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的防灾意识薄弱与“温水煮蛙”实验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果我们所处的城市经常发生灾害,我们的防灾意识也就像“沸水之蛙”一样自觉进行防范,时时刻刻如履薄冰,但事实上龙卷风、热带风暴、地震等自然灾害在我国多数地区都不是常常发生,有些地方甚至数十年未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因此公众的防灾意识淡薄,对灾害麻痹大意,面对灾害时很难作出正确的应急反应,就会像“温水之蛙”那样感觉不到灾害的威胁,我行我素。“增强防灾意识”  相似文献   

2.
2013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这一定位是对去年主题“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细化和具体化,它抓住了防灾减灾文化建设的关键,即弘扬防灾减灾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政府、组织和个人具备较强的灾害风险识别能力、掌握相应的减灾技能,这也是防灾减灾意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大力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指示和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国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落实,民政部与国家行政学院合作,在2005年年底共同举办了“地市级领导干部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专题培训班”。本次培训对提高地市级领导的灾害防范意识和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建立高效快捷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灾害治理作为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的政府行为,包含丰富的风险意识与政治危机意识。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灾害史范畴出发,聚焦“灾害一社会”的互动关系,不难发现,灾害的发生不仅构建了中国历史时期“灾荒社会”的基本样貌,也同样为荒政制度的逐渐成熟提供了契机,实效荒政是民本思想的实践,也是古代治灾行为的重中之重。古代治灾行为的实践与古代灾害的意义建构之间形成了相互回应、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的循环作用机理,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大致轮廓,也使得灾害成为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维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灾害治理作为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的政府行为,包含丰富的风险意识与政治危机意识。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灾害史范畴出发,聚焦“灾害一社会”的互动关系,不难发现,灾害的发生不仅构建了中国历史时期“灾荒社会”的基本样貌,也同样为荒政制度的逐渐成熟提供了契机,实效荒政是民本思想的实践,也是古代治灾行为的重中之重。古代治灾行为的实践与古代灾害的意义建构之间形成了相互回应、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的循环作用机理,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大致轮廓,也使得灾害成为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维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苗家平 《中国减灾》2011,(10):60-6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轻各种灾害危害,针对农村民居抗灾能力薄弱、农民消防意识淡薄,农村民房因火灾、暴风、洪水和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倒塌、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云南省大姚县启动农村民房灾害保险工作。农村五保户、孤儿不用出一分钱,由民政部门全额为他们办理住房保险“埋单”,全县1615名孤寡人员从中受惠。  相似文献   

7.
2011年9月14-17日,“亚太气候移民的政策响应”地区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亚洲发展银行总部召开。会议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亚太地区气候(灾害)移民的政策响应现状、存在问题和下一步计划进行了专题讨论。旨在呼吁政府、国际组织等各方关注气候(灾害)移民,提升将移民纳入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的意识,降低区域脆弱性与面临的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8.
金晓霞 《中国减灾》2011,(11):38-39
2011年9月14-17日,“亚太气候移民的政策响应”地区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亚洲发展银行总部召开。会议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亚太地区气候(灾害)移民的政策响应现状、存在问题和下一步计划进行了专题讨论。旨在呼吁政府、国际组织等各方关注气候(灾害)移民,提升将移民纳入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的意识,降低区域脆弱性与面临的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9.
金磊 《中国减灾》2006,(7):14-15
对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而言,更应从灾难中树立灾害预警意识,最大限度地应对城市“新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0月13日(星期三)是今年国际减灾日。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确定,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了解今日灾害,为了明天平安”。其目的是,从过去的灾害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人们的减灾意识,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准备。让居民认识到社区的风险,并学会与风险共存,这是减少灾害损失的关键措施,特别是有关地震、洪水和火山爆发的避灾和减灾知识。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也包括非正式的社区会议和讨论等形式。青少年应当是减灾意识和灾害文化培养的关键。青少年在学到相关知识后,可以向他的朋友,家人传播,并能有效配…  相似文献   

11.
李贵明 《中国民政》2013,(12):47-48
灾害发生不仅仅是由于大自然外力的影响,还有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脆弱性的作用,正是在这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风险并转化为灾害。因此,在减灾救灾工作中,必须树立起灾害“可预防”、风险“可管理”的意识,全面加强减灾救灾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从源头上防止或减少(减轻)灾害的发生,实现从被动救向主动防的转变。笔者认为,全面加强减灾救灾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必须做到以下五个”坚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04,(10):1-1
2004年10月13日(星期三)是今年国际减灾日。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确定,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了解今日灾害,为了明天平安”。其目的是,从过去的灾害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人们的减灾意识,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3.
郭强 《中国减灾》2004,(1):35-37
灾害意识对人们的防灾减灾有重大影响。建立科学的灾害意识,人们对面临的灾害就会处于有准备的主动状态,相反,如果人们没有灾害意识或者没有正确的灾害观念,忽视防灾工程的建设,灾害到来便会措手不及,从而增加灾害损失及人员伤亡。因此,我们应加强对灾害意识的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减灾》2014,(12):30-31
为切实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湖南省民政厅始终坚持防灾减灾“重在行动、贵在坚持”的理念,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深入排查灾害风险隐患,广泛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积极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大连干部学刊》2013,(6):63-63
“中国式灾害救援”体系的出现,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内在逻辑.它是在继承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的荒政遗产,借鉴发达国家防灾救灾经验,并总结新中国建立后应对历次重大灾害考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救援体系。其基本内涵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其在“中国式灾害救援”体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中国式灾害救援”体系的有力保障:政府力量、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威海市公安机关针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新特点和治安防范面临的新问题,以防控可防性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为重点,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提高全社会的防范意识和能力,提出并实施了“心理防范工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试论灾害意识及在减灾实践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强 《中国减灾》1992,2(2):20-22,10
灾害意识在人们同灾害斗争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加强对灾害意识的调查研究工作。日本从1982年开始,把灾害意识的调查研究作为灾害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比如,日本东海大学贺世治等人开展的关于沿海居民防水防灾意识长期变化的考察;名古屋工业大学尾正志等人进行的对名古屋市南部集中暴雨灾害(1979年9月10日—13日)  相似文献   

18.
苑迪 《中国减灾》2008,(9):F0002-F0002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我国首个用于灾害监测预报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从1991年到2008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经过17年的建设.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和汗水.终于初战告捷。成功发射“环境减灾”A、B星,是提升我国综合减灾能力、构建灾害监测预报体系的重大举措,它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强大灾害监测能力,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减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完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提供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9.
基地专页     
《中国民政》2006,(7):57-57
九江市推行“分灾种、小区域灾害管理模式”江西省九江市民政局在全市推行“分灾种.小区域灾害管理模式”。根据所辖区域的地理特点和灾害特征.对所辖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灾害易发情况.科学划分灾害管理区域,并根据区域  相似文献   

20.
<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众多,沿线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危害大。为了更好理解“一带一路”沿线的灾害风险与共建国家灾害应对能力,本文以几个典型国家的重特大自然灾害为例,介绍当地的灾害风险与减灾救灾能力,呼吁国际社会加强与当地的灾害防治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