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犯罪构成理论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以后。那一时期的刑法学者对犯罪有两种观点:即重视外部行为的客观主义和强调内心性格的主观主义,前者称为刑事古典学派,后者称为刑事人类学派和刑事社会学派。  相似文献   

2.
犯罪构成理论,一直备受我国刑法学者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比较“维持派”和“重构派”的观点,对我国犯罪构成的四要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刑事政策萌芽于古典学派,而发展于实证学派。本文对两派的刑事政策观点进行介绍,接着分析比较两派刑事政策的差异,指出其中的继承性和相异性。  相似文献   

4.
司法地方化、审判权行政化使当下行政审判陷入困境,因此亟须设立专门行政法院。在分析我国行政审判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行政审判体制提级审判和交叉审判改革予以详细阐述。考察域外行政法院的实践,分析行政法院在我国建构的可能性,对独立行政法院系统和专门行政法院体系的两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最终从我国的政治经济实际出发,选择建构专门行政法院的制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我国刑事审判法律监督正当性再证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通荣 《河北法学》2011,29(10):193-197
受西方现代法治之"权力分立"、"司法独立"及"禁止双重追诉"等理念影响,有学者对我国现行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制度提出正当性质疑。持上述观点的学者认为,在对抗制庭审模式下,检察机关的控诉方地位与对刑事审判的法律监督者身份存在矛盾与冲突;检察机关监督法院审判工作破坏了司法的独立性与终局性;再审程序的启动不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如此观点既有其合理性,亦有可商榷之处。在探讨我国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对质疑刑事审判法律监督正当性的观点作出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6.
司法如医     
司法如医,不是我首先提出来的,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学者提过,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有很多人都赞同这一观点,我也赞同。有学者将审判委员会判案比喻为不临床的医生开处方,其实也隐含了司法如医这一观点。但是,学者对司法如医很少作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国际诉讼法协会2008年年会的主题为"口头及书面程序:民事诉讼中的效率"。围绕该问题各国学者(主要是大陆法系学者)形成两派观点:一派强调书面程序能有效提高诉讼的效率;另一派则强调口头原则的重要性。两者背后的价值追求都是"如何提高程序效率"。此次会议主题反映出大陆法系民事诉讼在基本程序保障实现后,提高诉讼效率成为十分突出和急迫的问题。此次年会上,学者就相关理论问题展开讨论,如两种"诉讼目的观"的对立、有关书面和口头原则的"两个神话"的解构等。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 ,西方刑法学在新旧两派的继续对峙、争鸣过程中 ,出现了若干新的趋势与特点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两派的相互吸收、借鉴 ,取彼之长补己之短 ,并着手改造和刷新自己的主要观点和理论体系 ,俨然以一副旧人新面孔粉墨登场 ,不过 ,时代的潮流又使它们不由自主地靠拢 ,统合在刑法统一主义的大旗下。西方刑法学的统一主义大潮势不可挡 ,卓而不群、特立独行者已是廖廖。西方刑法学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若干更新与扩充 ,如经济分析的方法和行为主义的分析方法的引入与走俏。理论的成熟与实践的深入推动着西方刑法学理论向纵深方向发展 ,学者们对刑法的目的、刑事政策的合理性与妥当性进行了热烈讨论与深刻的反思 ;有些学者对正统刑法学理论进行了修正、反动甚至颠覆 ;有个别学者在刑事社会运动中不为时势所惑 ,坚守刑法法治主义阵地 ,并对刑法原则作了若干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9.
近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中,由于受到法治现代化即法治英美化思潮的影响,一些学者对我国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制度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种种质疑。持这些观点学者认为,在对抗式庭审方式确立后,出庭检察官既要承担控诉方的诉讼义务,同时又具有法律监督者的身份,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者对刑事审判的监督与其同时作为公诉机关的地位是相互冲突的、互相矛盾的;检察机关监督法院审判工作,实际上使检察权凌驾于审判权之上,法院受检察机关的监督,法官就缺乏权威,裁判也不能具有终局性。本文拟在探讨我国刑事审判法律监督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对质疑刑事审判法律监督正当性的观点作出积极的回应。  相似文献   

10.
审判质效考核体系的考察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必须建立在对审判工作正确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之上.[1]选择反映审判工作实际情况的若干代表性可比数据作为评估指标,通过量化的方法对审判质量、效率、效果等审判工作实绩进行客观综合评价,方能为审判管理提供客观依据.本课题通过梳理审判质效评估考核的由来及历史沿革,界定审判质效评估考核的价值功能,考察审判质效评...  相似文献   

