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应急管理》2014,(1):F0002-F0002
1月2日19时30分,我国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考船在澳大利亚“南极光”号极地考察破冰船配合下,成功营救在南极遇险的俄罗斯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上的52名乘客。“雪龙”号船准备撤离浮冰区继续执行后续考察任务时,所在地区受强大气旋影响浮冰范围迅速扩大,造成“雪龙”号及船上101名人员被困。  相似文献   

2.
三进南极     
郭琨 《瞭望》1987,(26)
1986年10月,正当南极进入一年一度的黄金季节——夏季的时候,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乘坐“极地”号科学考察船再次开赴地球上这块神奇的大陆。 “极地”号共有乘员127人,其中包括考察队员89人,这些队员来自全国34个单位,平均年龄37岁,半数以上的人具有大专文化水平。他们依靠理想、纪律和拼搏的“南极精神”,胜利完成了这次考察队的扩建完善长城站、进行陆上和南大洋科学考察、试捕磷虾、进行环球航行科学考察的任务。日夜奋战 抢卸物资 第三次南极考察队于1986年12  相似文献   

3.
“我们从探险家的乐园归来, 留下探索者的艰辛; 我们从科学的圣地归来, 把硕果奉献给母亲。” 这是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金庆民今年初考察南极文森峰山区后写下的诗句。她是世界上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地质学家,她为中国在文森峰山区首次发现了一个大铁矿。  相似文献   

4.
南极安全是南极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主要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南极安全变化及其影响,已经在传统安全领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全球范围和特定地域内进行了扩散,形成了南极安全影响扩散的不同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当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立足南极变化与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客观关联,采用分类和分层的方法来归纳我国具体的南极安全利益,以形成系统全面的南极安全利益体系。我国要塑造和维护中国南极安全利益,需要以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为抓手,充分把握南极安全影响及其扩散效应;以明确中国南极安全关键性利益为起点,持续提升中国南极事务参与能力;以南极既有治理机制为基础,倡议打造南极安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此推动我国深度参与南极国际治理,有条不紊地实现我国南极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五年二月二十日,中国南极长城科考站在乔治王岛上建成,写下了我国南极事业的新篇章。我应智利南极研究所的邀请,有机会赴智利玛矢站对南极鸟类、兽类进行首次专业性考察。这里和长城站是近邻,碧蓝的海面,晶莹耀眼的浮动冰山,饱受浪拍雷打的橡皮舟……使人感到无比新奇。但是最令人难忘的还是与企鹅相处的日日夜夜。 我们的驻地是夏季融雪后露出的地表,这是风化的岩石,远近山坡上挂着大大小小的冰川。这里除一、二种禾本科草类外,没有高等植物,只有几种苔鲜为积冰凹地涂上一层绿色;色彩缤纷的藻类和菌类共生的地衣装扮着异常寂静的大地。可是,喧嚣繁忙  相似文献   

6.
今年初,以国家海洋局局长罗钰如为团长的中国南极考察代表团,应阿根廷政府的邀请,到阿根廷建在南极半岛的考察站对南极进行考察,历时十七天,行程约九千公里。本刊分三期连载考察团南极之行的见闻。  相似文献   

7.
科研和万宝之地南极面积约一千四百万平方公里,在七大洲中居第五位,相当于我国面积的一点四五倍。这块严寒、干燥、暴风雷频繁的大陆,随着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南极考察的逐步深入,它的重要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南极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严寒的气象条件,可以提供在其他大陆上得不到的异常宝贵的科学资料。它对许多学科的研究以及认识地球的整体环境,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南极被称为“科学研究的圣地”。  相似文献   

8.
中南海怀仁堂敞开温暖的胸怀,拥抱着几百名从风雪南极远征凯旋的祖国优秀儿子。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向英雄的考察队员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号召全国人民学习他们勇于开拓、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他们那种崇高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象南极光一般壮丽的爱国心 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五日,赵紫阳总理作出了一项在我国科学考察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派出第一支考察船队开赴南极! 祖国一声号令,有关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  相似文献   

9.
中国首次赴南极考察船编队正在胜利返航。全体考察队员在远离祖国、远离亲人的四个多月里,经常是在与恶风巨浪、严寒冰雪的搏斗之中。他们尝到了一生中少有的艰辛,也体会到了值得永远铭记的欢乐。他们最感欣慰的是,没有辜负祖国人民的信任和嘱托,圆满完成了这次南极之行的三大任务:确保往返四万五千多公里的海上航行安全;在南极建立中国第一个考察站;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0.
半生难解的"建议"缘马弘毅口述曾明子采访整理12年前,他向外交部提议:中国应尽早加入国际南极公约。一年后,五星红旗插上南极。4年前,他提出"人民建议征集学说",倡议建立"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引起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现正在全国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在南极的环境变化上,最可怕的莫过于趋向变暖。因为具有冷极之称的南极逐渐变暖,会减少冰雪的吸热作用,失去“空调”功能,导致全球升温。冰雪的大量融化,必然造成海平面上升,使广大的沿海地区出现海蚀。尽管人们不愿南极变暖,但1995年在汉城召开的南极条约国协商会议上,一份来自南极和南太平洋联盟的信息,还是传递出一个个南极“低烧”的坏消息,让人感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确实有“病”了。  相似文献   

