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磊 《河北法学》2005,23(6):107-112
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能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是近年来理论界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采用比较与实证分析的方法,从我国的立法现状入手,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和国外相关立法,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最后探讨了对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范围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是两种并行不悖的责任,因而现行司法解释中不允许刑事案件受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是不合理的,应当根据我国国情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3.
刑事案件的被害人能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在我国的法律体系当中也存在着不一致的规定。本文认为应当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本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应有精神赔偿的理由和现实意义进行了相关阐述,并建议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在《刑事诉讼法》中确定下来,明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规范其标准。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要求对刑事案件中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的呼声越来越高,将“刑附民”案件精神赔偿请求拒之于法院受理大门之外的做法,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所展开的大辩论,充分说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难以尽如人意。在刑事领域,应尽快将精神损害赔偿合法化,并逐步建立完善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不仅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而且在刑事案件审结后被害人单独提起的民事诉讼中也不能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但我国民法通则和有关司法解释却允许受害人对民事侵权行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之诉。上述部门法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从应然的角度来说,法学界对附带民事诉讼中能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存在否定说、肯定说和折中说三种意见。本文对上述三种意见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将其纳入动态的法制化进程中作了一个模式化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杨韵 《法制与社会》2011,(13):62-63
现行立法否认劳动者可以在遭受职业病后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这一立法存在诸多不足,难以充分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在职业病损害赔偿中引进精神损害赔偿具有合理性。我国应该确认劳动者在职业病损害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权利,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李梦迪 《法制与社会》2011,(13):272-272
刑事案件中,精神抚慰是精神损害赔偿的范畴之一,致力于使刑事被害人从所遭受的精神痛苦中走出来,恢复身心健康。但时至今日,我国立法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几乎是空白;司法实践对这一问题又往往忽略。本文从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抚慰被关注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了对刑事被害人给予精神抚慰的重要性,进而对刑事被害人如何给予精神抚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法院刑事损害赔偿是指法院在办理刑事案件中,因错羁、错判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依法给予受害者(包括受害法人)一定的金钱赔偿和精神抚慰的法律制度。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甜由于国家机关或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这为法院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最根本的法律保证。我国行诉法、民诉法等有关损害赔偿的规定及其实施经验,也为法院刑事损害赔偿制度提供法律上和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有着国外所没有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制度,这是法律的一个亮点,但是这个制度也存在着一些瑕疵,就是被害人无法获得精神损害赔偿,这会给刑事案件中的受害者造成权益的丧失。本文针对当前刑事诉讼中的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崔更国 《山东审判》2005,21(4):69-70
按照我国《刑法》第36条和《刑事诉讼法》第77条的规定,因犯罪遭受经济损失或者物质损失的,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根据这一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法释[2000]47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范围问题的规定》第一条第二款规定:“对于被告人因犯罪行为遭受精神损害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2002年7月公布的法释[2002]17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问题的批复》进一步认为:“对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失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在该刑事案件审结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据此,因犯罪行为造成人身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