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网络已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1月,中国  相似文献   

2.
浅析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特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社会就业结构、社会分配结构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原有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个阶级、知识分子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迅速地大规模分化和重组,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新社会阶层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促进我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创新的推动者。本文指出研究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特殊性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苏民 《法制与社会》2012,(14):134+136
网络政治参与不仅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途径,增加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自由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公民政治社会化的程度。但是,网络暴民的出现、网络诚信的缺失、网络信息来源的非真实性等因素也时刻影响着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并挑战着政治系统的权威性与合法性,如何应对网络政治参与的消极效应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政治参与主体利用互联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家政治决策和政治行为的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参政积极性,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当前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讨论网络政治参与的负效应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化体系,建议从思想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法律层面等方面来建构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体系,规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推动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形成稳定有序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新形式。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开放性、便捷性、平等性、互动性等特点,其对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会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职能,又会创新政治参与渠道,同时也营造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网络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和热情,推进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本文从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和特点入手,客观地分析了网络政治参与给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政治稳定等方面带来的双重影响,并提出规范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言论广场     
胡锦涛: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  相似文献   

8.
网络化时代的来临让互联网逐渐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发展迅速,完善网络化条件下的公民政治参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公民政治参与在网络化条件下继续发展的同时,仍存在公民政治参与的机会少、热情低等问题。为此,扩大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基础,为公民提供更多参与政治的机会,促进网络化条件下公民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是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9.
迅速发展和普及的网络成为普通公民参与政治的一个有效的新途径,而网络政治参与这种新的政治参与途径的优点使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网络政治参与在政府职能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赵守东 《中国司法》2006,(11):80-81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而公民参与我国的法制建设是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无疑也具有  相似文献   

11.
周静 《法制与社会》2010,(21):148-149
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政治参与已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并以其鲜明的特性对当今社会的政治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由此,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本文从电子政务建设、缩小数字鸿沟以及加强立法规范等方面提出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美国公众参与政治的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网上的政治参与活动正在增加,这一变化在年轻人中间表现得尤为明显.互联网“参与文化”促进了民主价值观、培养了公民技能、提升了公民组织性,从而促进了美国青年对政治的参与.在网络上,美国青年通过获得信息、发布信息、对话讨论、组织活动这四个手段参与政治.也有批评者认为互联网上的政治活动是一种“懒人运动主义”,而且收效甚微.互联网作为政治运动的工具还不充分.  相似文献   

13.
简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昱彤 《法制与社会》2012,(20):137-138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同时是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公民的扩大的、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的基础。公民参与到人大工作中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方式,通过扩大公民参国家立法的渠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公家工作人员的选举制度,健全和改进旁听和听证制度,事前公告、公示制度,加强信访工作,来实现公民政治参与基本方式的转变,来达到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和扩大。  相似文献   

14.
公民德性是人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审议与行动中,超越个人善、推进公共善的确定倾向。公民德性从树立法治观念、参与公共讨论、参与政治事务的方面塑造“好公民”,为法治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动力。中国已经处于法治转型的关键时刻,为了解决政府主导型模式带来的弊端,完成法治的正当性供给,需要发挥并培育公民德性。目前,中国公民德性的养成存在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历史 传统等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立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为中国公民德性的养成提供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政治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政治参与发展的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发展的程度。促进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规范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行为对社会政治的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蕾 《法制与社会》2011,(3):160-161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公民参与的主体类型也在发生着变化,中国政治的基本状况决定公民参与的主体不但有参加选举及其它旨在影响政府政策的公民个体,更多的是无组织的"群体",主要包括大学生、社会弱势群体以及数量庞大的网民。在参与方式上,可以分为制度性参与和非制度性参与。在中国,这些参与方式决定了公民参与既有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又有维护和争取自身权益的活动,当代中国公民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决策、政策转型与制度创新,并推进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民政治参与具有表达功能、妥协功能、教育功能和监督功能,它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当前,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动员型参与比重过大、非理性参与时有发生、政治参与的程序化建设任重道远、政治参与的不平衡现象还很突出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政治参与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应该从培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扩大公民知情权,实现信息公开、尊重和开通新的参与渠道、使政治参与和公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等几方面着手推动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参与主体逐渐增多,政治参与渠道更加丰富.然而,在肯定当代中国政治参与发展成就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政治参与机制尚处于发展和完善之中,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政治参与渠道的运行以及公民参与具体政治的行为方式也存在不足;由于各种原因,政治参与的深度也受到许多限制.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代民主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强调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理性对话、辩论、推理和审议等方式来参与公共生活,赋予政府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从而保证公民自治和真实民主的实现,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体现了与协商民主理论在一些方面的一致性,网络政治参与在近似地实践着协商性民主的理想,成为协商民主的一种新形式。但同时,要合理有序有效的实现网络政治参与,还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苏聪 《法制与社会》2013,(36):149-150
网络与政治的“联姻”表现出了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方式,这种参与方式拓展了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有利于人们及时表达自身的政治诉求、释放情感情绪,也有助于政府更好的了解民意,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化解矛盾。但互联网本身“双刃剑”的特性,在对政治参与带来积极性的同时也带来消极性的影响,尤其面对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矛盾,网络政治参与究竞是矛盾冲突的“催化剂”还是“解压阀”。面对网络政治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发展和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成为当前执政者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