12.
冯文礼 《党政论坛》2009,(20):17-17
今年3月29日到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湖北考察工作时,专门来到武汉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给大家鼓劲加油。他强调,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动漫产业。  相似文献   

13.
孔繁森同志和我们一起工作的难忘岁月时常在找脑海中翻腾。我和孔书记在同一个地区——阿里地区工作,他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那种公而忘私。鞠躬尽瘁、吃苦耐劳的高尚思想品质和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孔繁森担任阿里地委书记时候,经常要到基层县。乡在考察,到老百姓中间去访贫问苦。有一次他到日1二县泽布多去考察。看到这个乡的贫困牧民很多,有的吃粮X粮,穿破烂在,他的心就沉下去了:还有这么多藏民生活在贫困线上,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再苦再累,也要多为群众分忧啊!当他心情沉重地脱下自己身上的毛衣披到一个老牧民身上时,他下决心…  相似文献   

14.
北极探煤海     
张继民 《侨园》2002,(3):43-44
如果有人仅仅把南极和北极视为冰天雪地,那就陷入了误区,因为那里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仅以煤为例,极地的煤的储量就高达约21030亿吨。记者以前曾远征南极大陆,经查资料,知道南极拥有巨大的煤的储量,约为5000亿吨,煤层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二叠纪的冰盖下面。由于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暂时禁止在南极开采任何矿产资源,煤的开采自然也在禁绝之列。因此可以说,南极有煤,但还没有展露于世。北极呢?就煤而言,至少有两点与南极不同。一是储量远胜南极,高约16000亿吨。二是得到大量开采。记者2001年10月赴北极采访,在那里了解了北极煤的开采历史之后,又深入煤井考察,获得的印象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北极有煤海。记者随考察队前赴北极的地点,是地处北纬74度至81度,东经10度至35度之间斯瓦尔巴德群岛,其首府朗伊尔宾就是随  相似文献   

15.
堕落与悔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大批自费和公派人员到国外留学、进修。许多有志青年通过出国学习、考察,增长了知识和才干,回国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个别人,在资本主义花花世界中迷失了方向,甚至堕落成人民的罪人。本文的主人公原是某市一个国家级科研所的科研人员,年富力强,颇有才气。在J国学习期间,他被国民党特务机关用金钱与女色击倒,成为可耻的派遣特务。在监狱中,他痛苦地陈述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13,(14):37-37
伟大表现为管理自己,而不是领导别人。我经常跟王石出去玩,爬山。大家都会很关注,一会儿爬这个峰,一会儿到北极点。他爬山大约只用了5年多时间,把七大洲最高峰都爬完了,加上南极点北极点,“7+2”。对于当时已经四十七八、而今56岁的人,做到这样很不简单。  相似文献   

17.
进军南极中国有了“重炮”张继民可以预见,1994年,不管从我们东南沿海港口开出何样的船舶,也不会有“雪龙”号巨轮出航南极更具特色,因为它是中国的第一艘破冰船,有了它的极地远征,就等于中国有了进军南极的重炮。这艘1993年购自乌克兰的破冰船,现在锚泊于...  相似文献   

18.
10月4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11届第4次南极条约协商国特别会议,通过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26个南极条约协商国中,包括中国、美、苏、英、法、智利、澳大利亚等23国代表签署了议定书。加拿大、朝鲜等七个非协商国代表也在议定书上签了字。该议定书在所有协商国签字后,将于1992年10月3日生效。  相似文献   

19.
恐怕没有谁不想到南极,去瞧瞧那憨态可掬的企鹅,和那浮动在万顷碧波之上的巍巍冰山。然而,这块长年铺满冰雪的大陆,也不是人人都能去得了,它不独遥远,而且很多人的身体条件不适宜在那里久驻。 这并非耸人听闻。1993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南极学术讨论会上,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就选拔考察队员一事,要求承担地质、海洋、气象、生物等方面的课题组负责人,在确定新队员的人选时,  相似文献   

20.
《瞭望》1997,(15)
年逾八洵、满头银发的罗钰如,是我国著名海洋专家、原国家海洋局局长。他曾任海军司令部办公室主任,海军军校部副部长、部长,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委页会副主任,中国海洋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海洋国际问题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海洋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中国代表等职务。罗或如是新中国海洋事业的重要开创者。他较早提出了"海洋国土"的概念并从历史、法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他提出的"把经略海洋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思想已经成为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或如虽年事已高,但依然孜孜不倦地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