想,这与关于意识本身的科学对自然自然主义认识或精神构想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是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论述被视为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存在学术差异的重要论据,但在几乎写于同一时期的<卡尔,马克思>中,列宁强调研读恩格斯的著作对于理解马克思的重要性,提出"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见解.重审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需要经过审慎的互文解读,考量作者同一时期创作的文本群.在列宁诞辰140多年后的今天,重审列宁关于"理解马克思"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两段论述,对我们深入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易经>和<尚书>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两个重要源头.阴阳是支撑<易经>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的和谐与平衡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易传>在解释<易经>时提出了"保合太和"的思想.<尚书>阐发了"协和万邦"、"和恒四方"的政治理想."合和"与"和合"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司马迁的<史记>在<尚书>的基础上,较早提出了"合和"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合和"思想,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是艾思奇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为纪念和缅怀这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人民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驱者,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和上海市哲学学会共同举办"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学术研讨会.会议围绕艾思奇同志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探索与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主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8.
曾凡跃 《求实》2012,(8):29-32
虽然改变世界同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观的主旨,但它们所阐释的改变世界的思想维度和语境存在差异:第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侧重于从新旧哲学旨趣的根本区别的角度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则侧重于从新哲学形态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第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中强调改变世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自身的问题域中强调"全部问题"都在于改变世界;第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纲领性文献所蕴含的改变世界的思想主要是一般思想原则,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改变世界则是其深化和具体化。根据以上差异,有必要就学界长期流行的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些误读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是"人民哲学家"艾思奇诞辰100周年。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年轻的艾思奇在《读书生活》杂志上连续发表了24篇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章。后来,这些文章以《哲学讲话》集结出版,并在第四版时更名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与艾思奇在哲学思想上有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是毛泽东对艾思奇哲学著述的阅读和借鉴,其表现是毛泽东学习吸收了艾思奇的哲学思想和叙述方法;二是毛泽东与艾思奇的哲学交往和共鸣,两人通过私人交谈、组织哲学研讨会等互相启迪;三是艾思奇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吸收和传播,其表现是艾思奇在著作中吸收毛泽东的哲学观点,并致力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全面和深入传播.艾思奇到达延安之前,主要是他的著述影响毛泽东;至延安后,为两人相互影响阶段;到北京后,主要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影响艾思奇.  相似文献   

11.
杜梅萍 《前线》2015,(2):7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包括丰富的原创性思想,涉及了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学说,马克思重要思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活水和思想基因。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我们也可以说,《手稿》是马克思重要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手稿》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一个大纲,也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首次较全面的深刻批判。在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的同时,马  相似文献   

12.
王虎学 《唯实》2008,(9):36-39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作为伦理学史上的经典文本,影响深远.学界有关"实践哲学"的研究和对"实践"范畴的探讨莫衷一是.厘清"实践"范畴的来龙去脉和内在思想理路需回到亚里士多德的文本中去,彰显"实践"的原初理论语境,澄明"实践"概念,进而确立"实践"的坐标.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该文本自前苏联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第一次全文发表以来至今,始终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热点所在。国内学者近年来关注该文本特别是其中"费尔巴哈"章这一残篇的编排与考据工作,同时引发人们进一步研究该文本内蕴的哲学主题,这对深入研究马克思哲学文本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俄罗斯学者巴加图里亚多年前曾提出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著名编排方案,同时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生成地这个角度解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前者,国内学者已耳熟能详,而后者同样是巴加图里亚的关注重点,本文着力发掘巴加图利亚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解读,从中探求对当前《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资本论》不仅是关于"资本"的经济学著作,而且是关于"存在"的哲学著作。马克思和"哲学家们"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把"存在"视为某种与人无关的超历史的存在,而前者则把"存在"理解为现实历史的存在。要真正把《资本论》理解为不仅是包含了哲学思想的经济学著作,而且本身就是关于"存在"的哲学巨著,决不能绕开对《资本论》逻辑开端的"商品"的存在论阐释。对"商品"的存在论阐释,是在根本上回击那种把《资本论》庸俗化为流俗的经济学著作的观点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5.
《老子》以"道"为逻辑出发点,将诚实守信视为人生理应追求的道德境界,更是彰显人的道德性存在不可或缺之本,并从"道"、"德"及二者关系层面深刻阐释诚信何以存在的内在缘由。在此基础上,通过经由"敬畏天道"到"敬畏德性"的逻辑进路和哲学智慧,阐明践行诚信品性的必然要求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下简称《批判》)是马克思系统批判黑格尔思想的第一部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在此著作中,"人民主体"思想构成了《批判》的思想基础和哲学灵魂。马克思从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权力的主体、立法的主体、自由的主体,利益的主体等维度深刻论述了人民在参与国家生活的主体地位,处处彰显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对现时期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概念,初步建构了自己的民主思想。马克思阐明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为真正的民主制提供了哲学前提。马克思通过否定黑格尔的君主主权论确立了人民主权论,奠定了真正的民主制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民主制将通过立法权和普选权实现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统一,私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王鲁玉 《世纪桥》2008,(1):27-2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哲学史中富有转折性的意义,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路框架是:宗教问题是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切入点;实践问题是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基础;人学问题是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核心;新唯物主义问题是其哲学变革的理论归宿点。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框架中开出了他伟大的哲学革命的路向。  相似文献   

19.
2000年3月5日,上海3家最有影响的报纸《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都在第一版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谢希德同志逝世"为题,报道了谢希德教授于2000年3月4日在华东医院逝世的噩耗。报道中称谢希德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第七届政协主席,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20.
王晓红 《求实》2013,(2):26-30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自然存在前提论、实践活动论、异化自然论、人化自然论。对手稿中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