11.
自然法学派与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论战可谓旷日持久,而这延续多年的讨论中,留给人们最深印象的字眼,莫过于“法律与道德”.然而,剥离学者们对于这两个词语的无数种理解和定义,以最简单的视角看待这个论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法律与道德如何互相影响、这种影响最终又将作用于谁,是这一切争论最终所要探究的焦点.所以本文主要以自然法学派代表人物富勒的观点为基础,同时参考实证主义.法学派代表人物哈特的主要观点,观察两派如何解析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影响,在探讨法律、道德和正义的关系与区别后,对如何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这一命题提出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刑事旧派与刑事新派在刑法理论问题上存在诸多差异。本文截取一个侧面,分别介绍了旧派与新派的代表人物在犯罪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对新旧两派的犯罪观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并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徐端 《法制与社会》2013,(10):104-105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民意有更多的方式,且更加快速、便捷、全面的体现,而同时民意对于司法审判的影响也越来越难以被忽视,甚至有观点认为司法审判应符合民众期待从而使判决具备相应的社会效益。但是民意本身所具有的非规范性,易变性,多元性和司法审判的依据所需要的特点又格格不入,所以民意和司法审判的关系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问题的引出,实际案例的讨论来论证民意不应当成为司法审判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周玥 《法制与社会》2011,(10):133+137-133,137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逐渐升高,并出现了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面对这一形势,本文从我国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的审判原则出发,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审判形式,结合所学所感阐述一些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审判心理的观点和想法。  相似文献   

15.
事实推定的客观存在及其正当性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褚福民 《中外法学》2010,(5):667-683
<正>一、问题的提出近期,针对事实推定问题的讨论引起学界关注,关于事实推定能否成立的各种观点屡屡见诸期刊、专著。总结目前的讨论,针对该问题的观点可以划分为支持和反对两派。认为事实推定不能成立的学者认为,事实推定本质上是推理,此概念混淆了推定与间接证据证明的界限,它对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并无法律约束力,属于法官自由心证的范围,会对现代刑事法中  相似文献   

16.
杜闻 《证据科学》2009,17(2):228-239
国际诉讼法协会2008年年会的主题为“口头及书面程序:民事诉讼中的效率”。围绕该问题各国学者(主要是大陆法系学者)形成两派观点:一派强调书面程序能有效提高诉讼的效率;另一派则强调口头原则的重要性。两者背后的价值追求都是“如何提高程序效率”。此次会议主题反映出大陆法系民事诉讼在基本程序保障实现后,提高诉讼效率成为十分突出和急迫的问题。此次年会上,学者就相关理论问题展开讨论,如两种“诉讼目的观”的对立、有关书面和口头原则的“两个神话”的解构等。  相似文献   

17.
法国的启蒙派代表人物孟德斯鸠、伏尔泰等阐述了资产阶级刑法、诉讼法和法院组织法的一般原理.而依据启蒙派的哲学立场,首先用哲学观点进一步阐述资产阶级刑法、诉讼法和法院组织法一些重要原则的,却是布里索的《刑法理论》.  相似文献   

18.
面对民意对司法的影响,学界有观点认为需要通过司法权威化解舆情审判,但这种观点在事实认知上模糊了影响案件判决的因素和影响司法权威的因素;在经验依据上高估了美国司法对民意的抵御能力,并且忽视了程序对民意的吸收;在理论证成上片面的理解了权威并错置了司法权威与民意认可的因果关系。化解民意对司法的干预不应该沿着司法权威的道路,相反,司法权威应的树立应当探寻民意认可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从法国1878年福果案开始至今,反致制度一直是国际私法领域争论最为广泛和激烈的问题。理论界围绕是否应采用反致制度这一问题,形成了尖锐对立的两大派,即赞成派和反对派。通过对两派观点的对比,我们认为反致制度没有其存在的意义,应予以废止。  相似文献   

20.
董鸣 《法律适用》2012,(1):51-56
近20年来,法律解释已成为我国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随着司法审判职能作用不断显现,作为我国法律解释重要组成部分的审判解释〔1〕备受社会瞩目,学者直接以审判解释为切入点的学术探讨,也屡见不鲜。〔2〕然而,时至今日对审判解释的研究,主要是以严格意义上〔3〕审判解释概念所预设的视阀出发,囿于最高法院为主体的范围之内。然而,客观考察和研究审判解释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